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做汉服妆造时未经允许“被商家直播”(引题)

律师:消费者应勇于对镜头说“不”(主题)

记者 刘骁华 文/图

近日,有消费者向记者反映,自己在做汉服妆造时察觉商家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网络直播。当消费者问“你怎么未经我允许进行直播”时,商家便转移话题,对“偷播”行为避而不谈。

记者通过走访发现,消费者在汉服店做妆造时“被直播”的情况确实多有发生。而通过对真实消费场景进行直播,正是不少汉服体验店商家的引流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商家为顾客做妆造的同时开启了直播。

商家通过实际消费场景引流

“现在大家在直播间里看到的是我们店正在做的妆造,大家看到的妆造都是我们的真实服务。我们的团购很划算,有没有想和这个妹妹做同款妆造的姐妹?快关注主播,一定会有惊喜。”5月23日,一家在平台上拥有7万粉丝的西安汉服体验馆正在进行网络直播,画面正对着在做妆造的消费者,画面外商家主播不断讲解着橱窗产品,并回答着平台用户的提问。

次日,记者走访后发现,除了这种有讲解的直播外,还有一些西安汉服体验馆虽然全程直播但不安排主播讲解与回答,只是通过妆造师完成的一个个精美妆造来吸引消费者拍下店内的商品和服务。

记者连日来走访发现,在西安遍地开花的汉服体验馆内,不少商家都会在短视频平台上上线团购产品。开直播为团购产品引流是商家们生存的重要方式。关于引流效果,安排主播讲解的商家表示,自己的直播互动感较强,确实有不少用户通过直播点击进入团购链接并购买。但更多的商家表示没有多余人力进行直播讲解,但别的商家都在直播,自己也希望通过直播转化平台的部分流量。

当记者询问上述商家是否征得消费者同意后才进行直播时,有商家表示,如果消费者不乐意“被直播”,自己会立刻停止直播。也有少数商家表示,自己会提前询问消费者是否愿意。总体来说,在直播过程中,大部分商家一般不会提前取得消费者的同意,确实有消费者稍加注意后,才发现自己“被直播”了,但鲜有消费者明确提出拒绝。

消费者不拒绝不代表同意

据了解,小王此前与朋友一起在汉服妆造店做妆造时就发现了自己“被直播”的情况,她试探着问商家“这是正在直播吗?”商家没有正面回复,反而转移话题问小王“想选哪一种头饰”。事后,小王向记者表示,自己当时想过拒绝,但因为妆造已经开始做了,便没有再询问商家。

“有一次我碰到一个姐姐在做妆造时‘被直播’,当这个姐姐问化妆师是不是在直播时,这个化妆师明显不高兴,还侧身上前挡住了镜头,继续为小姐姐化妆。这位小姐姐便没有再说什么。”大学生小李向记者表示,自己很能理解做妆造的消费者不愿与商家翻脸的想法,但这种碍于情面的不拒绝并不意味着她们同意“被直播”。

记者在网络平台“被直播”这一话题下,看到很多网友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不少网友表示,“被直播”的现象在线上线下消费场景加速融合的时代十分普遍,吃饭、旅游、买东西等场合都有可能“被直播”。

律师建议应勇敢维权

互联网时代,侵犯消费者隐私权现象泛滥,同时还出现了很多新的表现形式,“被直播”就是其中一种。商家在通过实体消费场景吸客引流的同时,也无形中把不知情的消费者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为消费者带来不确定的风险。

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民商部付震律师向记者表示,消费者在接受经营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肖像权、隐私权应该受到严格保护,而不是经营者镜头下的演员或道具。部分商家未征得消费者同意,就直播诸如化妆等消费者个人形象的场景,并进行商业宣传,模糊了商家经营自主权和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边界。

付律师建议,消费者一旦发现自己被商家拍摄短视频或直播,要勇于说“不”;若发现商家已构成侵权,则应通过相关平台的投诉渠道反馈举报,促使违规短视频或直播及时下架整改。若解决不成,则可通过向有关部门投诉举报、向法院起诉等方式依法维权。

来源:西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