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赵威鹏、董指导

马斯克会过度乐观,但基本不胡扯。比如在去年讨论AI的时候,他就说了个趋势:AI的Transformer(大模型算法),会导致 Transformers(变压器)紧缺。

随后,2023年美国变压器进口额为57亿美元,同比增长45.83%。与此对应,我国变压器累计出口额同比增长26.3%,12月当月出口额同比就增长77.3%。

国内相关上市公司不仅业绩大涨,市值也连创新高。表现相当亮眼。令一批马迷们高呼:马斯克吹啥我买啥。

那么,美国变压器怎么就紧缺了呢?这个问题可以从经典的“供给、需求”模型来分析。

需求端:边际增长显著

变压器,其貌不扬、“傻大憨粗”,但作用却很大。因为电力在发电端、电网、用电端的电压都是不一样的,需要变压器进行调控。因此,变压器的增长,往往和电网建设相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国电网大规模建设发生在1950s-1970s期间,进入2000年后,用电量增速便显著放缓,电网也没有大的发展。此时的变压器,也基本进入了老化、自然更新的周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这几年有三股力量给美国电网带来了边际建设压力,分别是:绿电、电动车和AI带动的数据中心。

风光资源充足的地区,通常离用电端较远。输送距离拉长就意味着风光电站在并网时,如果要保持相同的电压等级,那和传统火电站相比,对变压器需求的数量是显著增加的。据EIA数据显示,美国现有1万多个新能源项目寻求并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外,目前风电和光伏占美国总发电量合计超过13.7%,当风光等新能源发电占比超过20%,传统的电网也将无法兼容,需求进行改造。

AI兴起后,数据中心也继续加大建设。根据IEA测算,数据中心对美国电力需求的占比,也会从当下的7%提升到2030年的16%,从而带动电网建设。电动车的普及,也要求电网进行灵活性改造。

所以,整体来看,美国电网从过去二十余年的平淡无奇,进入了绿电、AI、电动车带来的边际增长,从而产生了变压器在更新周期之外的超额需求。

在行业发展要素之外,疫情期间,全球物流体系不稳定,也导致美国变压器需求方加大了多屯货的需求。这部分紧急采购需求,随着疫情结束后也不再旺盛。

供给端:无利不起早

既然有需求,那就提高供给就好了。不巧的是,供给端也是平淡无奇的状态。

由于美国电网早早进入了建设低速期,所以本国的变压器生产商,在经历了淘汰、合并后,已经所剩不多。本土厂商仅能满足美国20%的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且,要扩产,并不容易。

一是厂商懒得折腾。

变压器属于重资产行业,投资回收期较长,产能扩张必须精准判断需求持续时间。这个难度比较大,与其冒险扩产,不如享受订单满满的幸福。

就像一些矿山老板一样,保持平稳的开采周期,反而可以享受更高的利润率。

从2018年以来,行业头部公司资本开支就开始逐年下降。

二是本土扩产,即使有心也力不足。

行业多年的低速发展,导致本土熟练员工数量逐渐减少。产线建设好、招不来工人,也无济于事。这和美国制造业整体空心化是相关的。相应的就是,美国变压器成本中,人力占20%,而我国人力成本仅占5%。

三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即使设备、工人都齐全了,原材料也会被卡着。变压器所需的材料“取向硅钢”,占成本的30%-40%,具有较强的工艺难度、技术壁垒,被誉为钢铁工业“皇冠上的明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取向硅钢全球产能,以中国为主、占比为56%,日本占11%。不过,我国并没有卡美国脖子。美国本土取向硅钢生产商数家,主要依靠从韩国进口,占其进口额的91%。欧洲则主要向日本(47%)、中国(36%)进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整体来看,供给端的扩产意愿并不强。不过,无利不起早,看着变压器销量维持不错,终于有公司按捺不住了。

2023年10月,美国得克萨斯州迎来了伊顿公司1亿美元的产线投资;2023年12月,Prolec GE 和WEG分别宣布了在墨西哥等地的投资计划,分别为8500万美元、23400万美元,预计2025年下半年陆续投产。

所以,尽管变压器被誉为电力“芯片”,但缺变压器和缺芯片还是不一样的。变压器的供给,会在明年下半年得到缓解。

中国变压器企业出海

虽然美国变压器需求旺盛,但目前来看,中国企业参与度不算太高。从数据来看,美国变压器进口额中,墨西哥占比40%左右,韩国占比不断提升,已经到了11%;而中国占比则持续下降,仅为6%。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变压器企业参与度下降,和美国政府的禁令相关,鼓励加大本土采购。不过国内企业也在加大出海力度,目前有三种形式:

一种是单一产品、依靠海外巨头渠道,出口到欧洲、加拿大、美国等;二是在墨西哥建设工厂,绕开美国的限制要求、实现出口美国;三是,则发力一带一路EPC项目,实现产品出口。

然而,变压器出海的打法,和传统的“成本为王”并不一样。

由于变压器对电网的重要性极高,所以,安全、可靠才是核心,品牌比成本更打动客户。对于国内企业而言,需要度过漫长的认证期,才能迎来海外取代的大潮。

率先完成认证的公司,和海外比,可以发挥成本优势;和国内公司比,则可以发挥先发优势。

最近有个现象,美国光伏公司First Solar,虽然产品落后、却成为光伏市值第一的公司。原因就是美国高呼光伏产业要“鼓励自主、进口替代”。这次美国变压器紧缺也一样,并没有成为国内公司的业务突破口 。

这种趋势,也许会在制造业里越来越显著。留给国内企业到美国吃肉的机会,也在减少。能让美国“闭关锁国”,也算是一个奇观了。但西进欧洲、或提高产品实力,才是未来企业出海的关键。

注:本文作者 赵威鹏,实习生,就读于中央财经大学。

-全文完

和董指导聊聊天

点个在看和赞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