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通古今

提起“贝”,屏幕前的你会想到什么呢?是爆炒花螺、蒜蓉粉丝蒸扇贝还是烤生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烤生蚝(图︱小编拍摄)

贝类不仅仅是作为食物来源,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乏它们的身影,这些奇异的宝贝,将历史的碎片,一点点串联在一起。

它们,曾经作为生产工具,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便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蚌制工具-殷墟博物馆(图︱小编拍摄)

它们,也曾作为一般等价物,成为商品交换的媒介——贝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贝币-殷墟博物馆(图︱小编拍摄)

它们,甚至被制作成项链、车饰等各种各样的饰品,或者镶嵌在铜镜、家具上,为人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嵌蚌漆罍(léi)-殷墟博物馆(图︱小编拍摄)

它们,还曾被作为绘画的载体,记录人们的生活。但这方面的考古证据较为罕见,相关研究也颇欠缺。

复原贝壳画

最近,据中国新闻网(中新网)报道,中国学者利用科技手段弥补了这一考古领域的研究不足,首次对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中山国遗址贝壳画图像成功复原复现,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次研究的其中一件贝壳画:(a)CT处理后的图像;(b)线描图;(c)填充色块后的效果。(d)基于部分想象的最终图像效果。

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罗武干教授团队接受记者采访表示,其联合内蒙古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同行共同完成的该成果论文,近日在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顶级期刊《文化遗产杂志》(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发表,将贝壳画这种独特艺术形式的历史,至少追溯到中国的战国时期。

据论文第一作者、国科大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特别研究助理陈典介绍,受埋藏环境影响,本次研究的河北灵寿县青廉村出土战国时期中山国(公元前414年-前296年)贝壳画图像遭到严重破坏。尽管如此,研究团队通过一系列先进科技手段和方法开展精细研究,成功对中山国贝壳画进行重建复原,并明确解答其颜料、工艺及其他相关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次研究的另一件贝壳画:(a)CT处理后的图像;(b)线描图;(c)填充色块后的效果。(d)基于部分想象的最终图像效果。

根据形态学特征,这两件贝壳画采用的贝壳在分类学上被明确归属于帘蛤科文蛤属动物文蛤,其主要栖息于中国沿海的潮间带和潮下带,自古以来便因具独特的药用和烹饪价值而备受珍视。据推断,该两枚贝壳极有可能源自同一个贝壳个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蛤(图︱Inaturalist·gavin_n)

通过三维视频显微镜观察,中山国贝壳画的制作始于利用凸线精细勾勒和定位图像,其工艺让人联想到在玉器雕刻中广泛应用的类似方法,在如此小巧而易碎的贝壳上完成如此复杂而精湛的工艺,难度之大超乎想象。

通过综合运用X射线荧光与拉曼光谱,研究团队进行深入检测与分析,最终确定中山国贝壳画彩绘中使用的各种颜料成分:红色颜料,其鲜艳而饱满的色彩来源于朱砂;绿色颜料,其清新而自然的色调则是孔雀石所赋予;黑色颜料,其深沉而神秘的色彩则得益于炭黑的运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次研究中不同颜料的拉曼光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砂(图︱维基百科·Kardinal9)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孔雀石(图︱维基百科·JJ Harrison)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炭黑(图︱维基百科·FK1954)

为防止遗漏其他颜料,研究团队还运用多光谱成像技术来细致捕捉画作中的色彩细节,在不同颜色范围内成功识别出6条特征曲线。除前述颜色对应的曲线外,还发现两条与表现出不同色调的土壤附着物紧密相关的曲线。研究团队推测,这些颜料中可能含有某种粘合剂,用以确保颜料能够紧密粘附于贝壳上,后续研究将对此进一步揭示。

针对贝壳上的泥土沉积对图像重建构成的显著障碍,研究团队利用工业计算机断层扫描(CT)这一非侵入式手段,细致探究样品内部结构,收集到不同物质的空间分布数据,结合可辨的轮廓线条,最终成功重建这两幅来自两千多年前的珍贵贝壳画。

研究意义

论文通讯作者罗武干教授指出,在众多贝壳的用途中,将贝壳内壁作为绘画基底的做法颇为罕见,贝壳画的例证也不多见。如美国科利尔县基马尔科发现有年代在公元700-1500年之间绘有单色人物形象的贝壳。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所珍藏的两幅贝壳画,由于缺乏考古背景资料,关于其产地、创作日期及真实性的细节无法考证,导致学术界对其关注相当有限。

结合克利夫兰博物馆珍藏的两件贝壳画,研究团队归纳出迄今所发现贝壳画的一些显著相似之处:首先,所有贝壳画均展现出工艺上的一致性,都采用了被称为“减地”的浅浮雕技法;其次,用于绘画的贝壳种类相同,且大小相近,这足以说明贝壳材料经过精心挑选;第三,贝壳画的制作可能遵循着一个标准化的程序框架,从而确保作品的统一性和规范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次研究的贝壳画“减地”工艺细节。

此外,在题材上,贝壳画主要聚焦于人们参与各种活动的场景,这些活动往往与贵族身份或仪式意义紧密相连,充分展现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内涵。在颜料使用上,贝壳画上的人物面部和皮肤处都采用红色颜料,其色彩选择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

贝壳画科技考古研究还显示,这种别具一格的艺术形式在战国时期的中国北方似乎极为盛行,其影响深远,一直延续至汉代。这些贝壳画不仅载体独特,而且题材丰富多样,人物刻画栩栩如生,构图成熟精巧,因此具备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论文合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王晓琨表示,贝壳画作为在全球范围内备受欢迎的艺术形式的早期典范之一,它们无疑值得与漆画、帛画以及青铜、玉雕等相关艺术材料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以进一步揭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文章资料来源:中新网,部分图片来源Inaturalist、维基百科,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