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队13年,“中国乔丹”最终还是无奈撤回了IPO申请。

5月17日晚,上交所发布公告,因中乔体育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中乔体育”)及其保荐人撤回发行上市申请,上交所终止其发行上市审核。

早在2011年,彼时的“乔丹体育”还未更名“中乔体育”,意气风发地提交了上市申请,但随即而来的是美国NBA球星迈克尔·乔丹的一纸诉状,阻断了其上市之路。

从品牌成立到更名,中乔体育20余年发展之路被切割为两段:

一段是2000年到2010年运动品牌的“黄金十年”,借势“乔丹”品牌,中乔体育如日中天;另一段从2012年到2021年,在与迈克尔·乔丹长达8余年的商标诉讼拉锯战中,停滞不前。

中乔体育,成也乔丹,败也乔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成也“乔丹”

1980年,耐克进入中国,选中了福建晋江作为代工基地。从此, “虽欲就耕无处辟,州南有海浩无穷”的晋江,作坊式的鞋厂、鞋店以及鞋材店开始涌现。

地处晋江市区东北部、面积仅38.4平方公里的陈埭镇,是这些作坊的“轴心”。整个镇子弥漫着造鞋的狂热气息,一到晚上,家家户户点灯,敲打鞋底的声音此起彼伏。

正是在这个小镇上,走出了安踏、特步、361°、鸿星尔克等知名品牌。

1984年,丁老岁在陈埭镇清沟河北岸创立了“福建省晋江陈埭溪边日用品二厂”,这是中乔体育的“前身”。

到80年代末,适逢造鞋产业链从中国台湾向大陆转移,大大小小的制鞋厂如雨后春笋,遍布晋江各处。他们生产“国产小洋货”,乡邻仿效,亲朋入伙,在当时200万人口中,加入造鞋产业链的人超过1/3。

两波制鞋产业“机遇”让晋江彻底摘掉了贫瘠荒凉的帽子,小渔村蜕变成制鞋厂超3000家的“中国鞋都”。

从作坊到企业,从代工到品牌,这是中国鞋都进化的必由之路。千禧年前后,各鞋厂纷纷改名,开始品牌化发展。

丁明亮注册了商标“德尔惠”,丁水波把“三兴”改名为“特步”,丁伍号的“别克”更名为361°,丁志德为经营6年的鞋厂取名“金莱克”,丁老岁、丁国雄父子则注册了“乔丹”商标,其logo也是迈克尔·乔丹灌篮的剪影。

2000年,“晋江陈埭溪边日用品二厂”更名为“乔丹体育股份有限公司”。就在更名前一年,大洋彼岸,带领公牛队六夺NBA总冠军的迈克尔·乔丹功成名退,声誉达到顶峰,成为世界球迷的超级偶像。

明星效应加持巨大,更名短短两年,乔丹体育销售额突破1亿元。同年,丁国雄又接连注册了包括“QIAODAN”以及与迈克尔·乔丹两个儿子姓名相同的“杰弗里乔丹”和“马库斯乔丹”等多个与迈克尔·乔丹有关的商标。

此后几年,顶着“乔丹”品牌的光环,凭借质优价廉的商品,乔丹体育迅速占领三四线城市的市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8年,乔丹体育营收突破11亿;2011年逼近30亿,全国专卖店达6250家。

“晋江模式”孕育出众多明星鞋企,乔丹体育可以说是“晋江模式”乃至整个中国体育用品行业发展的缩影——以代工生产起步,后发展成品牌体育用品企业。

市场发展遵循“二八定律”,早期成功上市的企业“赢家通吃”,慢慢挤垮其它品牌,整个行业面临洗牌,最后将只剩下几家行业巨头。

安踏、特步、361°分别于2007年、2008年、2009年在香港上市。

发迹之前,几位创始人抬头不见低头见,“丁国雄很希望以另一条路径证明自己同样不平凡”。毕竟,同期成立的鸿星尔克也于2005年在新加坡上市了。

2011年10月,乔丹体育首次提交了首发招股说明书的申报稿,同年11月25日首发申请通过。

如果一切正常推进,乔丹体育本该在2012年3月底前拿到A股入场券,戴上“A股第一体育用品上市公司”的冠冕。

但意外来了,一纸诉讼挡在了乔丹体育上市路前。

2012年2月,迈克尔·乔丹向中国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申请,要求撤销乔丹体育的78个相关注册商标,乔丹体育IPO进程就此按下暂停键。

