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史明君心

编辑 | 史明君心

<<·——前言——·>>

如果生活“没了指望”,你会选择死去,还是努力活着?

北欧一部名叫《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的小众电影可能会告诉你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

虽然它和众多北欧电影一样,大多都是冷色调,给人的感觉也是寡淡居多,但偏偏它的绝妙之处也正在于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冷色调画面与一个不讨喜的主人公搭配在一起,最终却在一次次回忆中一点点被融化,同时也让观众不禁心怀暖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得不说,我们身边每一位不讲道理的大爷身上都可能有着不为人知的故事。

<<·——主人公为何要自杀?——·>>

记得苏联著名电影作家M·斯米尔诺娃曾说过:“电影应该表现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这事件对人物的意义,是在这事件影响下人物的思想和命运中所发生的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以下简称《欧维》)中,主人公欧维一共经历了四次自杀,虽然每一次自杀都以失败而告终,但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他为什么选择在那个时候自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难道仅仅取决于他的妻子索尼娅在六个月前病逝,她的离开让欧维对世界生无可恋的解释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觉得不是的,很显然,他的自杀还隐藏着一些其他的原因。

肯尼斯·伯克的认同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三种互相交叉的认同来源:物质性、形式性、理想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肯尼斯·伯克

放在电影中,我们可以说,欧维的自杀究其根本是亲人相继离世后,他本就固执的内心再也得不到认同,甚至在无法接受被爱的岁月里渐渐失去了爱人的能力。他对生活充满了绝望与厌弃,所以欧维执拗地想要自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物质性认同

什么是物质性认同?

在“认同论”中,人们通常把具有相同种类,相同品味的商品选择称为“物质性认同”。

主人公之所以选择自杀离不开“物质性认同”层面的无法满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欧维的物质性选择来源于他的父亲,因此,他与父亲在汽车的购买上有着相同选择;而鲁内作为欧维唯一的朋友,他们年轻时关系十分要好,两人一起工作,一起阻止在社区里开车的人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针对原则和规则而言,他们有相同的形式性价值观。然而,两人的矛盾也同样来自于认同观。他们对商品拥有着不同的品味与选择,欧维只买瑞典车萨博,而鲁内先是拥有沃尔沃,再换成宝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欧维和朋友鲁内

好友的行为让欧维觉得无法理解,因为他支持国产车排斥一切购买进口车的举动,就连到了老年,欧维依旧支持着国货反感孩子们买法国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是因为物质性认同上的歧异,而欧维又无法忽视这一微小差异的存在,最终,导致他和好友鲁内的关系破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与好朋友决裂后,好在当时还有爱人的认可,但当索尼娅也去世后,欧维再也得不到物质选择上的认可,他变得越来越孤单,这也为欧维之后的自杀埋下了伏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形式上认同的缺失

恩格斯曾说过:“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么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恩格斯

除物质性认同外,在形式方面欧维同样有很多困扰。

电影中的欧维是一个执拗且时刻都坚守着自我观念的人物形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有自己的一套原则,每天会定时巡查社区包括车辆的停放位置是否合格、垃圾是否进行了分类等生活细节;他形式性极强,对任何一点点违反常规的事情都无法置之不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他对邻居家宠物狗随地撒尿,嗤之以鼻;对不按停车位停车的人贴条警告。然而欧维的这些做法,除爱人索尼娅和朋友鲁内外很少有人认可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鲁内不幸中风,再也不能说话更不能和他一起检查社区,他的爱人索尼娅又去了天堂。这使得他无论是在外部世界还是内心的精神世界,都成了一无所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外,欧维的世界很简单,原则也很简单,非黑即白,不知变通。

他想把平凡人的平凡人生按部就班地过,想把简单的事情规规矩矩地做到极致。可就是这样的形式原则别人都不理解,为此欧维感到痛苦无比,所以一心想要自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理想化认同的缺失

如果说,物质性认同和形式认同的无法实现滋生了欧维想要自杀的想法,那么无法达到的理想化认同便是这场“去死”行动的最终导火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理想化认同观的无人认可也使欧维的行为主张、处世价值观都无法得到肯定。

