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记者 余佳琪

厚重的古城墙、斑驳的古塔、精美的雕刻、古老的民宅……在三亚市崖州区,成片分布的古建筑仿佛组成了一座座历史博物馆。它们是当地人眼中的乡愁,也是异乡人眼中的风景。

近年来,随着旅游观念的更新,越来越多市民游客走进古崖城打卡古建筑,他们用脚步丈量历史,学习了解崖州文化。与此同时,三亚有关部门通过整合资源活化利用古建筑,让其成为人文教科书、文化场馆、百姓舞台。这些充满年代感的实体文化遗存,又有了人间烟火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保平村儿童美育馆展示的美术作品。海南日报记者 黄媛艳 摄

古村里的文化场馆

“迎旺塔,乃参天巨笔;宁远水,犹如一大墨池。巨笔蘸池,挥洒出名诗妙墨,孕育出崖州代代英才。”在古人的笔下,崖城的迎旺塔颇具文韵。

这座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的塔,塔身曾一度倾斜。2019年5月,迎旺塔修复工程启动。修复完成后,这座古塔不仅成功挺直了“腰杆”,身边还多了“伙伴”——小公园和书房。

“以前,迎旺塔是一座孤立的建筑,为了吸引游客,我们在迎旺塔周边修建了小公园,还增设了书房。”崖州区旅文局局长马奎营说。

距迎旺塔不到百米,就是迎旺塔城市书房——鹿城书苑。海南日报记者用身份证在书房门口的机器上刷了一下,门便开了,只见里面整齐摆放着图书、桌椅、圆环状沙发,环境温馨。这是一间无人值守的书房,读者可以在里面免费自助看书、借书。

书房内分为儿童区和成人区,除了看纸质书,还可以借助电脑看电子书。“未来我们希望在书房的二楼开设国学培训班,吸引家住附近的儿童前来学习。”马奎营说。

树冠茂盛的古酸豆树、古朴雅致的老屋,是崖州区保平村留给许多人的印象。该村现存40余处一类历史建筑和100余处二类历史建筑。

位于村中青石板路旁的张家宅,是一座由门楼、正屋、厢房、照壁、围墙组成的老宅院。如今,该宅已与村内其他民居连片管理,建成保平历史文化馆。历史文化馆内有姓氏谱、保平志、风物志、名人堂等展厅,还有茶室、琴室、香室、书房等场所,具备历史文化展示、阅读、举办文化交流活动等多种功能。

距保平历史文化馆不远的保平书屋,每到周末就有许多家长和小朋友如约而至,孩子们在这里看书、画画,井然有序。书屋内有一间儿童美育馆,书架上摆放着儿童绘本、经典名著等,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错落有致地悬挂在墙壁上……“乡村图书资源相对稀缺,我们专门购进了一批儿童爱看的图书,并不定期举办活动,激发小朋友们的阅读兴趣。”保平书屋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位于保平村一处老宅内的崖州民歌传习所。 海南日报记者 黄媛艳 摄

实际上,去保平书屋的不只是保平村村民,还有不少居住在三亚城区的居民和外地游客。该书屋已成为三亚的一处亲子游目的地。马奎营说,他们已与相关旅行社对接,期待引入更多游客到保平村、水南村等地参观游览。

育人的生动教材

城门之外,车水马龙,市井喧嚣;城门之内,典雅古朴,岁月悠悠。来到古崖城南面,有着“祖国南疆第一门”之称的文明门映入眼帘。

行走在灰白的石砖上,自文明门往北百余米,便到了三亚的文化地标之一——崖城学宫。崖城学宫又称崖州孔庙,是古代崖州等级最高的官学,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千年间,崖城学宫一直是崖州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这里曾培养了大批才子贤能。从设计精巧的棂星门到庄重肃穆的大成殿,无不透露着古人对孔子的尊崇和对儒家文化的认同。

自2016年以来,三亚市幼升小阶段学童的“开笔礼”仪式每年都在崖城学宫举办。来自附近幼儿园的孩子们身着汉服,在国学老师的带领下,在这里上传统文化第一课。按照仪式流程,从“正衣冠”开始,孩子们先后体验诵读《论语》选段、朱砂启智、启蒙描红、击鼓明志等,意味着他们正式步入知书识礼的人生新阶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亚有关部门在崖城学宫举办“开笔礼”活动。图为参加活动的儿童读古诗。海南日报记者 武威 摄

马奎营介绍,崖城学宫“开笔礼”已成为三亚重要的特色文化活动,每年秋季举办时都会吸引不少外地游客前去观礼。“去年,我们借此开展研学活动,约有8000人次参与。”

“你们看,这尊孔子像为什么是帝王的装扮?”“大成殿为什么会有九扇门?”5月19日,哈尔滨工程大学南海研究院30余名师生前往崖城学宫参观。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魏潾站在大成殿里的孔子像前,向学生们抛出了问题。

“这是我院在2022年开设的新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纲要’,实践考察是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哈尔滨工程大学南海研究院辅导员张书铭介绍,从2023年开始,该院师生每年前往崖州故城、保平村张家宅等地参观历史文化古迹,任课教师会在参观现场讲授相关历史知识及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古建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最好的在地教材。魏潾说,让学生走近古建筑,通过阐释文物藏品、历史知识,解读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比在教室拿着书本学习效果好。

百姓的文艺舞台

建筑在天地间,人在建筑中。当古老的建筑与律动的音符、优美的舞姿擦出火花,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市民游客在古崖城城墙下跳黎族打柴舞。海南日报记者 周达延 摄

市民游客在古建筑里欣赏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往往更有氛围和文化共鸣。今年“五一”假期,崖城学宫开设“非遗小剧场”。欢快的打柴舞、悠扬的崖州民歌、好听的军话童谣,先后在学宫内展演,让许多第一次来三亚的游客享用了原汁原味的“文化大餐”。

今年初,在保平村张家宅的院落里,没有高大的舞台,没有绚丽的灯光,一群演员以“福”字照壁为背景,献上了一场精彩的演出。演出人员有马莲花艺术团的“候鸟”及本地的文艺工作者。古色古香的张家宅,成为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的人们切磋技艺的舞台。

“送郎出到大门外,日出红云映青山;一片真心随兄去,万种愁怀似浪弹……”三亚崖州民歌协会成员韦开云、张少丹等人演唱的崖州民歌《十送情郎》,歌声悠扬动听,饱含夫妻离别时的哀伤与难舍,生动感人。

一曲唱罢,《梅花赋》的背景音乐响起,马莲花艺术团的模特们手撑一把油纸伞,婀娜多姿地行走在院内的石砖上,展现了老年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马莲花艺术团演出总监安静国告诉记者,每年他都会组织全国各地在三亚过冬的“候鸟”在张家宅进行文艺演出交流。在他看来,保平村的古民居干净雅致,是举办小型文艺演出的理想之地。

古建筑虽已“年迈”,却仍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实用功能。只要善于盘活引流、活化利用,崖城的这些古建筑就是我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崖州历史人文故事的最佳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