二、败也“乔丹”

谁也没料到,乔丹体育和迈克尔·乔丹因商标引发的“战争”将持续八年有余。

2012年至2016年,乔丹体育与迈克尔·乔丹多次在最高人民法院对簿公堂,结果均以后者败诉告终。

这期间,中国体育市场正在发生巨变:奥运刺激下,运动品牌大量备货、积极扩张,导致库存积压,市场陷入低迷。同行纷纷改革,寻求突破和转型。而丁国雄则一直被两件事牵扯:一件是前后70多次的诉讼;另一件是重启上市。

2016年初,乔丹体育重启IPO,依仗来自中国最高人民法院:

2015年12月,最高法院针对迈克尔·乔丹提出再审申请中的50件商标,做出了驳回申请维持注册权的裁定,其中涵盖中文、拼音和图形,那是2000年得名以来,乔丹体育396件商标注册中最核心的部分。

尽管如此,迈克尔·乔丹并不服输。

2016年4月,美国AIR JORDAN品牌以公司的身份站上原告席,状告乔丹体育商标侵权,乔丹体育IPO的曙光再次消散。尤其是同年的一场庭审中,迈克尔·乔丹的代理律师拿着一张迈克尔·乔丹的扣篮照片与乔丹体育使用的图片商标进行对比,蒙板脱落,二者轮廓完全重合,成为这场商标纠纷案中的经典一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0年4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做出判决,撤销北京一中院和北京高院之前关于乔丹体育使用“乔丹+图形”商标不构成侵害乔丹肖像权的判决,国家知识产权局将对该商标重新做出裁定。

当天,乔丹体育发布公开声明称:“该判决不会影响我公司现有商标的正常使用,也不会对我公司的正常经营构成影响。”

不少人评价乔丹体育打了多年“擦边球”,此举仍是“钻漏洞”。

2020年12月30日,在最高法院的终审判决后8个月,上海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做出判决:乔丹体育侵害了迈克尔·乔丹的姓名权,要求其在判决生效之日三十日内,公开发表声明道歉,停止使用企业名称中的“乔丹”商号以及涉及“乔丹”的商标。

不到黄河心不死,至此乔丹体育才被迫更名。

2021年1月,原乔丹体育股份有限公司工商变更,企业名称变更为中乔体育股份有限公司。

在此之后,双方均有上诉,直至2022年3月上海高院作出终审判决,这场马拉松式的诉讼纠纷终于尘埃落定。

这场旷日持久、海内外瞩目的官司,让不少消费者看清了一个事实:原来乔丹体育和迈克尔·乔丹毫无关系。雪上加霜的是,诉讼期间,乔丹体育一系列“诡辩”引发消费者的质疑和反感,“山寨”标签被牢牢贴上,品牌美誉度降至底谷。

回过头看,行业野蛮发展阶段,“山寨”知名品牌在中国运动鞋服市场屡见不鲜。

比如阿迪达斯状告阿迪王,这桩侵权案从2008年8月阿迪达斯起诉阿迪王侵权开始,到2013年5月双方取得和解,最终以“阿迪王”中文商标和三角标LOGO被无偿转让给阿迪达斯告终,阿迪王此后淡出公众视线。

再比如361°早期叫别克鞋业,2003年前后,别克汽车进入中国,双方和解,别克鞋业勇敢转身为361°,在晋江商界堪称传奇。

“8年再重启一个新品牌,时间也够用了。”

只可惜乔丹体育盲目鏖战,白白浪费了时间成本,错失了品牌转型的最佳时机。

三、梦碎IPO

从“乔丹体育”到“中乔体育”,十年时间,市场早已变了天。

安踏通过转型和收购稳坐头把交椅;李宁靠着“国潮”力挽狂澜,紧随安踏其后;专注跑鞋的特步亦跻身百亿元年营收俱乐部......

