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红日升空,总会有一缕金色的光芒洒向人民英雄纪念碑。
人们仿佛从熠熠生辉的石碑看到了革命时代的热血荣光,那些历史人物活灵活现出现在脑海中,身临其境感悟到了先辈的不易。
众所周知,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为了纪念从1840至1940年间为革命牺牲的人民英雄而建立的高大碑塔。
本文内容均基于权威历史资料整理撰写,文末有文献引用来源
建碑时,有人曾提议在纪念碑文中写上“中国共产党”,以彰显中共作为革命先锋队的领导作用。
然而,毛主席却大发脾气,否决了这项看似十分正确的提议。
为何毛主席不允许碑文出现“中国共产党”呢?
在毛主席看来,参加革命的不仅仅只有共产党人,为革命付出生命的也不仅仅是共产党人,还有许多无名英雄。
凡是为革命做出功绩的先烈都可共享一个名字——那就是“人民英雄”。
碑文背后的故事
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石碑的发展源远流长。石碑最显著的特点总结起来就是八个字——“以文勒石,以文铭功。”
带有碑文题字的石碑,融入了书法艺术,也是一个绝佳的历史见证。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正面面向天安门,碑心石上雕刻着毛主席亲笔题写的8个鎏金大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不得不说,毛主席的书法真是大气蓬勃,正如其人一样,充满着无限的朝气。
而”碑身背面,则是毛主席著文、周总理亲笔书写的碑文。
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定在向北的碑面上,是当时的北京市市长彭真提出的倡议,由周恩来拍板决定。
本来,按照中国的传统文化习惯,纪念碑应该坐北朝南,以朝南方向为主要立面。
但是在建筑过程中,细心的周恩来考虑到广场扩建后,会有更多的群众从城市主要街道,也就是东西长安大街进入广场。
这样人流就会汇集到广场的北面,第一眼就能从北面看到题字就再好不过。
由此,一反传统的格局,以朝北的一面为主要立面。
至于碑文,彭真市长还建议碑文内容由毛主席著文、手书则由“写得一手极好颜体字”的周总理代写。
周总理对此也是欣然接受,他每天早上刚刚起床,不先洗漱。
第一件事,就是在办公桌上,誊写一遍碑文,前前后后共练习了四十多遍。
有一天,周恩来总理来到纪念碑建设工地,拿出亲手书写的碑文递到雕塑家刘开渠的手里,问道:“怎么样?这样写,行不行?便于雕刻吗?不行的话,我还可以再改一改,尽力达到你们的要求。”
刘开渠定睛一看,端详了几十秒,然后高兴地说:“可以的,总理,你写的很好。从前只看过你的题字,还没有看到您写这么工整、用心的书法作品。”
毛主席也不敢马虎,在书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八个字时,全程一丝不苟,用上了全部的书法技巧。
当时,毛主席共写了三幅,并托工作人员带着墨宝,询问专家:“哪一幅可以用?如果都不行,直截了当提出来,自己还可以重写。”
雕刻专家会同书法大师们一看,从三幅墨宝,选出了最好的几个字进行重新编排。虽不是完整取自一幅,但不失其书法的神韵。
1949年9月30日下午六时,毛泽东、朱德、宋庆龄、黄炎培等人士出席了奠基典礼。
穿着朴素的周恩来,致词说:“为号召人民纪念死者,鼓舞生者,特决定在首都北京建立一个为国牺牲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尔后,毛主席跨步向前,挥铲撮土,投入到施工坑中,其他委员随后一一撮土如仪。
人民英雄纪念碑从1952年8月1日动工,1958年4月方才建成。
同年5月1日在万众瞩目下隆重揭幕,两万人站在纪念碑前,时而用白色,时而用黄色的花束组成“和平”两个大字。彭真市长也发表了讲话。
他在现场说道:“今天,是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成揭幕的隆重日子。我们向牺牲的人民英雄致以崇高的敬意。”
著名诗人郭沫若也写下了《人民英雄纪念碑》诗篇:“天安门广场,波澜壮阔的海洋……像崇高的灯塔在放射着光芒……”,庆祝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背后原因
114字的碑文出自毛主席之手,不提“中国共产党”,并不是否定中共作为一百年来革命主体的作用。
之所以不提,第一个原因便是中共是马列主义式的政党,信仰的是群众史观,而非精英史观,故而也不必突出“中共”的历史贡献。
作为最早,徘徊在欧洲上空的第一个幽灵——马克思,其一生中对人类有两个重大的发现,一是剩余价值理论,二是唯物史观,而群众史观正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之一。
列宁很好继承了群众史观,认为群众才是革命的主体,是人类历史最根本的推动性力量。
