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北大的001号博士,他将自己的一生献于教育。即便在身患癌症期间,他毅然带领学生为中国拿下5个世界第一!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天才,却始终无缘评上职称,至死也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

他是谁?为我国做了怎样伟大的事情?

又为何籍籍无名,了却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五个世界第一

那是1997年7月28日,在阿根廷举办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上,中国队斩获了本届赛事的桂冠。

这不仅是中国队时隔两年再次登顶世界之巅,更是他们连续第三次拿下总分第一的骄人战绩。

就在全场掌声雷动,欢呼声在会场内久久回荡之际,一个身穿朴素的中年人正默默流泪。

他就是这支神队的主教练,北大数学天才张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想起五年前被临危受命坐镇国家奥数队时的情形,张筑生心有余悸。

当时的他早已是一个强弩之末的病秧子,全身像是被人反复绞杀一般,疼痛难当。

医生和同事都曾劝他好好休养一番,不要再操心赛事。

可谁知,张筑生不为所动,斩钉截铁回绝了所有好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现在放弃就等于否定了我自己。我必须带领这帮孩子们走向巅峰,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从那之后,张筑生就投身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魔鬼式训练之中。

日复一日,他不是在国内和孩子们钻研出题新知,就是带领他们飞越重洋,在异国他乡参加排位赛。

如此反反复复,年复一年,渐渐地,每个人都被张筑生的执着与决心所折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些在体能训练中挥洒的每一滴汗珠,那些在出题讲评时烘烤的每一个日夜,那些在异国闯荡时遭受的每一次挫折,对张筑生来说都是常态。

他就这样咬牙坚持着,不让自己的病魔染指学生们文化领域的神圣梦想。

在第五年的阿根廷之行开始前,大家都曾担心张筑生的身体状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他不得不靠打葡萄糖营养液维持生命,全身骨骼疼痛,口腔溃疡,下身浮肿……被鼻咽癌和严重的结肠炎双重折磨。

可就是这样一个行将就木的人,连续五年带领中国队一路高歌猛进,最终杀出一条血路,为国斩获五座世界第一的宝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奉献给挚爱

当张筑生再次回到北大校园,他深深地为自己心仪的母校感到自豪。多少年来,这里孕育了无数难能可贵的数学人才,而今他也为之添了最新的一笔。

可同时,一种隐隐的淡淡忧伤也在张筑生内心深处升起——这可能是他最后一次踏足这片熟悉的土地了。

实际上,很早以前,张筑生就下定决心要为国家的数学事业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是他第一次进入北大的时候,在见证了北大博览馆内那无数在祖国数学发展史上熠熠生辉的前辈后,他的内心被深深触动。

那一刻,他似乎看到了几代数学人的薪火相传从而最终把中华数学推向了世界前沿的盎然景象。

于是,一股决心在他内心燃起,他暗暗发誓一定要为国家的数学事业添砖加瓦,哪怕是最微小的一份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光飞逝,这份执着的理想一直烙印在张筑生的心中,从未消磨。

即便在癌症无情地蚕食着他的生命时,张筑生仍然咬牙坚持着,哪怕是一线生机也要死死把握住。

由于患有严重的结肠炎,张筑生一天要去无数次厕所。

而为了给学生们上好课,他宁愿禁食一整天,甚至连一口水也不喝。

就这样,他用一次次将自己推向死亡边缘的努力,终于兑现了当年的誓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说,张筑生是北大校园里的“焦裕禄”。

在所有认识他的人眼里,他就是个活生生的“教书育人”典范。

然而,也是这样一位享誉世界的数学大家,直到离世前的最后一刻,连个职称都没有。

像他这样耀眼的光芒,却始终无法在体制的高塔上熠熠生辉。

而在张筑生身上发生的遗憾还远不止此,命运似乎从一开始就在捉弄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坎坷的一生

1940年,张筑生出生于贵州一个普通农村家庭,他自小就体弱多病。2岁时,他被脑膜炎毒害,永久性地损伤了小脑。

13岁那年,不小心摔断了左臂,由于家境贫寒无力支付昂贵的治疗费用,手臂就这样残疾了一辈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贫贱并不能止住张筑生对知识的渴望,这个5岁在数学上表现出超凡天赋的孩子,像一颗冉冉升起的星星,照亮了前方重重黑暗。

