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天的故事要从最近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件真事开始说起。去年年底,因为奶奶去世、爷爷脑梗全身瘫痪等原因,我回国待了四五个月的时间。

和家人一起收拾奶奶的遗物时,听长辈们说起了一件事儿。我爷爷奶奶的退休金都不算低,老两口一个月加起来能有8、9千人民币。

他们的花销也不大,平时吃的喝的,孩子们都天天往家里买,就连日常用药 ,都是我身为护士的姑姑,定期买了送过去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奶奶去世、爷爷瘫痪后,家里人发现,他们银行账户的余额几乎为0。

按理说,退休20多年,他们少说也能攒下个几十万吧。我好奇地我爸,他们的钱究竟去哪儿了?

我爸一脸无奈地指着墙角的一堆药酒、药膏、养生床垫、还有那所谓被高僧开了光的能保全家平安的玉石,说道,「还能去哪儿了,不全在那儿了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这样一个行当,它被官媒定性为「比D品还暴利」,它将全国近3亿老人视为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矿,它就是专割老年人韭菜的「保健品会销」。

10个老人中有8个都无法抵挡保健品会销的攻势,这中间的套路究竟有多深呢?今天我们来深扒一下这个行当。

家中有老人的还请一定转发给他们,毕竟保健品会销这事儿,有时候不止是谋财,还可能会害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鸡蛋开始

「李大妈,这么早出门去锻炼身体呀?」

「不是不是,你牛大妈说,广场那儿有人在免费赠鸡蛋呢,在家待着也是待着,去看看。」

「是吗?还有这好事呢?」

「丫头,你天天上班忙,这些好事哪知道呀!这不前两天xx健康公司成立10周年庆,说是要回馈我们这些社区老人呢!

连续4天发鸡蛋,要是带朋友去的话,能领的鸡蛋数量还翻倍呢!我不跟你说了,你牛大妈在等我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样的场景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每天清晨,城市里最先苏醒的一定是那帮去晨练、去买菜的老人。

就在上班族还在为八点准时响起的闹钟抓狂时,很多保健品会销公司里的销售,一天大部分工作就已经结束了。

对于老人而言,他们以为领到了免费的鸡蛋、大米、挂面是占到了便宜,可对于保健品会销公司来说,这却是他们最有效的拓客方式。这在行话里叫做「收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有记者暗访了某生物科技公司的一位老总,老总透露说,收单时,他们会先制造一个噱头。

比如公司周年庆、品牌上市等等,让老人们觉得这样的好事是得来不易的,然后告诉老人,你只要登记一个联系方式,我就送你100个鸡蛋。

但这100个鸡蛋不是一次性给的,第一天来领10个,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第二天可以领20个,但前提是必须带朋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三天能领30个,第四天能领40个,最后一天领的鸡蛋是最多的,老人们想方设法也会把周围的朋友们都带去。

这位老总强调,他们做过市场调研,给老人送鸡蛋是拓客性价比最高的方式。

可殊不知,这一切都是从几十个免费的鸡蛋开始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亲情陷阱

通过送一些不值钱的小礼品获取老人联系方式,就算完成了收单。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和老人们建立信任,摸清老人的身体、家庭和经济状况了,这一环节在行话中叫做「做客情」。

做客情的第一步是打电话跟老人们联络感情,这帮销售一般都不会称老人们为爷爷奶奶,而是喊他们叔叔阿姨,这样显得老人们更年轻。

头几次电话联络,绝不提跟钱沾边的任何敏感词,只是陪老人们唠唠家常、关心一下他们的身体健康,待火候到了之后,就可以进入家访阶段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家访时,提点水果,到了扫扫地,走的时候带上垃圾,这些都是常规操作。有些销售甚至会直接认老人们当干爹干妈,那爸爸妈妈叫的,比亲生子女还要亲。

更有甚者专门去学了老人按摩、足疗等技艺,隔三差五就上门为老人按摩、洗脚,无偿照顾老人。

一位化名小辉的销售人员表示:「亲情营销牌打得怎么样,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保健品客源的广度和黏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接受培训时,公司就说了,要想让老人成为我们的衣食父母,就要比他们的亲生子女还要孝顺。」

你把老人伺候到他们都不好意思了,等你要卖货的时候,他会不买吗?

