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制度作为一项基本教育制度,事关学位体系、学科发展、人才评价标准等,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石。4月26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学位法,该法将于2025年1月1日起施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年来,学术不端现象多发,学位论文造假、抄袭事件不时被曝光。新颁布的学位法强化学风建设,对学术不端等行为加强全过程管理,明确学位授予单位不授予学位或者撤销学位的具体情形。

学位法规定,学位申请人、学位获得者在攻读该学位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决议,学位授予单位不授予学位或者撤销学位:

(一)学位论文或者实践成果被认定为存在代写、剽窃、伪造等学术不端行为;

(二)盗用、冒用他人身份,顶替他人取得的入学资格,或者以其他非法手段取得入学资格、毕业证书;

(三)攻读期间存在依法不应当授予学位的其他严重违法行为。

近年来,关于#博士毕业更难了#的话题一直备受大家关注,讨论热度持高不下。

据《我国博士生延期完成学业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对42所研究生院的问卷调查》研究显示,2002~2009 年,三年内如期毕业的博士生只有40%左右,延期毕业博士生占在校博士生总人数的比例平均为23.2%。

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编制的《2020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近年来我国博士研究生的延期毕业率持续上升,延期毕业逐渐成为常态化现象。2003年博士研究生延毕率约46.5%,在2012年延毕率突破60%后仍不断上升,到2018年延毕率已达到64%,说明有超过六成的博士研究生无法正常毕业。

影响博士毕业难度的因素有很多,除了博士生自己的研究兴趣、学术能力以外,导师指导频率及指导学生规模、科研成果发表规定、论文选题等也很重要。

论文是阻碍博士毕业的一大难题。2021年,教育部发布《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到:不得将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作为学位授予的唯一标准。

光明日报曾发布文章《取消论文发表硬性规定 引导博士生摒弃“快餐式”研究》,文中提到,近年来,已有多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取消了博士研究生学位申请中对发表学术论文的硬性规定。

换言之,毕业与论文,“脱钩”了。那么,为什么还有人说,博士毕业更难了?

01

对论文质量的要求更高了

论文要求,从之前的“发一篇,有一篇”到现在的“发一篇,是一篇”,对质量的把控更加严格。

北京某高校一名学生说:“刚开始,大家以为这意味着不用发‘小论文’,毕业要求降低了。但实际上,我们很快发现:学校对研究成果的考察更实在了,毕业压力反而增加了”。

上海某高校一名学生说:“身边基本没有不发论文的同学,大家都把这一规定视作底线要求,能发的都在发。”

同时,论文盲审、抽检力度越来越大。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再次确认:开展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和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加大高校评估整改督导复查力度。

02

博士扩招与高质量期刊成反比

博士在不断扩招!我国博士招生规模从2011年的6.56万人,扩招到2022年突破13万人。2023年12月19日,在教育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任友群表示,2022年,专业学位博士的招生数量比五年前增加了8倍。

但是核心期刊的数量和版面有限,投中难度大,投稿周期长,一般出刊时间达1年以上。除此之外,还有不少期刊存在学校背景等各种歧视,很多博士生的论文并不接收。

03

少数博导不履行职责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崇高使命,但也有个别导师指导精力投入不足、指导方式方法不科学、质量把关不严,甚至出现师德师风失范问题,造成了很坏影响。

不少博士反应,自己的导师在选题和学术研究方向上给不了建设性的指导意见,除此之外,还存在压榨学生、克扣经费和学术不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