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封面新闻

□赖芳杰

5月26日,有媒体报道,上海一老人下车后摔倒,公交司机好心将其扶起反被讹。目击者所摄视频显示,老人到站下车后自己摔倒,司机本已准备启动出站,从后视镜发现后赶紧去扶老人,但老人不让司机离开。现场也有好多人为司机作证,之后司机报警。

27日,涉事公交公司的一名工作人员称,公司调查后认为公交司机是没问题的。另据新京报报道,上海官方部门回应,经调查,老人系过度饮酒后出现上述行为,目前司机已恢复工作。

好心救人反被讹,并不鲜见。2022年,上海一网约车司机卫先生在行车途中,看见路边一老人躺倒在地。在有视频佐证的情况下,卫先生帮助老人报警并止血。但当警察抵达时,老人改口是卫先生撞了他。事后,老人家属向卫先生道歉并赔偿误工费、交通费共计两千元。

到底扶不扶?也成为网友热议的话题。我国《民法典》第184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一条款,即所谓的“好人法”,旨在鼓励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助行为,保护善意救助者免受不当追责。在上述两个案例中,公交车司机和卫先生扶起摔倒的老人属于典型的善意施救行为,应受到法律的保护,不应因其救助行为而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但是,因为“被讹”的后续,又让他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受到影响,甚至感到寒心。

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心怀最朴素的善良,相信遇到倒地的老人,第一反应都是“应该扶”。为了避免类似的情况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例如,在帮助他人时,可以保留相关的证据,如拍照、录像等,以保护自己的权益。同时,也应该加强社会教育,提高公众的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让大家明白诬陷他人是不道德和违法的行为。

在南京,一名老人酒后骑车摔倒,小伙杨帆路过主动上前帮扶,不料反遭老人及家属误解。经调查,最终警方确认杨帆无责,南京市见义勇为基金会为其颁发了见义勇为专项奖励金。这充分说明,社会正能量值得弘扬,善良和正义的行为应为肯定和鼓励。

在类似事件中,不能光是还给救助人一个清白即可。如果讹人者出于恶意或者故意,也要有相应的惩罚。

要想让人们放心行善,就要依法处理讹人者。让讹人者付出足够代价,是捍卫公序良俗的最好方式。如果讹人者得不到应有的惩罚,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好人成为冷漠的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