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图强,以“质”致远。

5月,“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隆重举行,文化新质生产力成为文博会新的着力点与新热点。

文化产业新质生产力基于技术数据两个核心点,有三条路径:一是新技术工具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二是生产要素创新型配置的发展路径,三是业态融合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

在三条路径基础上,又产生了六个发展方向,分别是数字文化新业态、传统文化业态数字化、文娱旅游新消费、数字沉浸式体验娱乐、新型文娱商业融合业态线上线下游戏化实景娱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数字文化产业数据看板

数字文化产业是以文化创意内容为核心,依托数字技术进行创作、生产、传播和服务的新兴产业,具备传输便捷、绿色低碳、需求旺盛、互动融合等特点,有利于培育新供给、促进新消费。

当前,数字文化产业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数字经济及数字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涵盖数字出版、数字影视、数字演播、数字艺术、数字印刷、数字创意、数字动漫、数字娱乐、数字游戏等内容。

数字文化产品产业链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层、交易平台层、项目创作层三大层面。其中,基础设施层提供区块链等的底层技术支持;交易平台层负责提供数字文化产品的发行场所,对相关活动进行管理;项目创作层根据铸造协议生产出数字文化产品,目前主要由专业的内容生产方组成。

网络文化产业、数字内容产业、数字创意产业、数字文化产业等都是数字文化经济的产业形态。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提出与实施,为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国家战略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预计到2035年我国数字经济将达16万亿美元,数字文化产业也有望开启万亿级市场空间。

02

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近年来,我国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等快速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崭新态势,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格局已初步形成。

北京、上海、杭州、深圳位列第一梯队,呈现“一超多强”格局,在传统优势资源的转化、创新性发展等方面全国领先,数字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南京、广州、厦门、成都、天津、苏州、常州列为第二梯队,城市发展进入补“短”阶段,潜力可期,但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区域竞争激烈。

武汉、长沙、无锡、青岛、宁波等第三梯队城市的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特别是科技支撑力、新业态融资力、龙头企业发展力普遍较弱,如何利用科技进行发展创新、吸引资本支持、促进企业做大做强是该梯队城市面临的共性问题。

03

龙头企业分析

受益于数字经济在社会广泛应用、文旅市场需求和场景广、文旅企业创业创新氛围比较浓等明显优势,数字文化产品日益爆火,涌现了一大批数字文化产品的交易平台。据统计,截至2023年6月,国内上线的数字文化产品交易平台已达681家,头部平台包括阿里鲸探、腾讯幻核、京东灵稀等,主要的参与方包括互联网公司、文化传媒机构和各地文化交易所等。

华为、腾讯、华策影视、歌华传媒、中影、华强方特、华侨城等已成为行业“顶流”。咪咕文化、京东、字节跳动、小红书等代表文化产业新质生产力的“文化+科技”“文化+创意”“文化+新消费”等新型业态;

全球领先的数字内容跨境发行及运营服务商,中国大陆最早实现内容出海发行的市场化机构——雅文传播,国内新一代互动故事游戏、阅读风口领航者——枫叶互动,H5游戏全球头部商业化服务商、H5游戏出海的头部企业——微游互娱等,则是网文、网剧、网游等文化出海“新军”的代表。

中国头部影游综合体——完美世界,全球头部上市游戏企业——三七互娱,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领先的全球化IP游戏运营商——中手游,围绕原创IP打造动画、漫画、游戏、小说等产品的二次元文化互联网企业——上海米哈游等,则是备受年轻人追捧的企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4

产业投融资形势

2020年,我国数字文化产业融资规模(不含银行贷款)为1516.52亿元,占文化产业融资规模的55.81%,这是首次超过五成。2021年,数字文化产业资本市场表现强劲,融资规模达2344.64亿元,同比增长54.59%,占文化产业融资规模的比例达到了62.45%,比2020年增加6.64个百分点,其中上市首次募资(IPO)贡献了数字文化产业融资资金的42.3%。2022年,受多重因素影响,数字文化产业投融资呈现较大波动,融资规模656.02亿元,同比下降72.02%,占文化产业融资规模的40.89%。可以看出,数字概念的文化项目的投融资仍持续保持主要地位

2020—2022年数字文化产业融资分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5

地方发展浅析

深圳:文化新质生产力展现示范效应

深圳作为高科技之城与“最互联网城市”,聚集了华为、腾讯、华强方特、点石数码、艾比森、班度科技、比亚迪、鹏城之翼、玄智科技、洛克特视效科技、光峰科技、丝路视觉、雅文传播、雷曼光电、鸿普森、洲明科技、来画科技等国内前沿文化科技、文化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的龙头企业,这些企业掌握文化+科技的密码,领先于全国同行业,成为“文化出海”的新力军。

从2003年在全国率先确立“文化立市”战略至今,深圳文化产业保持年均15%以上的快速发展势头,增加值由2004年的163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2750亿元,增长近17倍,占全市GDP比重由4%左右稳步增长至8%左右,支柱性产业的地位不断巩固。2023年深圳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首破万亿大关,占全省的49.0%。