一篇题为《阿姨,您今天领大米了吗?》的文章指出,这种保健品会销公司的销售人员的提成可以达到15个点,也就是说老人买1万块钱的货,销售们就能获得1500的提成,丰厚的奖金让他们当牛做马都心甘情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家访时,销售人员还会顺道摸清老人们的底牌,为之后的会销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比如老人有什么基础病、平时有没有吃保健品的习惯、是否和子女住在一起、老人的经济情况、子女的经济情况等等,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信息。

但这些重要信息,老人们很有可能在与销售人员聊天的过程中,全都脱口而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家访阶段,由于能够直观地看到老人的居住环境,精明的销售人员往往会根据小区所在位置、户型面积,再结合老人及其子女的收入情况,对老人做一个综合评估,判断要不要继续「发展关系」。

待时机成熟之后,销售人员就会邀请老人参加会销,这是宰杀猎物的终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会销套路

会销是会议营销的简称,是指商家将特定客户聚集在一起,通过产品说明会的方式销售产品。

会上,客户们会在讲师的说明下,充分了解产品的功能和使用方法,达成交易。

会销本身并不违法,但若营销人员通过夸大宣传、虚假宣传等手段,导致消费者买到质量低劣、甚至具有缺陷的产品,那就属于游走在法律红线之外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会销,一般都不会单场进行,而是会连续举办至少4~5天,整个会销套路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前三天不要钱,最后一天不要脸。

和收单环节一样,会销环节也需要编造一个看似千载难逢的噱头,来邀请老人参会。

噱头往往是和国家或者政府某福利机关联合举办的公益活动,比如说销售会告诉老人,近期,我司将和中华医学院、中国爱老基金会联合开办一场为期4天的「老年健康进万家」讲座,讲座是公益性质的,全程免费,每天可以学到一些健康保健的知识,还有免费礼品可以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中国」、「中华」等字眼,会给老人们一种错觉,这讲座是由国家牵头举办的,权威性极强,而且真的带有公益性质,可熟不知所谓的中华医学院、中国爱老基金会根本就是查无此处,完全是保健品会销公司胡乱编造的。

为期4天的会销上,一定会有一个被精心包装过的、能说会道的主讲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主办公司往往会对外宣称,主讲人是某健康领域的权威专家、医学博士,甚至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有时也会将主讲人包装成公司的创始人,但实际上主讲人的真实身份就是口才好的业务员。

这是安徽某生物科技公司组织的一场会销,会上主讲人声称他祖上4代都是学医的,家学渊源。

但后来记者通过暗访了解到,该主讲人之前就是一个在辽宁丹东卖保健品的店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说他这口才是上千场会销练出来的,他可以从今天一直说到明天,一句都不重样的。现在他是卖保健品的,改天你让他向这些老人兜售坟头,他也一样卖,模式都是一样的。

会销的主题往往跟健康或者传统文化有关,比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中医文化、孝爱文化、家文化等等

话术中常包含这样的语句:「健康是每个老人的梦想、无病无痛才有幸福晚年、让父母健康是每个儿女的责任」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会上,主讲人还会故意说出一些耸人听闻的数据,或者放出一些十分骇人的老年慢性病病灶图片,以引起老人们对健康的重视。

会销第一天,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让在场的老人们购买一张会员卡,这在行话中叫做「插卡」。

会员卡价格并不高,也就10块、20块钱,主讲人会着重强调,各位爸爸妈妈们,我让你们买会员卡并不是贪图你们这20块钱啊,而是为了让你们享受会员的福利。

明天,只要还来听讲座,并手持会员卡的人,就能获得一份丰厚的礼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接着,主讲人开始卖惨,说他如何从籍籍无名,一路奋斗,成为了如今的业界权威,支撑他一路走来的动力,就是他对老人们的这份爱心。

他小时候,父母含辛茹苦把他养大,如今他在事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他不仅要回报自己的父母,更要以大爱回报全社会的老人,这才是「中华孝道」。

台上,主讲人说的热血沸腾,台下,老人们听的热泪盈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天插卡结束,可能有一部分老人购买了会员卡,但还有一大批人警惕心比较强,心想,让我占便宜可以,想让我掏钱,那是门儿都没有。但真正的好戏这才刚刚开始。

第一天结束时,所有前来听讲座的老人,不管办没办会员卡,都能领走20个鸡蛋。

主办方还承诺,这4天讲座期间,只要你天天来,就天天都能领鸡蛋。第一天晚上还有一个「回访」环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拉老人们来听讲座的销售们会倾巢出动,给老人们打电话。对于那些办了办会员卡的老人,销售们会简单交代一下,让他们明天一定要来,并且带一个袋子来,干什么用呢?

