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文化特派员身份回到家乡景宁,我感觉特别亲切,也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我将发挥文学艺术资源优势,从文化品牌打造、资源挖掘等方面入手开展文化建设工作。”昨日,在景宁畲族自治县大均乡大均村调研的文化特派员、浙江文学院(浙江文学馆)干部高上兴兴奋地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均村自唐末建村以来,历经千余年发展,形成了马仙文化、耕读文化、三杆文化、畲族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与大均村结对后,高上兴马上开始深入了解村庄文化脉络与保护传承情况。

“要跳出大均看大均,把本地乡土文化挖掘好保护好,为后续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涵养源头活水。”高上兴表示,将立足村里的文化资源禀赋和优势,充分运用数字化等手段,促进畲族文化和大均本土文化的活化利用,不断满足大均群众和“畲乡之窗”游客的文化生活需求。

最近,包括高上兴在内的10名首批省级文化特派员陆续入驻丽水,覆盖全市所有县(市、区)。他们中既有文艺工作者、文化艺术专家,也有高校老师、媒体记者,涵盖教育、艺术、设计、管理等多个领域,均具有高水平文化素养和专业特长。他们将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扎根丽水乡村一线“种文化”。

创新实施文化特派员制度,是我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探索的一项重要工作。前不久,全省选派首批100名省级文化特派员,结对全省100个乡镇(街道)的100个村。这意味着继科技特派员、农村工作指导员之后,全省农村迎来了一批以振兴乡村文化为己任的专门人才。

文化特派员原则上每年驻乡镇(街道)100天左右,每个月至少赴基层指导服务1次。他们承担“1+1+N”系列工作,即在所驻乡镇(街道)范围内重点指导1个行政村,结对1家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或农村文化礼堂,开展政策宣传教育、文化服务供给、文化品牌打造、文化资源挖掘、文化阵地提升、文化产业帮扶、文化人才培养与指导等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龙泉市宝溪乡溪头村是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先后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生态文明村等荣誉。与该村结对后,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吴茂英通过实地调研,就村庄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有了自己的思考。她表示,将通过浙江大学团队力量,赋能文旅品牌、美丽乡村、瓷艺村项目建设,助推当地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大漈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小小的村落中既有云中大漈4A级风景名胜区,又有两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将在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产业水平、打造文化品牌等方面尽己所能,助力地方文化发展。”丽水学院中国(丽水)两山学院副院长、副书记叶小青信心满满地说。

杭州歌剧舞剧院艺创中心编导曾凯结对莲都区大港头镇大港头村后,与区委宣传部、大港头镇、区文广旅体局等相关单位展开座谈,实地调研文化资源、艺术生态与队伍建设。他表示,将紧贴大港头文化特色、民俗风情及实际需求,充分发挥舞蹈专业优势,加强对当地“村舞”文化的培训指导,为基层群众带来高质量文艺精品。

入驻缙云溶江乡新西坑村后,省文投集团之江电影集团院线技术部经理王大川,第一时间开展“送文化下乡”。他利用农村数字院线的资源优势,在村里文化大礼堂为村民放映《跨过鸭绿江》等红色主旋律电影。接下来,他将发挥省文投集团在直播电商方面的资源优势,将流量转化为“留量”,推动当地文旅资源变现。同时,通过资源共享和整合,在红色文化挖掘、古村落保护利用开发等方面贡献力量。

面对更高品质、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和更迫切的乡村产业发展现实,文化特派员们将突出以文惠民、以文兴业、以文润村,积极探索文化与科技、旅游、农业、体育等多元化融合发展之路,推出更多“文化+”项目,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更好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章来源:源新闻 钟根清

责任编辑:孙蓓蓓 编辑:柳梦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