近年来,深圳积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结合深圳作为高科技城市、金融中心城市和滨海旅游城市的城市特质,利用市场经济较为成熟、产业资本活跃等优势,深度挖掘、整合、联动相关产业资源,推动“文化+科技”“文化+创意”“文化+金融”“文化+旅游”等“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打造深圳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推动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

目前,深圳文化企业超过10万家,从业人员超过100万人。其中,“国高”企业达800余家,境内外上市企业44家,专精特新企业253家;全市现有市级以上文化产业园区80家,其中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2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1家,省级文化产业园区11家,省文化和旅游融合示范区2家。省级以上示范园区数量位居全国全省前列;市级以上文化产业园区入驻企业超过1万家,就业人数近20万人,合计营业收入超过3000亿元,实现税收超过150亿元。

北京:构建数字文化产业生态系统

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在文化领域应用的扩大,北京数字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攀升,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指数领跑全国。目前,北京市在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数量、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数量、数字文化娱乐独角兽企业数量等方面均位居全国第一。

2023年3月发布的《北京市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服务指南》显示,多项市区级文化政策以规划导引、项目资助、业态培育等形式展现了对于促进“文化+数字”融合发展的积极作用。但与上海、浙江等省市相比,北京文化产业发展仍呈现“量多质弱”的不利局面,尤其在精品数字文化IP培育、推动数字文化产品出海方面有待加强。

下一步,将利用好政策工具,通过“一核多元”主体协调数字文化产业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平衡发展。

* 继续加大供给型政策的投入

* 优化需求型政策的内部结构

* 提升环境型政策的前瞻性与精准性

* 发挥多元治理主体优势,优化数字文化产业生态治理体系

武汉:抢抓元宇宙数字产业发展新风口

2024年5月7日,武汉市印发《加快数字内容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指出到2026年以数字内容为代表的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行业领域营业收入突破2000亿元,相关文化新业态领域增加值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超过60%,对地区GDP贡献率达到3%左右,初步建成国家数字内容产业高地。

近年来,武汉积极抢抓元宇宙数字产业发展新风口。2022年11月,武汉发布《促进元宇宙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指出重点支持基于武汉市历史文化、山川地貌、城市地标等独有资源的元宇宙IP开发,鼓励拓展游戏动漫、音视频、艺术藏品、会展活动等文化数字内容生产,打造国内元宇宙内容创作高地。

基于市级政策的支持,2023年一批数字创意产业重大项目在武汉落地。2月7日,武汉元宇宙数字产业基地在汉阳揭牌。6月26日,腾讯魔方工作室武汉研发基地挂牌。武钢云谷·606文创+科创产业园一期和华中首家神话元宇宙体验乐园“数字山海经”6月正式开业运营。

同时,武汉还举办首届武汉数字漫游节暨TGC腾讯游戏超级世界、首届武汉文化创意设计大赛、首届武汉数字文化企业“英雄榜”评选等活动,引导文创企业与荆楚“老字号”、文博场馆、文旅景区对接合作,加强数字技术和内容对城市传统文化的赋能和包装。

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还发布了《武汉市文旅元宇宙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征求意见稿)》。到2026年,武汉市文旅元宇宙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核心产业规模超过3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800亿元。针对数字文旅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投资额3%给予一次性财政补贴,每个项目补贴最高不超过100万。

此外,武汉市政府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

一方面,加强元宇宙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筑牢关联技术根基。武汉市政府大力支持扩展现实(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近眼显示、三维显示、全息影像等元宇宙沉浸式联接技术的研发,同时突破机器视觉、自然语言处理、脑机接口等元宇宙感知交互技术,全面发展先进计算、5G+/6G、区块链等元宇宙有关支撑技术。

另一方面,武汉市政府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平台、互联网龙头企业等围绕元宇宙单元技术迭代和集成应用开展合作,引导技术融合创新。

06

产业发展机会

国家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推动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机会广泛存在,应密切关注国家政策导向、市场需求变化、技术创新趋势以及产业链整合情况,可以重点关注以下环节的投资机会和项目。

1

数字文化装备产业:

随着文化数字化的发展,数字文化装备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机遇,如数字演播室、虚拟现实设备、增强现实设备等。

2

数字内容创作与传播:

优质数字内容的创作与传播是数字文化产业的核心,投资者可以关注具有创新能力和市场潜力的内容创作公司。

3

数字文化服务平台: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将成为重要的产业生态节点,如数字文化电商平台、数字版权交易平台等。

07

东湖精准招商系统 捕捉投资线索

如何实时把握企业发展动向,精准获取企业投资动态,并能智能评价企业,助力精准服务?

通过东湖产业链精准招商系统的企业投融资、专利、舆情、人脉等动态信息,跟踪重点企业的创新动态、资本增长及产品线扩充,多渠道、多角度挖掘招商线索,对目标招引企业实时进行跟踪监测,最终实现“线索挖掘+企业评估+关键人触达”,精准获取企业投资风向,为地方核心产业“精准招商”提供决策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