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三大战役之后,蒋某的嫡系部队已如同秋后落叶,逐渐凋零。面对桂系军阀李宗仁和白崇禧的步步紧逼,蒋某不得不做出妥协,宣布退位,选择隐居在风景如画的溪口老家,静待时局的变化。

然而,尽管蒋某表面上已远离权力的中心,但他从未真正放手。他的影响力依旧如同隐形的巨手,在幕后操控着一切。他密切关注着局势的发展,通过各种渠道传递着自己的意图和指令。

李宗仁成为代总统后,虽然表面上风光无限,但实际上却是个空架子。他一方面宣称要恢复和谈,寻求和平解决争端;另一方面,却在暗中策划着“划江而治”的阴谋,企图维持自己的利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推动和谈进程,国民党政府决定派遣张治中作为和谈代表前往北平。张治中深知李宗仁的处境和蒋某的影响力,因此在出发前特意前往溪口拜访蒋某。他希望能够得到蒋某的支持和指示,以便在和谈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在溪口,张治中与蒋某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谈。蒋某虽然表面上对和谈持保留态度,但实际上却对和谈的结果非常关注。他向张治中透露了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并承诺会在幕后给予张治中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张治中得到了蒋某的“口头支持”后,信心大增。

1949年4月1日,那是一个历史性的日子。那一天,国民政府的和谈代表团一行,包括了张治中、邵力子、黄绍竑、刘斐、章士钊和李蒸等人,他们踏上了前往北平的旅程。

在他们的想象中,这场会面应该是庄重而热烈的,他们甚至猜测周恩来总理会亲自到机场来迎接他们,或许还会有盛大的欢迎仪式,鞭炮齐鸣,人群涌动。

可是,当他们走下飞机,眼前的景象却让他们大失所望。机场冷冷清清,没有人群的喧哗,没有鲜花的簇拥,只有几名工作人员在那里静静地等待。他们的心中不禁涌起了一股失落感,这与他们想象中的场景大相径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工作人员的引领下,张治中等人终于见到了周恩来总理。然而,他们并没有得到想象中的热情接待,反而遭到了周恩来的严肃质问。周恩来总理质问他们:“为什么来北平之前要去溪口?你们是代表南京政府来的吗?”这个问题让他们有些措手不及,他们没想到会遭遇这样的质问。

面对周恩来的质问,张治中只好硬着头皮解释。他解释说,他们去溪口是为了减小谈判的阻力,希望能够为国共两党的和谈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同时,他也承认国民党执政的20多年里,确实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够好,愧对中山先生的期望,也愧对全国人民的信任。他表示,国民党应该进行深刻的反省,找出问题的根源,努力改正错误。

听完张治中的解释,周恩来的态度稍微缓和了一些。他深知这场和谈的重要性,也理解张治中等人的难处。他希望通过这次和谈,能够为国共两党找到一个和平解决分歧的方式,为国家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4月13日的晚上,备受瞩目的北平和谈第一次会议终于拉开了帷幕。会场里,气氛既庄重又紧张,大家都明白,这场谈判关乎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命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方代表周恩来先生,他温文尔雅,却又不失坚定。他站在讲台上,面对着众人,开始对草案进行详细的解读。他的声音清晰有力,每一个字、每一个句都透露着对和平的渴望和对国家的热爱。他详细阐述了草案的内容,包括对国家未来的规划、对民生的关注以及对和平的坚定信念。

听完周恩来的说明,张治中先生站起身来,他的脸上带着些许凝重。他坦诚地表达了对草案中某些部分的不同意见,他的声音虽然平和,但每个字都充满了力量。他明确表示,有些条款他无法接受,因为他担心这会影响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在谈到对中共的期望时,张治中的眼神变得柔和起来。他说:“我以至诚之心,希望中共能够领导国家、建设国家,带领我们走向独立、自由和民主的目标。”

接下来,会议进入了对草案具体细则的讨论阶段。南京政府代表团提出了四十多条修改意见,他们希望能够在各个方面都达到自己的诉求。而我方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只接受了其中的二十多条。这其中的分歧和争议,让会议的气氛变得更加紧张。

最终,矛盾的焦点集中在了“战犯”和“渡江”这两个问题上。双方都坚持自己的立场,不肯做出丝毫的退让。南京政府代表团认为,对于一些在战争中犯下严重罪行的战犯,必须给予严厉的惩罚;而我方则担心,如果这样做的话,会激怒一些原本支持和平的势力,导致战火重燃。

在这个关键的时刻,伟人亲自出面接见了张治中。他们在双清别墅进行了四个小时的非正式会谈。在这四个小时里,伟人耐心地听取了张治中的想法,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担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在交谈中,张治中一再强调,如果严惩主要战犯的话,那么李宗仁和蒋某等人可能会拒绝接受和平协定,这样一来,战火依然会继续蔓延。后来主席表示可以把一些主要战犯宽大处理。

之后,周恩来代表我党在庄严的场合郑重地发表了一个声明。他目光坚定,声音铿锵有力,向南京政府明确表示,他们必须在4月20日之前同意我们提出的条款。否则,我们的人民军队将会毫不犹豫地打过长江,以实际行动捍卫我们的立场和权益。

到了4月16日,代表团的重要成员屈武肩负着重大的使命,他携带着《国内和平协定》这份关键的文件,踏上了返回南京的旅程。他的任务是请求李宗仁签字,希望这份协定能够成为两党和解、国家和平的基石。

在那个时候,张治中和周恩来都感到了一种欣慰。他们深知这次谈判的艰难和不易,但他们也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他们相信,这次谈判已经换来了两党的和解与国家的和平。他们的心中充满了期待,他们期待着未来的和平与繁荣。

然而,对于这份声明,有人却持有不同的看法。蒋经国曾经这么预言:“他(张治中)太天真了,将来死无葬身之地。”这句话充满了嘲讽和讥笑,似乎预示着未来的不幸和悲剧。而蒋某更是怒不可恕地大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