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寒山寺,方知读书浅

文/罗建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普明宝塔是寒山寺的最高点,从寒山寺山门到藏经楼,一路明清风貌。待普明塔院置身眼前,蓦然看到大唐风范,令人油然而生思古之幽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传,这是寒山、拾得二位僧人在此“缚峁以居”时挖的井。为纪念他们,后人称此井为“寒拾泉”。寺僧曾长期饮用这口古井的水,并用井水向过往路人施舍茶水。

读小学时,我曾接触过两首唐诗,其一是《山行》,杜牧所写。诗曰:“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其二是《枫桥夜泊》,张继所写。诗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因为两首诗中均出现寒山,我望文生义地以为杜牧所写的寒山便是张继所指的寒山。只是老师告诉我,二者没有必然联系。杜牧所写的寒山通常理解为深秋季节的山,究竟指哪一座山,众说纷纭,没有结论。张继所写的寒山,其实指唐代著名诗僧寒山(亦称寒山子)。而寒山寺始建于距今一千四百多年前的梁代天监年间,到唐代,寒山来此住持,才得以改名寒山寺。

去年五月,我有幸去百年学府苏州大学学习。学余时间,我便打听寒山寺在哪里,离苏州大学有多远,怎样去寒山寺才方便……之所以想去寒山寺看看,就想真正体验一下诗人张继为什么面对江枫渔火会愁眠?为什么宁愿身居姑苏城外也不夜宿古刹?甚至还想聆听夜半钟声究竟是什么味道?如此等等,在我的脑际浮现很多问题,期待去寻找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某日下午,我专程拜谒朝思暮想的寒山寺。开始以为寒山寺耸立在崇山峻岭的大山上,或是屹立在万仞之高的悬崖边。当我抵达寒山寺时,才发现寒山寺庄严肃穆地挺立在京杭运河边。此处海拔约30米,与以前所见的名山古刹比,完全是另一番风景。只是寒山寺犹如一位仙风道骨的圣人,也似一位鹤发童颜的神仙,在默默地迎接八方来客,虔诚地讲解佛学之道,让我心生敬畏。远处传来“呜——呜——”的汽笛声,看到一艘艘客船从身边鱼贯而行,我方如梦初醒。此处苏杭,位于太湖平原,乃唐诗宋词里描写“小桥流水人家”的鱼米之乡,怎么可能有大山、悬崖呢?只是我出生于湘西南,与大山为伴,与绝壁为伍,习惯性地以为苏杭地貌与湘西南相差无几。

从时间角度讲,张继出生时间约为公元715年,卒于约公元779年,属于初唐时期。他经历了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三代皇帝,分别是唐朝历史上第六个、第七个、第八个皇帝。唐玄宗、唐肃宗是充满非议的皇帝,沉迷美色,重用宦官,宠信奸臣,导致安史之乱爆发与持续时间之长,也让大唐盛世进入衰落期。唐代宗虽诛杀权宦、整饬吏治、发展漕运、重整盐政,对安定社会、促进发展起到一定作用,可是,他并没能让病入膏肓的唐朝重振昔日雄风。

站在寒山寺内,把这段历史梳理清楚,再来重读《枫桥夜泊》,方能知晓张继这么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此时怎么表现得如此愁绪难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月落”指夜已深沉,时间很晚,通常指深更半夜,与后面的“夜半”进行呼应。夜深人静,要么思考人生,要么寝食难安。“乌啼”即乌鸦的叫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喜鹊叫喜,乌鸦叫丧,说明张继此时有种悲痛欲绝的预感,害怕噩梦降临。“霜满”指深秋已至,寒霜已降,加上秋风扫落叶,落叶使人愁。这说明停靠枫桥边的张继看不到美好前景与唐朝未来。再听寒山寺的“钟声”,似乎有种唐朝丧钟敲响的凄凉。于是,他才有了天涯孤旅、寂寞荒凉的人生感叹。

