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月25日至26日期间,由中国全球化智库精心筹办的,“第十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顺利举行。这场思想盛宴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精英人士,共同探讨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促进国际合作、中欧合作的新模式以及经济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未来路径。然而,论坛期间,一些欧洲国家代表的言论有失偏颇,遭到中国学者的有力反驳,为会议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在论坛拉开帷幕的前夕,七国集团财长峰会,发布了一份针对中国的声明,宣称中国存在产能过剩问题,并声称其“非市场化的经济政策”,对G7成员国的经济利益构成了威胁。德国驻华大使傅融女士趁机在论坛上借题发挥,进一步发酵这一议题,她的言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德国乃至部分欧洲国家对华心态的扭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此,中国全球化智库副主任高志凯先生,在论坛上作出了直接且有力的回应。他首先剖析了德国关于“原有国际秩序不应被破坏”的观点,指出德国作为旧秩序的既得利益者,自然倾向于维护现状,这本身无可厚非。但矛盾之处在于,德国同时呼吁联合国安理会进行改革,明确要求中国在改革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这实际上也是对既有秩序的一种“破坏”。高志凯质疑,如果德国能够提议改革,为何中国不能?这种双重标准显然在逻辑上站不住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接着,高志凯深入探讨了欧洲对华态度背后的深层原因,他认为根源在于俄乌冲突引发的连锁反应。

欧洲政策中心CEO,兼首席经济学家祖莱格,在发言中表达了欧洲普遍的焦虑,即俄乌冲突对欧洲安全构成了直接威胁,而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紧密关系,被欧洲解读为影响中欧互信的障碍。高志凯表示,中国并未向俄罗斯提供实质性援助,反而是由于缺乏中国的支持,俄罗斯才不得不寻找其他伙伴。他进一步假设,若中国真的介入,冲突可能早已结束,这从侧面证明了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克制与责任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志凯进一步指出,欧美国家指责中国“产能过剩”和实施“非市场化经济政策”,实则是利用经济议题作为掩护,企图通过贸易保护主义手段,遏制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这种行为反映出了冷战思维下的零和博弈逻辑。

欧美国家表面上倡导自由平等,却在实际行动中暴露了其自私自利的本质,一方面希望维持自己在国际秩序中的既得利益,另一方面又期望,中国能挑战美国在联合国安理会的主导地位,为他们打开新的利益空间,这种矛盾的行为模式,属于典型的精致利己主义的特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志凯的发言,不仅是对德国及欧洲国家的直接回应,更是向全世界传递了一个信号:中国将坚持走自己的道路,不会屈服于外部压力,更不会为了迎合欧美国家的利益,而牺牲自身的主权和发展。他强调,中国正致力于改善而非颠覆当前的国际秩序,同时,中俄关系虽密切,但基于原则和灵活的外交策略,中国并未对俄罗斯提供军事援助,这也说明中国在全球事务中扮演着负责任的角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结而言,高志凯的讲话,揭示了在全球化论坛上展开的深刻讨论,不仅触及了表面的经济议题,更触及了国际关系的深层次结构和价值观的碰撞。中国作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展现出了一种成熟和理性的大国风范,拒绝被卷入西方设定的叙事框架,同时也对欧洲提出了一种建设性的批评,提醒他们,应更加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而不是带着傲慢的态度,既要又要还要,那样是行不通的,因为中国不吃那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