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董指导

出海,已经成为当下的显学。甚至资本市场会专门设置一个“出海主题”、出海50板块等。天下熙熙皆由利驱,出海能成为主题,无疑是因为出海业务带来的商业价值。

回顾来看,我国企业的出海,目前也可以分为六个模式:

产品出海,把东西卖到海外,简单来说也这可以算作出口。这个阶段多数为白牌产品,或者说企业经营的重心是一锤子式的卖货。突出价格、或依靠渠道代理。

品牌出海,这时候商品还是商品,但有了品牌,以及围绕品牌展开了较多的运营活动,包括广告、专卖店等等。

资本出海,简单说就是买买买,到海外购买技术、品牌、产线,或者整个公司。资本出海中,有一些是钱多乱花;但也有不少经典案例,发挥“海外品牌/渠道+海外技术的中国再消化+中国供应链”的完美结合,从而形成更受海外消费者欢迎的性价比产品。比如,九号公司就是一个案例。

工厂出海,也就是在海外建立本地化工厂。这也是国内不少公司正在进行的阶段。工厂出海的缘由包括利用海外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以及关税优势等。

自然伴随着工厂出海,也有“管理干部出海”,将中国企业的管理经验输出到海外。尤其是制造领域。

然而,本地化建设,并不简单。

我听过一个小故事,一个在越南建立纺织工厂的老板说,他们给员工的工资不是一月一结,而是一周一结。因为当地的工人,如果拿到一个月的工资后,有些人就会觉得有钱了,要放松休息半个月或一个月。

这听起来就很不可思议。但也可以理解。毕竟,他们的制造业致富之路才刚开始,卷的文化还没沉淀起来。

再比如,本地化中的也有一个最大的负面因素:被当地坑。在印度发生的类似故事就太多了。

总之,在出海的本地化建设过程中,如果按照国内方式,则会是事倍功半。因此,出海过程中,有哪些本地化“奥秘”需要探索,就很值得聊一聊。

出海的另一个方式,是文化出海。文化出海也通常伴随着产品出海,目前多发生在游戏、短视频领域。还没有形成气候。而文化出海,也并不是单向输出,也需要有一些本地化的考量结合。

一句话总结就是,来到上海的四川火锅,和本地的四川火锅,肯定不一样。哪些不一样,需要怎么改?这是餐饮老板开店之前就必须搞清楚的。

同样的,出海虽然是显学,但依然有许多问题要搞清楚。于是,就有了这场“出海主题”的直播。

我约上了:长期关注海内外制造业的觅途咨询创始人修总,以及具有丰富的互联网及汽车制造海外管理经验的Bree。

一起来聊一聊出海。也欢迎随时连麦。

-全文完

和董指导聊聊天

点个在看和赞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