据《唐才子传》记载,张继到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方“礼部侍郎杨浚下及第”,也就是说终于考取进士了。此时,张继38岁。在当今社会,还可说正当壮年。而在古代,人均寿命不长,张继此时才中进士,不得不说大器晚成。遗憾的是,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一月便爆发安史之乱。朝政混乱,战乱频发,民不聊生,百业萧条。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唐玄宗顾不得朝政,保命要紧,仓皇奔蜀。好在当时江南一带政局相对安定,不少文人学士纷纷逃到苏杭躲避战乱,其中包括刚中进士的张继。就读书人而言,我国千百年的传统文化是“学而优则仕”,也就是常说的从政、当官、报效祖国、振兴家业。40岁的张继,好不容易熬到苦尽,结果没有盼到甘来,面对月落乌啼,再看江枫渔火,听闻寺庙钟声,岂不伤心?

再看张继其人,博览群书,谈吐有识,知治国体,心有矜持,不媚权贵,两袖清风,与刘长卿、皇甫冉等胜似兄弟。这种性格的人,在宦官专权的时代,纵使荣登进士,也只获得铨选落榜的下场,只好无奈归乡。途经苏杭,躲避战乱,夜宿苏州城外,见月落,闻乌啼,看霜降,观江枫,望渔火,对愁眠,近古刹,听钟声,张继的孤独愁伤之情油然而生。坐在船上,他愁如潮涌,诗如井喷,于是写出《枫桥夜泊》这首千古名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只是到了今天,我也人到中年,一直心生奇怪,张继为什么宁愿在枫桥边停泊,也不进寒山寺夜宿呢?抵达寒山寺才知道,枫桥其实是一座很普通的桥,长约40米,单拱成形,可行人,可走马,不通车。再看枫桥与寒山寺的距离,只有区区数百米。如此短的距离,张继也不进入寒山寺,便有问题可考了。

其他不多讲,先说寒山其人。寒山,生卒不详,字号不详,唐代长安人。出身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被迫出家为僧,后隐居浙东天台山。史料与诗歌证明,寒山乃隋皇室后裔,因遭皇室妒忌与排挤,又受佛教思想影响,遁入空门。寒山有诗云:“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从此诗看出,寒山的诗作在当时社会并不受到重视与推崇,只是觉得自成一体,无须他人理解罢了。可是,这样一个皇室出身的人也曾投考不第,被妒忌,被排挤,遁入空门,命运与张继有什么区别呢?可以说,张继夜泊枫桥,与其说近泊寒山古刹,不如说近问寒山其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唐代,虽然佛教盛行,但对张继来说,作为读书人,他还是有自己的仕途理想与政治主张,期望社会安定后,可以继续为皇权服务。而不像寒山一样,遁入空门,耽误自己前程。纵使近在咫尺,纵使命运相同,张继只是像苏轼与佛印一样:“远公沽酒饮陶潜,佛印烧猪待子瞻。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小时候读《枫桥夜泊》,我并不了解其深意。而今再读此诗,方知张继宁愿在秋风萧瑟中夜宿客船,也不进入寒山寺留宿的原因。人生就是这样,很想获得什么,又怕失去什么。总是畏首畏尾,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张继这人的性格在《枫桥夜泊》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枫桥夜泊》虽是小时候学过的古诗,可真正理解,要人到中年拜谒寒山寺后。只有有了足够的人生阅历,有了丰富的知识内涵,有了纵横比较的能力,才能知道张继在这首诗中所写的每一个字是什么意思。当然,也不排除,随着年龄增长,随着阅历增加,随着知识增多,还会有新的认知与感受。

作者简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罗建云,男,湛科文传银发写作服务站东莞二站站长,任东莞市潇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东莞市比比印刷有限公司总经理、《潇湘文化》主编;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民进全国新闻宣传特约通讯员、民进广东省委会文化出版专委会委员、东莞市作家协会理事;主编《全国原创散文优秀作品选》(第一辑)、出版散文集《人生四十年》(光明日报出版社)和《阳光灿烂的日子》(新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