2010年,处于高光时刻的中乔体育年营收29亿。当时,李宁、安踏、特步的年营收分别是95亿、74亿、45亿。彼此间的差距并不算大。

到了2021年,中乔体育的营收虽翻倍达59亿,但已跌出第一梯队。行业龙头变成了安踏,年营收493亿,同年超过了阿迪达斯中国;李宁位居第二,年营收225亿;特步营收首次破100亿,位列第三。甚至凭借国潮“起死回生”的回力,也排到了中乔体育的前面。

更名之后的中乔体育,也积极尝试转型。

首先重组公司品牌矩阵,先后收购了时尚运动品牌百尚PASONZ和专业足球品牌Umbro,效仿安踏走起了多品牌之路;紧接着发力电商渠道,这一步正好踩在了电商化转型和直播电商的风口, 2021年电商渠道营收13亿,占到整体营收的22%。截至目前,其天猫旗舰店粉丝数为987万。

不过企业经营,讲求踩对行业与时代的节奏。中乔体育受困商标之战,一步慢,步步慢,更名之后,一系列“后遗症”逐渐凸显。

一方面的危机来自外部,本身颇具优势的下沉市场,受到挑战。

“阿迪达斯等国际品牌也盯上了下沉市场”,一旦下沉零售市场迎来头部品牌的降维打击,中乔体育原本的地位或将不保。

另一方面来自内部,高度依赖经销体系的弊端逐渐显现。

中乔体育的经销体系是一把双刃剑。一直以来,中乔体育采取以经销商为主的销售模式,着力构建经销渠道。截至2022年6月末,中乔体育共有4个销售大区,34个销售小区,54家经销商和6个销售子公司,线下专卖店数量达6269家,几乎全部为经销门店,其经销销售占各期总销售收入比例均超过80%。

过去几年,在运动品牌去库存与消费市场日趋理性的背景下,终端经销商经营压力与日倍增,“这几年,整个行业生意都不好做。”当市场的终端压力传导至品牌端,主动降低批发出货价格、进一步给经销体系让利,同时加强品牌资源投放、严控供应链成本成为必然选择。

2019至2022年,中乔体育的毛利率从31.91%跌至27.19%,而同期安踏的毛利率从55.00%升至62.04%。中乔体育毛利率低,与其依赖的经销商模式息息相关。

其次,中乔体育大区经销商高度自治,削弱了品牌对终端门店的管控力,为品牌形象重塑增加了障碍。一个例子是,许多印有“乔丹”字样的老店招牌,直到去年才被替换为“中乔体育”或“QIAODAN”。

无论是来自外部还是内部的危机,上市融资,或许仍是中乔体育的破局之道。

“IPO长跑13年,已让中乔体育错过许多扩张的机会,发展大幅滞后。许多同行已经通过资本市场历练,完成了一轮渠道梳理、直营门店布局。”

2023年3月4日,中乔体育在上交所主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招股说明书,再次冲击上市。

招股书显示,中乔体育计划公开发行5000万股,公司拟投资项目总额为12.11亿元,拟投入募资10.64亿元,主要募投项目为生产研发中的鞋生产基地扩建、研发设计中心建设等。

一年时间过去,投资者等来的却是中乔体育IPO计划折戟的消息。

成功者容易陷入“路径依赖”。前十年,中乔体育“借势”乔丹崛起;后十年,本已无需借势,却依旧傍着“乔丹”不肯松手。当一个企业将品牌All In一个名人之时,冥冥中或许就已注定了今天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