后来,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四川大学数学系,读大二时已攻读完大五的课程。

而在离开母校时,他也只是一名讲师,连个助教教师的职称都无缘获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8年,张筑生考入北大数学系研究生,成为著名数学家廖山涛的弟子。

终于在导师的点拨下,他如获重生,迅速将数学天分肆意迸发。

短短数年间,他不仅完成了北大第一位博士的论文答辩,更成功突破了数学大家史蒂文斯四大猜想中的一个,让在场所有专家和教授们震惊不已。

如此出众的成就,足以让他拿下新中国第一位博士生导师的光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惜当时高层考虑重重,这顶桂冠最终落入他人手中。

但他从未在这方面耿耿于怀,反而将教师赤忱的责任刻于心中。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90年,一直身体康健的他查出患有鼻咽癌。

后来又转移到肝部,再并发严重的结肠炎。就这样,他开启了漫长的12年抗癌生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就是在这漫漫无尽的黑夜之中,他依然固执地燃烧着对数学的热爱之火。

就是这团熊熊燃烧的火焰,温暖着无数北大学子前行的脚步。

无论是亲自为学生讲课,还是为国家编纂数学经典,张筑生始终秉持着“授之以渔”的教书理念。

耗尽一生心血的《数学分析新讲》这本扛鼎之作,至今仍是诸多大学首选的教材,成为学子们攻克数学知识的指路明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癌症的阴霾笼罩之下,张筑生接过了带领国家数学奥林匹克队的重任。

他带着一身顽疾,从加拿大一路开拔到阿根廷,最终为祖国拿下五座总分第一的宝座,创造了人类奥数史上的不朽纪录。

当时身边人都劝他回去休养,可是他固执地回答“我肩负重任,如何能够半途而废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间就这样一点一滴过去,病魔使得张筑生再也坚持不住了。

在2002年2月6日,他完成了生命中最后一次监考工作,就永远离开了亲爱的学生和挚爱的数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永远的遗憾

即便生命所剩无几,只要还有学生在知识的泥泞中奋勇前行,他就永远也不会停歇。正是这份执着,张筑生才得以最终凝聚成一股令人敬佩的精神力量。

只有当灵魂深处被极度渴望所点燃时,人类这种脆弱的生物才能挣脱世俗的束缚,窥见生命的精华所在。

而张筑生显然已将之身体力行,亲身实践了一次。

此后,他的名字开始在全国数学界广为传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位位学术前辈络绎不绝地来到张筑生故居,向这位曾经备受冷遇的前辈表达自己的景仰。

有人直言评价道:“他是用生命完成了一个人的终极价值,令我们常人无地自容。”

光阴流转,历史终将给予张筑生应有的定位和评价。

也许,更多的中小学将会在数学课本中加入有关张筑生先生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的章节,从而让更多人认识和学习这位伟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回头望去,或许在他最后的时刻,心中会有一些遗憾吧。

或是因为身体的残缺,或是不得不和终生挚爱的数学分离,又或是这一生无儿无女。

但更令人遗憾的是,评级制度给不了张筑生应有的回报,直到离世,他也只是个普通教师而已。

即便全心全意投身教学,为国之栋梁效力, 为家乡孕育英才,他依旧觉得“缺”那么一点点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人们来说,哪怕无法镌刻在权威的册页中,但这份贡献和付出,注定永远存留在记忆中。

我们更加愿意相信,张筑生自己应该觉得心中并无遗憾和怨怼。

因为名存实亡的头衔,远不及他用生命孕育出的璀璨成果来得珍贵。

对于张筑生来说,何必在意虚名?他的脚步已在前方留下太多永恒的印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至今在北大校园里,你仍能看到张筑生001号博士证书的身影。它就静静地陈列在那里,见证了一个天才教师的一生传奇。无数学子前来凭吊,无不动容落泪。

这枚编号001的证书,就像一面镜子。照亮的不仅是张筑生智慧的熠熠星光,更体现了他一生的浩然气节。

官阶虽小但志向远大,工薪微薄但贡献卓绝,岂不正是张筑生一生的最好注脚。当一切虚名早已消磨殆尽,直到最后,这耀眼的证书照样会成为北大最靓丽的风景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