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房财经 王哲

借壳4年后,华发物业要主动摘掉上市公司的帽子了。

5月27日,停牌10天后的华发物业和母公司华发股份分别发布公告,华发股份境外全资子公司铧金投资,拟以协议安排的方式,对港股上市公司华发物业进行私有化。

公告称,铧金投资和华发物业就私有化刊发的联合公告,已收到了香港证监会的无意见函。

这是一份令外界颇为惊讶的公告。

在历经多年努力终于实现上市夙愿后,仅仅只过了4年时间便要退出,背后折射的不仅是华发物业从“鸡腿”变“鸡肋”,更反映出了当下整个物管行业的尴尬。

上市之路

2018年前后,恰逢房地产行业最为高光的时刻。逐利的驱动下,为了将生意越做越大,各家房企开始将自家的物业管理公司分拆出来,寻求独立上市。

一时间,各类物管公司开始了扎堆奔赴资本市场的”盛况“。而华发物业也在这个节点,实现了上市的夙愿。

早在2014年,华发股份就通过铧金投资收购了港股卓智控股70%股权,后更名华金国际资本。这个动作,就是为了华发物业后期能顺利借壳上市而进行的铺垫。

2019年8月,华金国际发布公告称,拟以7.34亿元的价格,收购和辉集团的全部股权。而和辉集团的主要业务,则是通过附属公司华发物业在境内提供物业管理及相关增值服务。

很快,几个月过去了,梦想变成现实。2020年初,华金国际完成对华发物业的收购;一年后的2021年3月,上市公司名称也正式变更为华发物业。

至此,在行业热潮的推动下,华发物业顺利拥有了上市公司的身份。

成立于2014年的铧金投资注册地为萨摩亚,由华发股份全资子公司光杰投资全资持有。目前,铧金投资持有华发物业38.76%股份,光杰投资持股3.8%。

根据计划,在协议安排取得先决条件后,除了铧金和光杰持有的42.56%股份外,剩余华发物业57.44%股份(约57.786亿股),将被注销。

于私有化结束后,华发物业将变成华发股份的间接全资子公司。由铧金投资和光杰投资分别持股96.2%、3.8%。

华发物业此次私有化的股份注销对价为0.29港元/股,合计交易约为16.76亿元,较过去10个交易日的平均收盘价0.212港元/股,溢价40.1%。

对华发物业的其他股东而言,这个价格不可谓不丰厚。只是,在付出高昂成本在联交所转了一圈后,如今华发物业要私有化,其母公司华发股份也将再掏一笔不菲的代价,方能如愿。

这背后,华发股份和华发物业面临着怎样的困局呢?

私有化背后

在公告中,华发物业坦言,近年来其股票的交易流通量,长期处于相对较低水平,使得计划股东难以在不对股价格造成负面影响情况下,进行大量场内出售。

因此,私有化为计划股东提供将投资变现以换取现金的直接机会,并将接纳该计划所得款项重新部署至其他投资机会。

自2020年借壳开始,华发物业股价最高时只徘徊在0.25港元/股上下,市值刚刚突破25亿港元;最低时曾跌至0.1港元/股,市值仅为10亿港元。

由于其为借壳上市,过去几年华发物业并没有利用上市公司身份,进行过任何股权融资行为;而这两年房地产行业的疲软,让很多物管上市公司的资金被关联方挪用,也让市场对物管股,多了一层质疑。

但作为旱涝保收的行业,华发物业尽管盘子不大,但盈利能力却相对稳健。2023年,其营收17.76亿元,同比增加11.07%;归母净利润2.49亿元,同比增加29.02%。

如此看来,已渐渐失去融资能力后的华发物业,只徒留上市公司空壳,而不能为自身和股东创造任何有意义的价值,其私有化退市,似乎也成了必然选择。

而华发股份在表述华发物业私有化利益时,一连表达了6点。除了今后的战略意义外,眼下可见的便是,能够充实华发股份的财报。

2023年,华发股份营业收入721.45亿元,同比增加19.35%;归母净利润18.38亿元,同比下降29.58%;期末,拥有的现金为454.69亿元,同比减少14.19%。

按2023年华发物业的净利润算,私有化后将为华发股份增加归母净利润超过1.4亿元;此外,还将为华发股份带来每年约1.7亿至1.9亿元的经营现金流。

而事实上,华发物业走到私有化一步,也是当下绝大多数港股物管企业,同样面临的问题。

在港股市场的流动性越来越紧的背景下,企业融资能力也变得越来越弱,而同时还要花费大量成本,维系一家上市公司的日常运营,让港股物管上市公司的压力,正越来越大。

只是,在当前的环境下,谁能像财大气粗的华发股份一样,能一次性拿出近17亿的巨资,来完成私有化呢?

温馨提示:本文著作权,归房财经所有;转载、摘录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