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淮安区有很多曾辉煌一时的“老国企”,曾经都是国有经济的顶梁柱,后因历史原因逐步破产倒闭,原有厂区面貌老旧、环境较差,厂房质量不高且布局不够合理,现大多数租赁给一些安全基础薄弱的小作坊、小企业,租金低廉,形成了隐患较多的“厂中厂”,存在诸多事故隐患。

为彻底改变“厂中厂”乱局,淮安区探索以老国企“厂中厂”整治为抓手,通过调整资产结构、优化厂区布局、提升企业质效等措施,完成国企由表及里的重塑、破与立的统一,走出一条属于国有企业的发展之路。

“腾笼换鸟”整治提升。“老国企”原商机厂1974年由国家商业部批准建设,初始隶属于商业部下属全民国有中型企业。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全厂干部职工总数有500多人,含铸造车间、钢板弹簧车间等,厂房总面积约6000平方米,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及东南亚一带,2000年全面停产成为特困企业。淮安区对厂区中被评定为“D级危房”的厂房,协商33个租赁户全部搬离,并拆除危房及违建部分;对其余厂房进行房屋加固,同时加大违法产能打击、低端产能淘汰力度,为产业链上的大项目、好项目腾出空间。通过将老旧厂房改造为“文化+”数字文旅产业园,将旧空间转向新地标,将工业记忆转向文化创意,打造“公园内的企业”,“五一”假期举办了“五四青年文化市集”,为淮安区文旅发展增添活力。

“集中收储”统一规划。“老国企”原农机厂上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成为江苏省农机配件定点生产企业,职工人数达到600余人,拥有各种机床设备100多台,辉煌时期产值达到1300多万元,销售收入达到1400多万元,后因市场竞争力下降,于1997年全面停产。对该厂区内部分“小、散、乱”企业,淮安区结合各企业实际和产业类型进行统一规划,实行一企一策、集中管理。2023年共投入60多万元对原农机厂在内的26家企业进行安全生产大整治,尤其是对易燃易爆企业开展重点检查,要求企业主要负责人每月召开安全生产例会,定期进行安全生产检查及消防演练。对于新进驻的企业必须做到厂房符合条件、产品符合条件“双达标”,通过集中统一规划,提升用地质效。(通讯员 李雪庆 王 玮)

(来源:淮安区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