童年时候,虽然欧维母亲早逝,但好在还有父亲一直陪伴着欧维并教会他诚实和勇敢,让他尽情拥抱世界。或许是和父亲待的时间长,所以父亲为人处世的价值观也成了欧维自己人生观的导向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欧维》,欧维小时候

直到欧维青年的时候,父亲被疾驰而来的火车夺去生命,他的精神支柱轰然崩塌了,再加上,那时妻子索尼娅走进了他的生命,他的价值观这才发生了转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欧维与父亲

索尼娅活泼温柔、知书达理,她的出现似乎延续了父亲的角色功能,给欧维带来了久违的温暖与认同归属。

因为索尼娅爱他,所以接受他的主张,认同他的价值观,一直到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以说,索尼娅是欧维在失去父母双亲后,唯一能够在物质性、形式上、理想化三者认同观上都给予他肯定的人。但随着爱人离去,他余生生活的唯一希望被带走,欧维的认同支柱再度倒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有至亲至爱之人的死,使欧维的心理蒙上了巨大的阴影,他觉得全世界的人都在跟他作对,无人认同也无人理解他。这使得欧维无路可逃只能选择自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我救赎

影片中,欧维的悲剧命运既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同时也是其救赎主题的铺垫。

是的,大家没听错,救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少人知道,在希腊与希伯来文化的影响下,电影《欧维》呈现出两种救赎之路:一种是来自希伯来文化所倡导的靠信仰和爱去救赎,而另一种是希腊文学中宣扬自我奋斗的救赎之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者表现在新邻居帕瓦尼一家的到来,他们的生活态度感染着欧维。那时欧维虽然依旧固执的坚守着他的原则和价值观,但也渐渐地愿意去接受周遭的人与事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欧维》,欧维和帕瓦尼一家

比如,当欧维借给帕瓦尼梯子,帕瓦尼归还送给他波斯菜后,后来欧维归还餐盒时附加小纸条表示感谢,对于排斥一切新鲜事物的他来说,这已经很难得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帕瓦尼小女儿娜莎画中的欧维总是彩色的,这点也很绝妙,电影借助了孩子最纯真的眼睛发现欧维内热外冷的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个时候的欧维已经或多或少被“外力爱”感染了,欧维教帕瓦尼学开车并向她袒露心扉,帮助老朋友鲁内家修暖气片,收养流浪猫等等,这一系列行为预示着欧维开始接受外力救赎,开始改变自己的生活态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欧维》中,欧维自杀观念的转变也源自于他在漫长的四次自杀过程中的自我感触与救赎。

起初,他认为死亡是最好的解脱,但在一次次经历死亡的过程中,他回忆了很多事情,包括父亲和妻子对他的爱,新邻居帕瓦尼一家对他的爱以及和鲁内的友情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忆使他对死亡慢慢变得平和起来。

虽然还是有很多人不理解他的行为,不认同他的做法,但欧维已经尝试着接受妻子的离去,认同了自己。这体现在影片的最后,他向自己妥协了并且尝试过好每一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起妥协,其实人的一生最难的就是妥协,因为太多的时候人都在抗争。

或许有人会说,它是一种懦弱的象征,但我倒觉得,妥协更像是个人的自我救赎与自我接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我救赎

好比深受闲扰的欧维,他在死亡的历程中向自我妥协感知生活与生命的美好,虽然欧维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但已然不是自杀所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欧维与索妮娅最后“重逢”

当然,因病身亡的故事情节设定有些落入俗套,可对于欧维的一生来说,能够如愿以偿地实现愿望,去追随已经过世的亲人,这或许是最好的结局。

<<·——结语——·>>

《欧维》看似冷峻犀利,实则是温情治愈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它通过对执拗笨拙但又不乏热心和爱心的欧维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向观众抛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如果生活艰苦,我们选择死亡,还是努力活着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认为,人生说白了就是相聚相散、喜忧参半,只不过,最关键在于我们的内心是否接纳这个世界,接纳自己的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部治愈系北欧影片用简单纯粹的温情也让我们懂得一个道理:努力过好这一生吧,温柔地拥抱这个世界,世界终将回报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