装礼品的。对于那些没办会员卡的老人,销售们会说,张大妈呀,或者李大爷呀,会员卡你们今天怎么没办呢?

明天真的是凭卡能领一份丰厚的礼品的,你不相信主讲人还能不相信我吗?这么长时间了,我是什么人,您还不了解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是真把您当亲妈妈一样看待的,我也是真心希望您能享受到这波福利的。要不这样吧,我现在把卡给您送去,您给我20块钱,但这事儿您别告诉别人。

在这波回访中,会有一部分老人补办会员卡,但还有一部分老人依然不为所动。

对于这部分老人,销售人员也不再勉强,但会交代说,您明天还是可以来听讲座的,学点知识总没坏处的,而且还会有免费的鸡蛋可以领。

到了第二天,主讲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礼品先发给办了会员卡的老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礼品可能是一桶油或者一袋大米,外加一个靠枕之类的,总之就是个头很大,给人感觉分量很足,但实际上值不了几个钱的东西。

最重要的是,主讲人会当着所有人的面,把第一天办卡的20块钱再重新返还给老人,并说道:我昨天就讲了,这次活动是我们为回馈社会而举办的,要回馈就回馈到底!

爸爸妈妈们,我们怎么会贪图你们的这20块钱呢!

这种先交一笔现金,第二天全额返还并附赠礼品的套路在行话里叫「晃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时候,第一天没办会员卡的老人们怎么样了?是不是都懵圈了?

心里肯定在嘀咕,真是我狭隘了,昨天晚上销售小王还劝我了,结果我也没听他的,看来这企业格局是真大啊,真的是在做慈善呢。

估计有相当一批老人第二天都没心思听讲座了,全程都在后悔,我怎么昨天没办会员卡啊。这正是主办公司想要的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天临结束时,还有一个「插卡」环节,还是同样的话术,主讲人说,明天的礼品更丰厚,会让你们每个人都意想不到。

但第二天插的卡是一张高级会员卡,办卡费100块钱。别看它比第一天的会员卡贵得多了,第二天办卡的人只会比第一天多,不会比第一天少。

到了讲座第三天,主讲人奉上的礼物也不会让大家失望,可能是红外线按摩仪,或者磁石能量鞋之类的听起来非常高端的产品,号称具有打通人体微循环、促进细胞再生的功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治疗偏瘫、脑梗等多种疾病,市面售价动辄2980元,3980元,今天免费送给大家,主打的就是一个回馈,主打的就是一个诚意。

此时,前一天没办卡的老人们心态已经彻底崩了,悔得肠子都青了。

可事实上,这些礼品根本就没有这么神奇的功效,所谓的「红外线」顶多就是加装了个LED灯。

这些东西从义乌批发的话也就几十块钱,再加个精美的包装,就可以用来哄骗老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天,主办方可能还会把前一天办卡的100元钱退还给老人们,目的就是为了赢得老人们绝对的信任,为最后一天的「卖货」做准备。

经过了三天的铺垫,讲座的主办方在老人们心中,俨然已经成了百年难得一遇的良心企业,他们感觉自己能被邀请来听讲座,简直是三生有幸。

第三天结束时,主讲人不会再插卡了,他会告诉老人们,明天是讲座的最后一天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特意邀请了来自xx地的名医为大家义诊,要知道这位名医平时可是一号难求啊,所以大家明天一定要来。

来得时候请带上几千块钱现金,不过大家别误会,并不是我们要收费,这钱,进场的时候我们就点一下,之后还是您们自己拿着。

让您带钱,是因为明天我们特意准备了一个摇奖环节,摇到的数字如果和您所带的百元现钞上编码的最后两位相符的话,您就能带走一份精美礼品。

您带的百元现钞越多,中奖的几率自然就越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此真的有不少老人在第四天带来上数钱甚至上万现金。不过那所谓的精美礼品,往往不过是一串价值几块钱的手串罢了。

