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郁风

最近太原、南宁都出现了连续跳桥自杀现象,加上此前从重庆长江大桥跳江的胖猫,桥边成为了敏感地带。一些桥梁开始安排专人值守,还有视频显示,一些桥边装上了护栏甚至尖刺,虽然不知道此举明确动机,但这样可能会阻止一些跳桥者。

其实在众多死法中,跳桥是不那么痛苦,也对周遭环境影响最小的一种。喝药自杀药不好买,割腕、上吊太痛苦,还可能让死亡地点变成“凶宅”。跳楼会摔成肉泥,引发围观和交通堵塞,甚至会砸到路过的无辜路人。之前新闻就报道过好几起跳楼砸死路人的案例。

选择跳桥而死的,大概率是对世界绝望,同时又心存善良的人。纵使生前没有被世界温柔以待,但死前把最后一抹温柔留给世界。

但现在,跳桥的权利被剥夺了。有人认为,是担忧出现模仿效应。一两个人跳桥并不能成为新闻,连续的跳桥才使得事件成为新闻传播。这些跳桥者之间有无关联尚不知晓,也很难看到媒体去勾勒还原他们的生前轨迹,毕竟涉嫌渲染悲情色彩。但他们是不是听到了某些消息,从而萌生或者加固了跳桥想法,这是不得而知的。

正如有一个人在包公面前哭冤,从而引发其他人也在包公面前哭冤,最终以包公被移走而告一段落。但桥梁加了护栏,就能减弱自杀者赴死的决心吗?

从医学心理学的角度说,是有一定作用的。张进老师生前的抗抑郁著作《渡过》就提到,对抑郁有自杀倾向的患者,最好有专人照看,在窗户上安上防护,防止一时冲动跳下。但这种方法只能防止一时冲动,如果是蓄谋已久呢?这不是医学心理学能解决的范畴,而是需要社会去思考。

一些生活优渥、养尊处优的人不会想到某些人的艰难,用他们的话说,“死都不怕,为什么还怕活着?”但对某些人来说,活着比死亡更痛苦。死亡的痛苦只是一瞬的,活着的痛苦却是持久的。老舍跳入湖中,究竟是痛苦还是减缓痛苦?

心理辅导对他们是没有用的,一次几百的心理咨询费用,去医院一次几百的挂号费、医药费,不是每个人都承担的起的,即便有这个钱,这些疏导和药物也未必起效。最绝望的是感受不到关爱,看不到未来。

在网上诉说自己的不幸和迷惘是没有人在意的,就算现在人人有了智能手机,人人能在互联网发声,你发出这些不合时宜的声音也是听不到的。抖音是用来分享美好生活的,分享不美好的生活是会被限流的。

微博是用来举报莫言举报新华字典的,你发个你挺不住的言论,没人会在意,顶多有人刷到会义正严词的教育你一顿:你这有啥,我之前怎样怎样不还是一样过来的,别动不动就抱怨环境。骆驼祥子有抱怨环境吗?有的人觉得自己活的像个骆驼样子,于是想像老舍一样死亡。

有些人有这样的感触,过去的特殊时间段是艰难的,但当时认为,只要过了这段时间,就会变好了。当时他们对未来还是有希望的。但最艰难的时间段过去了,境况好转还没有到来。他们眼下看不到未来的希望。希望和信心是最重要的东西。

如果一个真正绝望的人决心赴死,倘若跳桥的权利被剥夺了,他可能会选择其他决绝的方式。比起给桥梁装护栏尖刺更重要的,是给那些困难人群一点关心和信心。这是冰冷的护栏和河水代替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