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海的行政区划调整是比较频繁的。

上海曾有30个区县,现在缩至了16个,减少近半;

巅峰时期上海有212个乡镇,截至目前只剩下106个镇、2个乡,有104个乡镇被撤并或转为街道。

上海的行政区划调整主要分为五种情况:

第一种是区与区(县)的合并;

第二种是县变为区,即撤县设区;

第三种是某个乡镇并入某个区(县);

第四种是由镇析出街道;

第五种是乡与镇、镇与镇(街道)之间的合并。

这样调整的背后都遵循着怎样的逻辑?未来还有哪些区会被合并?哪些镇会消失?

01

区区合并、撤县设区

回首21世纪以来,上海的行政区划经历了5次大调整:

2000年南市区并入黄浦区;

2009年南汇区并入浦东新区;

2011年卢湾区并入黄浦区;

2015年闸北区并入静安区;

2016年崇明县撤县设区。

从这些区域的合并与调整我们可以梳理出很多逻辑与指导结论。

在调整之前,上海中心城区各区的面积和人口相差悬殊,影响了行政管理的有效性。

比如原先的黄浦、卢湾和静安面积分别只有12.4平方公里、8平方公里和7.6平方公里,全是袖珍区。

且对应的常住人口规模相差很大,分别是53.2万人、26.9万人和24.8万人,分布不均衡。

三区合并后,解决了每个辖区面积过小的问题,通过统筹资源配置,扩充了未来发展空间。

同时撤并规模过小的区,可以精简行政机构、减少管理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上海中心城区发展最好的永远是苏州河以南,北四区向来是贫穷破落的代名词。

虽然大家都身为市区,但各自财力相差悬殊,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水平参差不齐。

苏州河南北历史基础不同,积累的教育、医疗、商业与文化资源都不同,发展差异很大。

怎么办呢?于是我们看到,闸北并给了静安,开启了南北合作的先河。

静安收下闸北是典型的以强带弱,静安为闸北提供了财力支持,闸北为静安提供了土地,优势互补。

在静安的带动下,不夜城变好了,苏河湾也建起来了,双方合作促进了苏州河水域带的协调发展。

当然这样做也有一个目的是:消灭贫困区。

闸北以前是上海中心城区最贫困的区,合并后实现了“摘帽”,大家都“脱贫”了。

展望未来,普陀并入长宁、虹口并入黄浦或杨浦可能是最好的归宿。

区区合并遵循的是均衡发展原则,是城市资源重新配置的自然调整过程。

但是为了组建某个重量级的功能新区,共同完成某个目标,一些大区之间也会合并,带有强制性。

比如川沙与南汇先后并入浦东,这肯定是为了发展和做大做强浦东新区。

浦东新区收下川沙和南汇,极大地拓展了发展空间,有江又有海,代表了上海江海城市的特点。

这是一个创新的布局,着眼于国家战略和全球竞争,让浦东带领上海走向海洋时代。

以此来看,目前的功能区虹桥商务区、临港新片区未来都有单独成区的趋势。

在区与区(县)的合并中我们也发现,上海很多县消失了,这是为什么?

1958年江苏有10个县划给了上海,后来都转为区,或是并给其它的区,不再保留县的建制。

县城过去都是独立发展,人口密度较小,与市区联系较弱。

但是随着上海人口和基建的扩张,城区规模越来越大,时代的发展要求县去承担一些市区的职能。

另外县以农业为主,行政级别低,建区后则以工商业为主,行政级别变高,促进了发展。

因此撤县设区的事就发生了,嘉定县、宝山县、奉贤县、松江县、金山县、青浦县、崇明县全部变成区,川沙县、南汇县给了浦东,上海县则被多个区瓜分。

02

乡镇、镇镇合并

上世纪50年代末上海有208个乡镇,90年代末进一步增加到212个。

但是经过2000年大规模撤并后,只剩下108个乡镇了。

也就是说,上海有104个乡镇消失了,这个数量是惊人的。这背后又有怎样的逻辑呢?

导致乡镇减少有三个原因:

一是乡转为镇,或被合并进入到其它的镇;

二是镇与镇进行了合并,主要发生在郊区;

三是镇转为了街道,主要发生在中心城区。

以崇明为例,过去有11个乡被撤销转入其它的镇,当前还剩下2个乡,崇明是上海唯一还保留乡建制的区。

比如堡镇乡、五滧乡并入堡镇镇,海桥乡并入三星镇,港东乡并入港西镇,合兴乡并入港沿镇。

不过,郊区的镇与镇合并是导致上海乡镇数目减少的主要原因,本身市区的镇比较少。

郊区的人口流向主要是区域新城和中心城区,当人口流失后。

为精简行政机构,郊区一些人口较少的乡镇就没有单独设置的必要了,因此郊区的镇撤并得最多。

仍以崇明为例,人口流失比较严重,过去有7个镇被撤并:侯家镇并入城桥镇,裕安镇并入陈家镇,新民镇并入新河镇,大新镇并入竖新镇,大同镇并入建设镇,江口镇、合作镇并入庙镇。