讲座最后一天是重头戏。那所谓的名医专家不用说,相信大家也能猜到,就是个骗子,但他又确实一把脉,就能准确找出老人的病灶,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早在义诊之前,销售人员就把之前在「家访」过程中掌握到的老人们的健康信息提前告诉了专家,这才使得专家们一断一个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义诊时,所谓的专家还会恶意夸大老人的病情,然后再见缝插针地宣传主办方所卖的保健品的神奇功效。

卖货时,主讲人会和一位公司员工唱一出精彩的双簧,让老人们个个掏了钱,还对他们感恩戴德。

双簧戏是这样的:主讲人会先放出一个重磅消息,这款xx肽胶囊原价18888元一套,今天只要4988元,成本价给到各位爸爸妈妈,仅此一天,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旁的助理则在拼命使眼色说,「老师,咱不敢这么卖,咱赔得太多了!」

主讲人则疾言厉色地回道「你懂什么?!我问问你,做企业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不是社会责任心?你不懂感恩,不懂回馈社会,你是走不长远的!」

说着,又让人拿出了几十套精美包装的玉石,说这些玉石都是请活佛开过光的,个个价值上万,把玉石请回家能保您全家平安顺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天这些玉石会和xx肽胶囊一并给到各位爸爸妈妈,一共4988元,相当于玉石免费送给了您!因为我实在和各位太投缘了,我也希望各位爸爸妈妈能够永远健康平安!

此时,老人们带来的现金就派上了用场了,现金交易不留痕迹,也让监管部门追查起来更加困难。

一次会销,参与的老人一般都有2、300人,新华社的一篇报道指出,即使是销售高价产品,签单率也都在50%以上。对于首次来参与此类活动的老人来说,他们的签单概率超过8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套xx肽胶囊优惠价4988元,就算只有一半的老人签单,也能卖出100套了,那就是50万的收入。

而这些保健品很多都是淀粉兑出来的,成本不过几块钱。武汉某生物科技公司的一位销售经理曾向记者透露,有一次他们在上海做会销,当场就销了200万。

4天会销结束后,负责对接每位老人的销售,还会再进行最后一波追单,话术一般是这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大爷呀,我看您没拿xx肽胶囊,这可真的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呀,这款产品我们平时都买18888的,我把您邀请过去的,现在您没拿到福利,我心里真的着急啊。

您知道的,我都把您当亲生父亲看待的,您要是现在又想买的话,我把产品偷偷给您送过去,您别告诉别人。」

最夸张的是,被几次会销洗脑之后,有些老人甚至会把主讲人当做大恩人,当主讲人上台时,老人会从座位上冲到台前,争着和主讲人握手,彷佛追星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湖北某生物科技公司的一位销售员曾向记者坦言,一个产品能不能卖出去,不在于这个产品的好和坏,而是靠你的督导,说白了,我们这边的老顾客,就算你卖一泡狗屎,他也会情愿去买。

从收单,到做客情,再到插卡、回访、晃货、再插卡、再回访、再晃货,直到最后的卖货,这一整套流程下来,真让人不禁感慨,不是老人们太天真,而是这帮人套路太深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2年,央视网发布了一则报道,题目是《比毒品还暴利!售价5000元的保健品进价仅9块》。

报道中点名了一款名为PQQ磷脂酰丝氨酸复合压片糖果的保健品,讲师宣称产品功效史无前例,可以令各种身体不适和疾病不药而愈,原价9000元一套,如今特惠价只需5000元。

但后来相关部门走访调查后发现,该保健品的进货价仅为9元每瓶,一套产品是12瓶,即进货价格108元,就算卖到5000块,利润率也高达95%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一款售价800元左右的男性保健品,号称能「提升男性生理功能」,但实际上这款产品就是广西某简陋工厂的工人们用一双双沾满污渍的手搓出来的,成本不过8毛钱

