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如果你也喜欢旅行,请关注+置顶我。谢哈。

来,坐,食杯茶。

说到中国饮食中的海鲜,潮汕人若自称第二,那估摸着没人敢认第一。作者蒸羊羔在这段旧影像中注意到了几只吃剩的盘子。集资深“吃货”与文史专业硕士于一身的他,要跟大家聊聊这几只盘子里装的是什么食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GIF图截取自该段影像,版权归越众历史影像馆所有。

潮汕地区海鲜之丰富,在中国可谓首屈一指。较之其他地区,轻则清蒸,重则红烧,乃至麻辣这种融化一切食物原本味道的烹饪方法,潮汕地区烹制海鲜的方法更是自成一家。

这段影像中有一小段记录的是船工吃饭的场景。据几位潮汕本地人士推测,他们吃的可能是“杂鱼鼎”。要说“杂鱼鼎”,得先从“以鱼当饭”这一独属于潮汕人的饮食习惯说起。

鱼饭,独属于潮汕人的饮食习惯

在潮汕地区饮食的体系中,海鱼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或许可以这么说,除了潮汕地区以外,没有哪个地方将鱼当做一年四季得以果腹的主食了,这就是“以鱼当饭”的独特习惯,即是鱼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潮汕鱼饭,图片来源:Flickr

不过这鱼饭,自从上了《舌尖上的中国》便名声大振。事实上,这只是潮汕地区最为平常不过的吃鱼习惯而已,并非菜品的一种:物产富足自然多多食用,如同上海在1930年代贫困人民依靠大闸蟹度日是相同的道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这张照片流传的说法是一桩大玩笑,事实上它来自Walter Arrufat的摄影集,ShangHai 1945,这小孩子不是什么贫苦人群,不过这大闸蟹可是货真价实。

真正代表潮汕地区的烹鱼水准的,应当推举“杂鱼鼎”。杂鱼鼎的精华,首先在于鱼类的杂,而潮汕的鱼究竟有多少种。如潮汕地区的这首民谣所述:

谁能数得天顶星?谁能数得海鱼虾?相伴月娘有七星,南辰北斗出秋夜。正月带鱼来看灯,二月春只假金龙。三月黄只遍身肉,四月巴浪身无鳞。五月好鱼马鲛鲳,六月沙尖上战场。七月赤棕穿红袄,八月红鱼作新娘。九月赤蟹一肚膏,十月冬蛴脚无毛。十一月墨斗放烟幕,十二月龙虾持战刀。海蜇头戴大白帽,乌鱼夹身上穿乌袄。

(陈子典编著《岭南传统童谣•广府童谣、客家童谣、潮汕童谣》(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

那么这些鱼到底是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春只——皇姑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巴浪——蓝圆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沙尖——多鳞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赤棕——真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红鱼——鲱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杂鱼鼎

把上面这些花花绿绿的鱼摆进一种特制的小型炒锅里,潮州话里“鼎”即指炒锅。接着在炉灶上煮熟.然后直接端锅上桌食用。在这道菜中,“鼎”既是炊具,也是食具。故而,杂鱼鼎即是将这些鱼“一网打尽”,融进一锅(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截取自该段影像,版权归越众历史影像馆所有

而值得注意的是,影像中不仅出现了杂鱼鼎,还是代表着传统正宗手艺的杂鱼鼎

比较常见的做法中,锅底的杂鱼常常被煎至焦黄甚至焦黑,其实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正确的做法是,将杂鱼放入盐水腌半小时至人味,煮时应控制火候,使汤汁控制在干与未干之间。而最佳的境界是只剩下一汤匙变浓稠的汤汁,冷却之后汤汁刚好被鱼肉附着吸收。(张新民,《潮汕味道》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

我们隐约可见,影像中的杂鱼已经达到了这个境界,有汤有鱼,浓淡适宜。

闻名世界的“大眼鸡”

而在这些杂鱼中,最出名的恐怕就是大眼鸡了。大眼鸡的肉质紧嫩,好似鸡肉,眼睛巨大,所以这种本名为“木棉鱼”的海鱼便被称作“大眼鸡”。不过它的出名并不止于此,潮汕乃至岭南地区一种重要船舶便以此命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眼鸡

清代《粤游小识》记载:粤地近海,与外国互有贸易往来,当地人开往外国做生意的海船,都“刻巨目两,骇鱼龙,禁其作祟,俗呼大眼鸡”。原来当年为了航海安全,人们在船身刻上两只巨大的眼睛以求避灾,这种海船就叫做“大眼鸡”。(张心泰,《粤游小识》,光绪二十六年(1900)梦梅仙馆刻本)

看起来,这只船和大眼鸡的外形相当相近。而《广州“番鬼”录》一书也多次提到这种中国帆船:船头涂上两只大眼睛,每根桅杆都挂着垂到舱面的大旗幡,大量各色各样的旗帜——上面写着“勇”、“阴阳”和“八卦”以及指挥官的官衔品级——挂满船尾栏杆上。总之,它成了中国人“威力和胜利”的标志!(亨特,冯树铁,沈正邦着,《广州番鬼录:旧中国杂记》,广州:广东省出版集团,2009)

清代外销画中的大眼鸡船,可见船身通红,故而又被称作红头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1800-1820年间作),原图(物),纸本,水彩画工笔彩绘,横38厘米、纵32厘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海帆影:华南沿海船只小展览:广州之大眼鸡船

张建文《良友》1932年[第65期 ,49页]

自清代以来,潮汕人乃至岭南地区的商人,便依靠着这样的船,将当地土特产品(如果你还记得之前关于糖的故事的话),北上京畿,南下南洋。所以,大眼鸡,连同这艘船一并成为了南中国的象征走出了国门。

如果说人没有梦想就跟咸鱼一样的话,那我还宁可做一只世界闻名的咸鱼:大眼鸡!

非著名食客聚集地,带你吃遍五洲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