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别人很难吗?

尽管有时候并不情愿,但大部分人都秉持着“能不拒绝就不拒绝”的态度,仿佛拒绝别人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

他们说:

“我好像没有别的选择,只能答应别人请求。”

“看到别人期待的眼神,就觉得应该答应下来,尽管我不快乐……”

“我拒绝的话,别人会不会生气?我不喜欢冲突……”

这个现象引起了心理咨询师滑洋的注意,他发现在他8年的心理咨询生涯中,咨询室里挤满了“老好人”。

他们不懂拒绝,害怕拒绝,甚至宁愿忍受利益的损害也不愿说一句:

我不要。

其实,拒绝和好人并不冲突,拒绝别人是每个人成长的必修课。

当我们明白为什么讨好别人,并坦率表达自我时,生活才会轻松自在。

1

无法拒绝别人,是“脆弱”在作祟

古龙曾说:

我从不愿和人作对,却也不喜欢别人跟我作对。

生活中,我们大部分人都把拒绝别人当成“和别人作对”。

为了回避冲突,我们习惯做出忍让,事情过后,又会想:

为什么别人要主动和我作对呢?

答应或者拒绝,似乎都让我们内心难以安宁。

网友小乐就是这样。

年底是小乐工作最繁忙的日子,偏偏这个时候,与她要好的同事小李接到了领导派发的紧急任务。

小李向小乐求助,希望她能帮忙理清思路。

听到这个请求,小乐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一方面,相处了8年的同事,她真的不知道怎么拒绝,怕对方生气,说自己真“不够意思”。

另一方面,小乐自己一大堆工作亟待处理。

如果再帮小李,不仅自己的工作受到影响,身体上恐怕就要住进单位了。

答应同事很难受,不答应也很难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乐自责的同时,内心还有一丝愤怒和委屈:

她没看到我已经自顾不暇了吗?

为什么没有人考虑我的感受?

小乐以为别人在为难她,其实是自己在为难自己。

生活中,人们把陷入两难之地的情景归咎于外部因素,其实大部分都是自己画地为牢。

《不去讨好任何人》里说:

“无法拒绝别人,首要原因就是内心关于‘别人很脆弱’的理念”。

小乐之所以难以抉择,是因为她认为同事小李的性格实在是太脆弱。

或者说,她认为8年的同事关系太脆弱。

我们潜意识认为:

拒绝别人,我们就伤害了别人。

伤害了别人,我们就会受到报复。

俩人和谐关系就会遭到破坏。

失去关系,意味着我们失去了帮助,失去了爱。

阿德勒说:

“人的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

我们为了维持一段关系,委曲求全,不愿拒绝。

可别人一定会脆弱吗?

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这种感觉从哪来呢?

2

“脆弱”来自我们内心的投射

听过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村庄,村里唯一一条通往外界的道路被一头怪物挡住了。

很多勇士与怪物搏斗,但不管勇士拿什么武器,怪物都能变出双倍的武器与之抗衡。

一位勇士拿了一根木棒,怪物变出两倍长的木棒打跑了勇士。

第二位勇士拿出了宝剑,怪物不仅变出两倍长的宝剑,宝剑的剑刃也更锋利。

第三位勇士用火烧怪物,却被怪物喷出的更大的火焰烧成灰烬。

就在大家束手无策的时候,一个瘦弱的年轻人宣称,自己可以对付怪物。

这遭到了村里人的嘲笑,很多人跟着他去路口,看看他有什么办法击退怪物。

路口,怪物凶神恶煞地看着走近的年轻人,向他怒吼。

年轻人不慌不忙,掏出了一个苹果递给了怪物。

看到此情景,人们倒吸了一口冷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当大家以为怪物会一口吞下年轻人时,怪物眯了眯眼睛,闻了闻苹果,从身后魔法般变出了两个苹果,递给了年轻人。