最重要的是,吃了它之后,非但不能提升生理功能,还会让人头晕恶心面部肿胀。

中国消费者协会的一项调查表明,70%以上的保健食品都存在虚假宣传、夸大功效的现象。

而相关部门的另一项统计数据又显示,中国营养保健品的年销售额已经超过了2000亿元,其中老年人消费占了五成以上。

自2000之后,中国就已经从轻度老龄化社会转为了中度老龄化社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民政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到2022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就已达到了2.8亿。不断扩大的老年消费市场,俨然已经成为了骗子眼中的一座金矿。

近些年来,监管部门一直在加大对非法保健品会销的打击力度,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骗子们的骗术也在推陈出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型骗局

2018年4月的一天,家住南京市玄武区的76岁的焦奶奶接到了南京某生物科技公司业务员小张的电话,小张经常上门来帮焦奶奶和其老伴做家务,焦奶奶对她十分信任。

这次小张来电话是告诉焦奶奶,他们公司现在有个老年人免费旅游+体检的项目,问焦奶奶想不想去,焦奶奶一听不要钱,就给自己和老伴报了名。

旅游的目的地是杭州,第一天他们游了西湖,老两口觉得很开心,以为接下来的行程也会一路愉快,谁知道,第二天他们就被带到了位于义乌的一处所谓的「医疗基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该基地自称是研究干细胞的,负责接待老人们的是一位董姓博士,自称美国留学归来。董博士带着老人们参观了基地设施,然后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一个所谓的干细胞培养回输项目。

简单来说,就是把自身的干细胞提取出来,再回输给自己,董博士说干细胞是万能的,什么都能管,能把你身体里的坏细胞给干掉,这样一来,什么病就都好了。

接着就是安排老人们体检,这一检就检出来一大堆毛病,关键是这些毛病还都跟老人们已有的基础病相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用说,相信大家也猜到了,这所谓的医疗基地早就跟经常家访老人的业务员通好气了。所谓的体检,根本什么项目都没查,抽出来的血都直接被倒到下水道里了。

最终,在董博士的忽悠下,焦奶奶和老伴携手报名了所谓的干细胞培养回输项目,总价九万八千元。

除了免费旅游+免费体检的诱饵,近期还有人开始以「中奖」为幌子,骗老人上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1月,家住上海浦东新区的王阿姨收到了一件「神秘快递」,快递盒上清楚地写着自己的名字「王某某收」。

打开一看,是一份保健品宣传册加一张礼品抽奖券,王阿姨一刮就刮出了「一等奖」,顺着咨询电话打过去,王阿姨走上了被骗之路。

电话那头假意询问「您有些什么疾病?」,王阿姨说「三高+糖尿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方立刻接茬说道「那您算是找对人了,我们公司有很多保健品就专门针对这些病的,快递到家非常方便。您运气好,中了一等奖,能抵扣1000多元!」

就这样,王阿姨被一番推销话术洗脑后,心动之下多次购入了共计5000余元的保健品。然而,吃了这些保健品后,她并没有感觉身体状况有任何好转。

这些保健品如果仅仅只是成本低廉就算了,关键是有些还含有非法添加物,吃了不仅不治病,可能还会让人送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有一些无良公司,宣传时告诉老人,用了他们家的产品所有疾病都会不药而愈,导致很多老人们把常用药都停了。

我在B站一支关于保健品骗局的视频下面,看到过这样一条留言,发帖人说他爷爷以前是警察,警惕性比一般的老人要高。

70岁的时候身体也比同龄老人好的多,没什么大病,就只有一个家族遗传的高血压,但是只要按时吃药,就什么事都没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果爷爷听信那些讲座,花一万多,买了个仪器。家里人本来觉得也就损失点钱,老人开心就好。

但没多久,爷爷就因为脑淤血入院了,后来才知道他自己停药好久了,因为卖仪器的那个讲座宣称他们的仪器能治疗高血压,患者不用吃药。

第一次入院后,也许是因为身子骨底子好,爷爷很快康复了。

他为此很得意,并认为是那个仪器真的有用,后来又偷偷买了更多的仪器,并再次偷偷停药了,大概半年后,他再次脑淤血复发,没有抢救回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我爷爷,本来就是三高+糖尿病患者,结果在会销的忽悠下,打手一挥,花10万买了十多箱药酒。

