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半导体行业的巨人之间,一场关于光刻机的技术赛跑已持续多年。光刻机,这一芯片生产的关键设备,分为多个等级,而每个等级的技术含金量和生产复杂度都大相径庭。

尽管中国在中低端光刻机领域已实现自给,诸多国内企业如上海微电子,已于2007年研发成功90纳米技术的光刻机。但在全球范围内,最令人瞩目的仍是极紫外光(EUV)光刻技术。这种技术能够生产出更小、更精密的芯片,目前主要由荷兰的ASML公司垄断。

回溯到1981年,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取得了一项重要成就,成功研制出JK-1型半自动接近式光刻机,这台机器在当时被视为纳米技术的先驱。而更早之前,1971年,清华大学的徐端颐教授已经开创性地研制出了中国第一台光刻机,标志着中国在半导体制造设备领域的崭露头角。

然而,在EUV光刻机这一领域,中国尚未取得突破。目前全球的领先者如台积电和三星,正在使用ASML的EUV技术生产精度高达3纳米甚至2纳米的芯片,这一技术的先进性使得中国与世界顶尖水平存在明显差距。相比之下,俄罗斯在这一领域的发展似乎更为缓慢,直到最近才开始涉足这一高端技术领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场技术的较量不仅仅是速度的比拼,更是一场涉及深层次工艺、材料科学和光学研究的综合实力的较量。对于中国来说,突破EUV光刻技术的壁垒,不仅关乎国家的科技进步,更是半导体自主供应链战略的重要一环。

在全球芯片制造的宽广舞台上,尽管350纳米的光刻技术已被视为较为落后,但其在特定领域的应用价值不容小觑。对于俄罗斯这样的国家来说,尽管面临高端芯片技术的短缺,但低端芯片的需求依然旺盛,尤其是在汽车和智能家居行业。

以350纳米技术生产的芯片,虽不适合最前沿的电子产品,却完全能满足如汽车安全气囊系统、制动系统和发动机控制等关键组件的需求。这些芯片的应用不限于此,还广泛涉及智能家居设备的控制系统,如环境光控制、空调系统和各种家用电器的智能化。

在俄罗斯市场,这类光刻机的成本效益极高,制造成本大约为500万卢布,换算成人民币约36.74万元。以上海市场的房价来比,一套中等公寓的价格足以购买约20台这样的光刻机。

而相比之下,荷兰ASML公司生产的极紫外光(EUV)光刻机售价昂贵得多,普通型号的售价约为1.8亿美元,而最高端的高数值孔径EUV光刻机甚至高达3.5亿欧元。这种价格差异显著地反映了不同技术水平的光刻机在成本和应用领域上的悬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350纳米的芯片技术,在某些军事应用中仍然具备足够的性能,如用于制造某些类型导弹的电子控制系统。这种看似过时的技术,其实在特定场景下仍然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关键作用,证明了在芯片技术的世界里,每一步进展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位置。

在探讨全球军事技术中,芯片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话题。不同于民用技术追求小型化和超高性能,军用芯片更注重在极端环境下的可靠性和耐久性。例如,美国的F22战斗机采用65纳米工艺的芯片,而“毅力”号火星车则配备了250纳米工艺的CPU,显示出在极端条件下芯片不必追求最高端的工艺。

而谈及俄罗斯的情况,其军用芯片的历史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发展轨迹。在苏联时代,俄罗斯并未全面投入晶体管或集成电路的研发,而是选择了在小型电子管上做文章。这种选择背后的逻辑是电子管在高温、高压和高辐射的环境下表现出了卓越的可靠性,这对于军用设备在苛刻环境中的持续运作是至关重要的。

电子管的技术,尽管在当今看来似乎有些过时,其实它们的高可靠性使得它们在某些军事领域仍旧不可或缺。不过,电子管技术的主要缺陷在于其更新速度缓慢和计算能力落后,这在现代战争中越来越依赖快速数据处理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进口方面,尽管俄罗斯引进了一些低端芯片用于补充国内技术的不足,但许多军用装备直到最近还是完全不依赖于现代集成电路技术。这种依赖于传统技术的策略在某些情况下虽然有效,但在全球军事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俄罗斯面临着技术更新和提升自主研发能力的双重压力。

这种历史背景下的技术选择,不仅揭示了俄罗斯在军事科技方面的独到见解,也反映了一种紧迫的转变需求,即如何在保持设备在极端环境下的稳定性的同时,提高其信息处理和响应速度,以适应现代战争的高技术要求。

在冷战的阴影下,1976年发生了一起重大事件,苏联别连科上尉操控其顶级机密的米格25截击机叛逃至西方,此举震动了整个国际社会。米格25这架全钢制战机曾令北约联盟望而生畏,但当其技术细节被西方专家仔细剖析后,一个出人意料的事实浮出水面:这架战机的电子系统竟然还在使用老式的电子管技术,这在当时的美国战机中早已被淘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子管的使用虽然看起来技术过时,但这一选择反映出苏联科技在特定领域的独立自主性。与此同时,电子管技术因其在极端条件下的高度可靠性,在军事领域中仍占有一席之地。这种技术的持续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苏联及后来的俄罗斯,使其在国际制裁和技术封锁面前具有更强的韧性。

例如在近年的俄乌冲突中,西方国家尝试通过切断高端芯片供应来限制俄罗斯的军事能力,然而由于许多俄罗斯武器系统依旧基于苏联时期的技术设计,这一策略的效果并未如预期那般显著。如果苏联当年转向晶体管技术,这些武器系统可能就会因缺乏必要的电子组件而无法正常运作。

尽管在全球半导体制造领域稍显落后,俄罗斯近年来开始着力发展自己的光刻机技术,尝试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这一努力虽然起步较晚,但展现了俄罗斯在科技自主创新方面的决心和潜力,为其在国际科技舞台上赢得了一定的尊重和地位。这种坚持自主研发的态度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需求,更是一种长远的战略考量。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