马列主义在中国这片古老的热土落地生根,中共没有道理不继承这种历史观点。
这114字的碑文,没有出现一个具体的人名。相反,出现频率次数最多的正是“人民英雄”四字。
中共更不是为王侯将相、才子佳人歌功颂德,而是为了大多数无产阶级谋幸福。
这一点,不仅在碑文中有体现,碑座的浮雕更加证明了这一点。
在最初的浮雕设计画面上,曾出现过知名领袖的人物形象,比如孙中山和毛泽东。
但毛主席知道后,进行了一定的干预。随后中央美院的老师们改为表现人民群众,体现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一光辉思想。
碑座浮雕共有8副,每个浮雕高2米,全长40.68米。
从碑身东面起,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是《鸦片战争》,曾竹韶先生主稿:人民群众在虎门烧毁鸦片;《金田起义》,王丙召先生主稿:汉族和壮族儿女手拿大刀、梭镖,从山坡冲下,背后的旌旗迎风飘扬;《武昌起义》,傅天仇先生主稿:群众和起义军摧毁总督府的火炮,一往无前冲向总督府;《五四运动》,滑田友先生主稿。
《五卅运动》王临乙先生主稿:成千上万的工人、学生跨过英租界的沙袋;《南昌起义》,萧传久先生主稿:战士们举着起义的信号——马镫,高呼“反对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抗日游击战争》,张松鹤先生主稿:游击队员穿过青纱帐,准备和敌人战斗;《胜利渡江》,刘开渠先生主稿:号手吹起冲锋号,百万雄师直奔国民党老巢——南京。
在这八座巨型浮雕中,每座浮雕上雕刻着20个左右的人民英雄。
这些人民英雄,英姿勃发的身姿充满着变革的力量,栩栩如生的面目洋溢着青春的气息。
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有士兵、有工人、有农民。从社会地位上看,无一例外不是无产阶级。
可是没有名字、身着朴素的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人民英雄”。
除了人民史观这个原因之外,碑文不提及“中国共产党”,还有一个原因。
如果细心观察碑文,就能发现,碑文颂扬的人民英雄,可以上溯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
这一时期,中国尚处于腐败的清王朝统治之下。中国的传统遭到了重大的挑战,也打开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体是孙中山领导下的地主阶级、小资产阶级。
他们的述求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这一时期长达80年之久,中国共产党尚未建立,还需时日的催化,也就不存在参与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中去。
直到五四运动,无产阶级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从幕后来到台前,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开始领导无产阶级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然而,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的不单单是无产阶级,还包含资产阶级以及少量的封建地主阶级。
这些也都属于“人民英雄”,他们同样为民族独立,人民幸福献出了一切,乃至生命。
如果没有这些人开山引路,也不会有革命的成功。
在碑文的落款不是中共这个党派组织,而是政协,也说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为了所有的革命先烈和人民英雄,而不是为了某一共产党员。
显而易见的是,前者包含的东西和意义更富有、更深广,也更符合历史本来的事实。
另一方面,这也体现出中共尊重历史、尊重人民,不将革命的功劳据为己有。
结语:
历史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我们更应该关注的不是结果,而是事物是如何形成的。
只有对过程有全面而准确的把握,才能对既定的事实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做到“纪念死者,鼓舞生者”。
毛主席的干预,也体现了毛泽东思想中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
只有这样,人民奋斗的江山才能得到永固,红旗才不会变色,民族才有光明的未来。
参考资料
《天安门广场备忘录》 树军编著 西苑出版社
《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始末》 王树仁 人民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