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旧称“韶州”。

相比现称,很多人表示更喜欢韶州这个叫法,认为“关”字有闭关之意,听起来不太吉利。更有甚者把韶关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归结于此。

其实,韶关的官字来之不易,它是韶关过去辉煌历史的印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带“关”字的地方有不少,名气大的有山海关、嘉峪关这类古代军事重镇,以及友谊关这类兼顾军事和边境贸易的城市。

而韶关的关是税关。

清时期闭关锁国,乾隆年间实行广州独口通商政策,江浙闽皖所产丝、绸、茶叶等商品必须走陆路,经由大庾岭路(今梅关古道)赴广州出口。

凭借地利,韶州逐渐发展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陆路通道的集散、中转之枢纽和重要节点,同时成为岭南内陆最大的榷税关城。当时设在韶州的税关是太平桥关,简称太平关,共辖四个税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在人可能无法理解当时韶州太平关有多厉害。

清代乾隆初年,太平关岁额银达124775 两,其时全国由户部直管的税关共32处,税额银10 万两以上的仅有12 处,太平关便是其中之一。

到了道光年间(1821—1850 年),太平关岁额银达到21 万两。

要知道广东另一税关粤海关,共有55个税口,每年征银也仅为11 万两,太平关4个税口的征银总和比其多出近一倍,成为当时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极其重要的财源。

因此,韶州成为了广东省最早和曾经最大的内河税关,并因此由韶州改名为“韶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我们不要说“韶关”二字多土多不吉利,韶关的“关”字可不是谁都能冠名的,它代表的是荣誉。

正所谓“风起猪飞,风停猪跌”。

鸦片战争战败,《南京条约》签订,原独口通商被迫实行五口通商,江浙闽皖所产丝、绸、茶叶等商品改由上海、福州、厦门等地出口,太平关原本每年征银达4.29万两的丝税改由江海关代征。从这时起,吹向韶关的“风”停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咸丰年间九江、汉口相继开埠通商,原经由太平关往来的中原各省商货,也都改由长江水运。

此后,随着社会经济环境和交通条件的变迁,曾盛极一时的太平关逐渐走向衰落

1934 年8 月1日,广东省政府决定裁撤太平关,于是有着475 年历史,广东省最早和曾经最大的内河税关——太平关,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