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人物志,每天发布历史类文章。您可以点击关注,并在本文下方留下您宝贵的评论和意见。

抗日战争后期,国民党曾先后组建了五支部队,并称为“五大王牌军”,虽然其在抗日战场上屡次立下战功,但在内战爆发后,却遭受沉重打击。尤其是号称“御林军”的整编74师,更是全军覆没,师长张灵甫也被打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6年6月,内战爆发后,有着“常胜将军”之称的张灵甫率领74师向苏北开拔,作为蒋介石的嫡系部队,74师的武器装备全部是美械装备,且经过正规军事训练,战斗力不容小觑。加之内战初期,74师作为全军“急先锋”在华东解放区步步紧逼,而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则主动撤出等待战机。

在这一背景下,张灵甫很是傲慢,认为“共军”不堪一击,他更是吹嘘“只要74师在国民党就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7年四月至五月,国民党集中三个兵团17个整编师共45万兵力向临沂一带逼近,准备进攻陈毅、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当时,华野的兵力只有29万人,在如此悬殊的对比下,陈毅、粟裕率领领导机关转移,离开了当时的驻地临沂,而张灵甫率部攻占后,“临沂大捷”的消息第一时间便在南京城内广泛传播。张灵甫更是在对部下的讲话中大声喊道:“活捉陈毅、粟裕,指日可待。”

想必这个时候意气风发的张灵甫一定没有预料到,等待自己的是战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7年5月13日,孟良崮战役爆发,粟裕在收到前线有关国民党调动的情报后,果断作出了围歼整编74师的决定。

在我军的顽强进攻下,整编74师被迫中断了与外界的联系,陷入了我军的重重包围之中。蒋介石得知消息后,震惊不已,但同时,他的心中还有一丝窃喜。

震惊是因为成为“瓮中之鳖”的74师随时可能面临全军覆没的下场。喜的是,蒋介石自信地认为以74师的战斗力,加之占据有利地形,周围还有三大友军兵团云集,这是一个歼灭陈毅、粟裕部的大好机会。

于是,蒋介石立即下令张灵甫坚守阵地,吸引共军主力,等待援兵,与此同时,他又紧急调动十个整编师的兵力包围陈毅、粟裕部,借此歼灭华野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陈毅和粟裕在下令包围整编74师时,就已经安排了阻援部队,分布在指定地点,只要援军一到就不惜一切代价进行阻击。

在我军阻援部队誓死据守阵地的同时,华野主力也同整编74师发起了决战。作为国民党“五大王牌部队”之首的74师,在面对我军的步步紧逼时,拼死抵抗,硬扛了三天三夜。相比之下,国民党的新1军和新6军则逊色不少,连两天都没撑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双方在形成对峙的局面后,为了尽快决出胜负,减少阻援部队的压力,我军集中火力,向敌军阵地上发起了猛烈的轰炸。在强大炮火的掩护下,进攻部队勇猛无比,冲向敌军阵地,展开厮杀,敌军狼狈逃窜。很快,张灵甫部的核心阵地就彻底暴露在了我军的炮火之下。

随着我军步步推进,74师的阵地也全面收缩。战至16日拂晓,我军已经占领了孟良崮周围的主要制高点,胜局已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天下午2时,经过简单休整后,我军发起了最后的总攻,战士们高喊着“活捉张灵甫”冲向战场。早已陷入绝境的张灵甫则坚决不肯投降,依旧命令为数不多的士兵发起反冲锋。我军迅速冲杀至指挥所的山洞前向里面扔了手榴弹,洞内顿时惨叫声不断。张灵甫见状,自知彻底失败,最终拿起手枪对着自己的太阳穴开了一枪。

随后,我军迅速开始清理战场,清点俘虏和战果。大家看着蒋介石刚刚不久前空投下来的弹药、罐头等物资,一边吃,一边笑着说道:“感谢蒋介石运输大队长送来的物资。”

74师在孟良崮战役中全军覆没,我军开创了全歼国民党王牌军的纪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在战斗结束后,由于74师的俘虏军事素质都不错,且我军有优待俘虏的传统,不少部队争相吸收74师的俘虏。虽然吸收俘虏这一做法在我军中已经很常见,但陈毅却对此忧心忡忡。

陈毅指出:“我们很多指挥员更愿意要解放战士,因为比起翻身农民来,他们有作战经验,打仗听指挥。但是,不得不引起重视的一点是,解放战士打仗虽然没得挑,但一到我军陷入艰苦的时刻,他们就容易开小差,搞背叛。从这一点来看,翻身农民就很少,可以说是没有。”

陈毅想要表达的意思很明显,虽然解放战士的军事素质高,但他们的政治素养却不过关。尤其是74师曾经的王牌反动武装,一旦到了逆风局,他们可能直接暴动。这极不利于我军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之后改造74师俘虏的过程中,也充分证明了陈毅的担忧。因为这次对俘虏政策的破坏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

很多被俘的官兵,对解放军大获全胜的结局并不服气。他们认为解放军只是仗着人多取胜的,并没有什么真本事。所以,一名普通的班长在之后妄图煽动74师俘虏发动暴动,可见他的反共意识早已根深蒂固。

实际上,我军在清理战果时,就发现了74师官兵负隅顽抗的程度有多深。我军在盘点缴获的武器装备时,发现很多都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还有不少被藏起了起来。敌军在准备撤退时,还曾下令要砸坏那些带不走的装备。仅从这一点上,便能够窥探到74师顽抗到底的决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此之外,74师上下团结,在国民党军中实属罕见。当然,这可能与74师对官兵控制严密有关。

74师中,有一支督战队。上到师部,下达营、连,都安排有“忠诚可靠”的官兵参加。张灵甫就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假如我本人临阵不战,你们也可以打死我。”

在这样严密的控制下,74师全体官兵遇战顽强也就不足为怪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灵甫死后,其遗孀王玉龄于1948年底来到台湾,1952年,王玉龄又辗转来到美国纽约大学学习。由于张灵甫并未给妻儿留下多少遗产,因此,为了维持生计,王玉龄每天勤工俭学,一边打工挣钱,一边苦读,并最终以优秀的成绩毕业。

1960年,王玉龄曾回了一趟台湾。当时,刚下飞机的她便受邀参加原74师老兵的聚会。据说,当天来参加宴会的老兵坐满了整整20多桌,每个人看到师长张灵甫的遗孀都向她敬酒。

这令王玉龄感慨不已,震惊于74师的凝聚力,即使张灵甫已经死去多年,但那些老兵仍然记挂着他的遗孀。

这件小事也折射出了当时陈毅担心74师俘虏能否改造好一事也并非没有道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张灵甫生前没有跟人民站在一起,但他的遗孀王玉龄却最终落叶归根,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并受到了人民的热烈欢迎。

1973年,周总理曾邀请她回国观光旅游,但由于当时丈夫张灵甫的历史原因,她的心中充满了顾虑。不久后,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黄华亲自写信邀请她回祖国时,她才终于下定了决心。

1973年9月,在周总理的亲切关怀和有关部门的安排下,时隔25年,王玉龄再次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此后,她每年都被允许自由回国探亲访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玉龄也开始为两岸统一大业做起了工作,2021年10月9日,王玉龄在上海逝世,享年94岁,这位老人就这样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参考资料:文萃报·周五版2019年43期、《军事史林》、领导文萃2009年8期\中外书摘2016年9期、党史博览2020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