年轻人又给怪物一瓶水,同样,怪物再变幻出了两瓶水送给了年轻人。

年轻人朝着怪物微笑,怪物也朝着年轻人,露出更大的微笑。

人们跑回村子,将这个奇迹奔走相告。

就这样,即使是村子里最愤世嫉俗的人也相信,对于村庄来说,怪物不是诅咒,是祝福。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别人如何如何,其实都是我们自己内心的投射。

就像网上那句流行语:

你眼中的你不是你,别人眼中的你也不是你,你眼中的别人才是你。

我们之所以认为别人被拒绝后会生气、难过。

很大部分原因是我们有过这样的经历,并将自己的脆弱投射到别人身上。

认为“别人很脆弱”可能是“自己很脆弱”。

也许你自己就是一个脆弱的小孩。

你害怕失去关系,害怕让自己受伤,你想要满足所有人的需求,以期望得到同等的关怀。

3

追溯根源,改变“脆弱”

《不去讨好任何人》说:

“一个人的行为背后,必然是有很多感受和信念支撑。”

“别人很脆弱”或“我很脆弱”某种程度上来源于过去的经验。

有这样一对母女,母亲为了达到管教女儿的目的,总是说:

“你这样……,妈妈就会很开心。”

“你那样……,妈妈就会很伤心。”

比如,女儿想喝可乐,妈妈说:

“你不喝的话,妈妈就会很开心。”

女儿想玩玩具,妈妈说:

“你再玩的话,妈妈会伤心的。”

为了讨好母亲,女儿压抑自己的情绪,放弃自己爱做的事情,迎合母亲。

而孩子不应该变成做什么都“让妈妈开心”才做的人。

长此以往,会有一个必然的结果:关系的不稳定。

只有我让你满意,你才会夸我是个好孩子,我才感受到你是爱我的。

一旦我没有满足你的要求,你对我的爱就会收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表达自己的意愿,意味着关系的丧失,这样的关系多脆弱。

长大之后,我又怎么敢拒绝别人呢?

人并不是为了负责别人的情绪而存在,即使那个人是父母亲人。

认识到脆弱的根源,那么改变就容易了。

《不去讨好任何人》里提供了两个方法:

1、察觉内心那个无助的小孩。

看见,就是治愈的开始。

当你面对别人的要求无法拒绝时,你首先要做的是停下来,察觉自己内心的小孩性格。

你可以对自己说:

“哦,我内心脆弱的小孩又出来了,欢迎你,我接受你,我爱你。”

你可以问问它:

“为什么会害怕?

害怕失去关系和爱?”

可这明显不合理,我们已经是成年人,没有谁都可以活下去。

如果一段关系脆弱到一拒绝就破碎的程度,那么不要它也罢。

你可以引导它:

“换一种思路会不会更好?

比如能不能坦诚地告诉别人我的困难?”

你会发现,在你的引导下,那个脆弱的小孩变得开心了。

它在慢慢长大,学会成熟地面对自己的需要。

2、无情拒绝,做个狠人

市面上有很多教你委婉拒绝的方法:

比如“拖延大法”,今天没有办法帮你,下周可以吗;

比如准备几个“万能理由”等。

其实治标不治本。

因为越是找理由,越是底气不足,甚至起到相反的效果。

为了真正摆脱“讨好型人格”的困扰,我们应该坦诚以待。

“不好意思,我不愿意。”

“我不想这样做。”

“我无法帮你。”

不需要理由。

《不去讨好任何人》说:

“拒绝这件事从来没有捷径可以走。”

牢固的关系不是靠拒绝就能打破的,我们要做一个能帮别人的好人,也能拒绝别人的狠人。

王小波说:

“人人都渴望得到受欢迎的结论,因此连做人都不够自然。”

有时候,一味地讨好别人,不仅得不到外界的认可,还无法做自己。

只有将自己的内核修炼得强大,才能真正地活出自我。

如果你还为自己的讨好型人格感到痛苦和困惑,不妨读一读《不去讨好任何人》。

毕竟,我们每个人都值得拥有轻松自在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