值得一提的是,浦东新区和奉贤区是上海发生镇镇合并最多的区域,分别在16个和15个。

虽然总体来看两区人口是大幅流入的,但是内部的边缘镇人口在减少,无法再支撑起一个镇的发展规模。

比如浦东新区的几个镇,以前就是小镇,随着合并变得更加失落了,一直没有啥大发展:

并入高东镇的杨园镇,并入合庆镇的蔡路镇,并入川沙新镇的东城镇、黄楼镇、六团镇、机场镇,并入曹路镇的顾路镇,并入南汇新城镇的芦潮港镇,并入周浦镇的瓦屑镇等等。

再看号称上海“西伯利亚区”的奉贤区,一些边陲小镇早就支撑不下去了,只能抱团取暖。

比如塘外镇、洪庙镇、头桥镇并给奉城镇,奉新镇、胡桥镇、新寺镇并给柘林镇,齐贤镇、泰日镇并给金汇镇,邵厂镇并给平安镇后又一起并给了四团镇。

并入庄行镇的邬桥镇,并入青村镇的光明镇、钱桥镇等都是“西伯利亚小镇”,没有了存在感。

小镇被合并后,一方面达到了精简行政和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从一般镇向中心镇、核心镇和新城发展,打造一体化城镇圈,实现城乡统筹均衡发展。

换句话说,这样做也有一个目的是:消灭贫困镇。

其中一般镇的人口规模为10-15万人,中心镇的规模为10-30万人,核心镇的规模为15-30万人。

未来上海小镇的概念会越来越淡化,小镇都被“打包”进入一个城镇圈,在一个“圈”内进行资源配置。

打个比方,可能这个镇教育资源比较好,那个镇商业比较发达,而另一个镇是未来的交通枢纽。

所以单个镇都不是全能的,但大家抱成团后形成城镇圈就不一样,所享受的资源和服务更加丰富周到了。

不过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很多镇在被撤销和合并后剥离了招商引资职能。

因此区域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受到了较大影响,功能地位相对弱化,这也是比较遗憾的地方。

03

镇析出、转为街道

上海行政区划调整还有一个特别的现象是由镇析出街道,或镇就地转为街道,那么镇就消失了。

上海中心城区的镇比较少,因此镇镇合并的现象也少,其中黄浦区和虹口区所辖均为街道,没有镇。

由镇析出街道或镇转为街道,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城乡结合部和郊区新城,为什么呢?

随着中心城区向外扩张,大居越建越多,外来人口大量流入城郊某些镇。

由于教育、警力等公共资源一般是按照当地户籍人口配置的,外来人口增多后镇属财政力量已无法负担。

这个时候就需要析出街道了,由区财政进行更大范围的统筹,负责街道的公共管理和服务功能。

这也印证了行政区划的调整,本质上还是人口的变动。

远郊镇人口减少只能撤销镇,而近郊镇人口增多只能析出街道。

所以,郊区的镇越做越大,但中心城区的镇是不断切割和缩小的,与郊区发展模式不一样。

中心城区要么是从乡变成镇,要么从镇变成街道,或从镇析出街道,村委变成居委,就地完成了城市化。

以长宁区为例,东部的7个街道非常稳定,而西部的主要变化是新泾镇和北新泾街道 ,代表了市区发展此消彼长的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新泾镇析出北新泾街道后,其它部分则改为新泾镇,名称有所简化。

长宁已经没有其它的镇了,所以不存在镇镇合并的现象。

新泾镇虽是镇,但早已没有行政村和农民,高度完成了城市化,再进一步新泾镇也会消失。

普陀也很典型,把嘉定的桃浦乡、长征乡收过来后变成了桃浦镇、长征镇,真如镇则变成了真如镇街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以杨浦为例,五角场乡变成五角场镇,再转为五角场街道、长海路街道。

彭浦也是这样,原先是彭浦乡,然后变成彭浦镇,再析出彭浦新村街道等。现在的彭浦镇很小了,再往后发展有撤销的趋势。

上海近些年来又有很多镇析出了街道,如浦江镇析出浦锦街道、九亭镇析出九里亭街道、长征镇析出万里街道、南桥镇析出西渡街道和奉浦街道。

上海中心城区目前还有5个镇,届时全部转为街道,中心城区将不再保留镇的建制。

这5个镇分别是:徐汇区华泾镇、静安区彭浦镇、长宁区新泾镇、普陀区长征镇和桃浦镇。

它们大部分已完成撤村改制,很多地方早已没有村民,社区工作生活与一般街道社区无异。

不过撤镇改街道仍然需要先剥离招商引资的职能,这只是时间的问题。

镇转为街道后,一些比较大的街道为了方便治理也会拆分和析出小的街道。

比如松江区从方松街道析出广富林街道,彭浦新村街道析出临汾路街道、共和新路街道(已更名为大宁路街道)等。

你认为上海的行政区划还会怎样调整?这么多区域被合并了,你为谁感到惋惜?你最看好谁的发展?

▼以上为正文

编辑∣环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