这些药酒全是劣质高度酒勾兑出来的,根本就不适合三高患者喝,如今我爷爷因为重度脑梗全身瘫痪,生活无法自理。

那么话说回来了,有些老人精明了一辈子,为什么临老了,频频上当受骗呢?这可能跟他们被忽视的需要有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被忽视的需求

新华网的一项调查指出,老人购买保健品的行为倾向与老人的学历、原工作职务等都无关,但与年龄、健康状况以及与子女的亲密度相关。

年龄越大、健康状况越糟糕、与子女的关系越疏远的老人,越容易落入保健品骗局。

曾有记者走访过一些受骗老人,发现很多老人其实心里都清楚这些所谓的「神药」根本没有那么神,但依然愿意出高价购买,究其原因,是老人的孤独感以及对健康的焦虑在作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年人知识更新慢,面对疾病,他们往往会病急乱投医,即使是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在「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的趋势下,也使他们容易落入骗子的圈套。

退休生活的枯燥、社会认同感的缺失、精神世界的空虚等因素也给了保健品推销员们乘虚而入的机会。

尤其很多老人的子女平日里工作繁忙,老人们生了病也不敢告诉孩子,怕影响他们工作,于是寄望于所谓的保健品。

在我看来,老人们健康焦虑的背后,其实牵扯着诸多社会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犯罪分子极力营造的「送温暖氛围」更是死死拿捏住了老人们的人性。相比于远在他乡务工的子女,温言好语、体贴入微的保健品销售人员更让老人有依赖感。

《南都周刊》的一篇题为《骗子自述:我是怎么骗老人心甘情愿买保健品》的文章指出

「当一位老人成为骗子公司的目标顾客时,销售员甚至会一天8个小时陪在老人身边,陪老人买菜、帮老人做饭。

老人家里断水断电,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孩子,而是销售员。有时候老人病了,陪老人去医院看病的,也不是他们的孩子,而是销售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中的骗子所在的「养生馆」组织过多次老年人杭州三日游,费用只要120元。养生馆包下了食宿费、交通费以及景点门票,实际成本远高于120元。

旅游过程中,销售员白天陪老人划船、唱歌;爬山时帮老人背包;晚上还给老人端洗脚水、点蚊香。

三日游之后,80%以上的老人会买保健品。有老人说:「买产品并不是真的觉得产品有多好,而是你对我好。我不能让你对我这么好,还赚不到任何钱。」

从某种程度来说,老人们几乎是心甘情愿上当受骗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些销售员,为了获取老人的绝对信任,还会刻意离间老人与子女的关系。

一位受骗老人的女儿曾向新京报记者反映,母亲在XX堂购买纪念钱币后,她无意间在楼道中听到销售员对母亲说,千万不要告诉家人,你的女儿肯定不会同意的,况且她也不懂。

以我们家为例,这次回去听爸爸说,几年前,为了阻止爷爷奶奶买保健品,他们曾经提出代为保管爷爷奶奶的退休工资卡,每周取钱给他们生活费。

如果家里需要买大件物品的话,他们会买回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开始爷爷奶奶是同意的,但没过几个月,不知道保健品推销员跟他们说了什么,爷爷打电话给我姑姑,怒气冲冲地要拿回工资卡,姑姑怕爷爷气出毛病,只能赶紧送了回去。

转天爷爷就拿钱买了号称能包治百病的玉石床垫。

我们的情况还算好的,爷爷奶奶的子女多,工作也都稳定,就算钱都被骗光了,孩子们依然可以出钱给父母养老。

但对于一些农村留守老人来说,骗子们骗走的可能是他们晚年唯一的依靠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悲观地认为在老龄化日益严重的今天,这些专坑老年人的骗局不会消失,只会不断更新换代。

你今天不让他们卖保健品了,他们照样可以把魔爪伸向其他领域,养老院床位、水机、纪念币、甚至墓地,他们什么都能卖

因为他们实在太懂老年人在想什么、喜欢什么、害怕什么、需要什么了,只要老人和他们接触上,就很难跑得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某一领域的严打不过是在提醒骗子们,该换个名字,换张皮了,在另一领域,他们会继续把成千上万的老人们吃干抹净。

想要治根,还是要解决与老龄化相关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而作为子女的我们,有空尽量多陪陪老人,也可以减少骗子的可乘之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