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腰痛已成为现代社会普遍发生的疾病,一说到腰痛,无论是病人还是医生,大多会考虑不是腰椎间盘突出,就是腰肌劳损来背“锅”。做个腰椎CT或者核磁共振是标配。但是,有一些腰痛老病号就是找不到原因,椎间盘没有突出,腰肌劳损也没有,可是就是反复腰痛。其实可能他们碰到一种藏匿得比较深的病,叫做盘源性腰痛。
发病机制
在没有椎间盘突出的情况下,椎间盘内部发生病变,包括纤维环内层撕裂和炎性反应。这些病变直接刺激椎间盘周边分布的神经从而产生腰痛。
临床表现
1.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就是长期反复的下腰部、腰骶部出现慢性疼痛。
2.偶尔会向双侧骶髂关节、臀部甚或下肢放射,每于坐位、俯身弯腰等姿势时加重。
3.患者大多保持坐位姿势的时间缩短、耐受性下降,通常单次坐位时间≤20分钟,而平卧后可以迅速缓解症状。
盘源性腰痛与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不同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明显的椎间盘突出,向后压迫神经根,造成神经根水肿,发生物理压迫和化学炎症,从而造成下肢放射性疼痛,一般既伴有腰痛,也有下肢疼痛,疼痛一般是从下腰部向臀部以及大腿后外侧、小腿外侧、足踝外侧放射。而盘源性腰痛以下腰痛为主,久坐久站时疼痛明显,一般下肢伴随症状不明显。
盘源性腰痛原因
1. 神经感知:
椎间盘本身其实没有疼痛感受器,但它的退化或损伤会带来裂口,遭遇脱水 ,缺少营养等问题。感觉神经会顺着纤维环破裂口向椎间盘的内部生长,这些神经会获得炎症性的疼痛感知,所以会产生在腰部区域的不适。
2.炎症
许多研究人员在受损或退化的椎间盘中,已经鉴定出各种促炎分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前列腺素E2(铂族元素2)和神经生长因子(NGF),但目前产生炎症的机制还不明确。
3. 过度活动
退化的椎间盘由于脱水和缺少营养,会变得缺少弹性,椎间隙降低,引起结构失稳,从而会诱发多个相邻阶段的过度活动。此外,椎间盘退变后,对于荷载的耐受力会降低,容易诱导多种胶原酶,也会引起疼痛。
4.社会心理因素
据报道,社会心理因素(压力,焦虑,消极情绪等)不仅会引起腰痛,还会延长腰痛从急性期到慢性期。
腰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
①患者主诉症状多以慢性长期下腰部疼痛为主,下肢症状多不常见。
②查体:腰部多无压痛及叩击痛。也没有坐骨神经牵拉引起的直腿抬高疼痛。
③辅助检查:腰椎X片及腰椎CT可初步提示腰椎的退行性改变,简便但不敏感;而腰椎MR则更具敏感性,病变节段椎间盘呈现低信号,即”黑间盘”或在椎间盘后缘出现点线状高信号。
④椎间盘造影:将造影剂注射进患者责任节段椎间盘,是目前诊断该病金标准,但操作难度较高,临床应用较少。
盘源性腰痛的治疗方法
对早期或者诊断不确定的病例采取保守治疗,即:避免久坐久站劳损,卧床休息制动、疼痛重时下床戴腰围、在腰部疼痛能耐受的情况下每日坚持倒走及正走各半小时、间断牵引、按摩、药物、理疗、腰背肌功能锻炼后多数轻症患者可康复。
微创介入治疗的手段包括:硬膜外及椎间盘臭氧治疗、纤维环射频热凝术、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椎间盘内注射富含血小板的血浆(PRP)等,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合理选择,可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手术治疗:适用于经上述治疗症状缓解仍不明显的患者。
功能锻炼:根据患者腰椎平片指导患者进行个体化的腰背肌及腹肌等核心肌群的训练,对于维持治疗效果、防止复发至关重要。
建议患者,发现症状应及早就医,争取在疾病早期就通过保守治疗和有效康复控制住病情,不要任由其发展至手术方能解决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