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言

不管是古典名著,还是其他小说,几乎所有的主人公都是才子佳人,或者是将军英雄,却唯独没有农民。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难道说,农民的身上就没有什么闪光点,没有什么值得人们学习的地方吗?

江青:周恩来9岁就能背诵水浒和三国的许多精彩段落

1947年6月,在转战陕北的过程中,毛主席、江青和周恩来、任弼时等人一起,住进了田次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田次湾是一个只有20来户人家的小村庄。那时候,因为打仗,村里的老百姓都已经转移,只剩下一些空洞洞的窑洞。

来到天次湾后,毛主席、江青和周恩来、任弼时被安排到一户人家家里这户人家的男人叫王有余,女人叫马怀芳。

此时,为了配合共产党执行坚壁清野,不把物资留给敌人,王有余和马怀芳把家里的东西都搬到了山沟里,家里已经几乎没有剩下什么东西了。

因此,在毛主席他们住进来后,可用的东西已经不多了,甚至连土炕上都没有了垫子。

在这个条件下,毛主席和江青被安排到里边的一个小窑洞里居住,周恩来、任弼时等人则一起挤在外间土炕上,阎长林等警卫人员则找了一些茅草,准备在外面铺在地上席地而卧。

看到警卫员们忙着为自己铺草,毛主席关怀地说:“刚下过雨,外面太潮湿,容易生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听了毛主席的话,阎长林笑着说:“不要紧的。”

然而,毛主席却不愿意让跟随他的警卫人员吃这种苦,说:“你们得了病,我还要一个个照顾。进去吧,挤一点没关系。”

这时,周恩来也走了出来,附和着说:“还是进窑里睡吧,挤在一起暖和。”

在毛主席和周恩来的关怀下,阎长林等警卫人员便将地上的茅草捡起来,抱着走进窑洞里,把茅草草铺在地上,大家挤在一起休息。

这样的日子一连过了几天,虽然很苦,但大家都觉得只要跟毛主席在一起,就算再苦,他们也可以甘之如饴。

因为,他们都是穷人家的孩子,大家都坚信知道,只要跟着毛主席,就可以有未来,就可以在将来解放全中国,让全中国的穷苦百姓都过上当家做主的好日子。

1945年8月,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后,人们都希望能够和平建国,过上好日子。然而,蒋介石却在心里谋划着如何消灭共产党,完成他独裁统治的梦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6年6月,在完成了战争准备后,蒋介石不顾全国民众的强烈反对,单方面撕毁了毛主席好不容易争取来的“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了疯狂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对此,蒋介石扬言只要3个月到6个月的时间,他就可以取得胜利。

7月20日,中共中央发出《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的党内指示,指出:“只有在自卫战争中彻底粉碎蒋介石的进攻之后,中国人民才能恢复和平。”

此外,毛主席还要求全党必须统一这样的一个认识,即:“我们不但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蒋介石。”

9月16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指示,要求:人民解放军应不惜放弃一些城市和地区,来争取主动,并集中兵力,消灭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

按照中央提出的这个作战方正,各解放区巧妙地调动兵力,有效打击了敌人,大大削弱了国民党全面进攻的势头,拉近了国、共两军的实力差距,让蒋介石在“3个月到6个月的时间,就可以取得胜利”成为泡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不得不调整战略,采取“重点进攻”策略,集中兵力攻击解放军的两大阵地:山东和陕北。其中,延安更是蒋介石“重点进攻”策略的重点目标。

1947年3月13日,作为重点进攻延安指挥官的胡宗南,动员了23万国民党军队,对延安的2万多解放军军队,发起进攻。

面对来势汹汹的国民党军队,毛主席以他特有的智慧,决定放弃延安。

当时,对于毛主席作出的撤离延安的决定,许多人都想不通。在他们看来,延安的群众基础是非常深厚的,大家在一起生活了10多年,感情很深,而延安的老百姓也舍不得毛主席他们离开。

在战士们的心里,为了保卫延安,他们可以与胡宗南的国民党军决一死战,就是为之牺牲也在所不惜。

面对战士们坚定的神情,毛主席也十分理解,但为了保存力量,解放全中国,便耐心地劝说道:“蒋介石占领延安,绝不是他的胜利,而是他失败的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毛主席的耐心劝说下,大家逐渐想明白了一个道理:在毛主席的心里,他们的性命远比延安这一座城池要重要的多。

因此,大家理解了毛主席的苦心,决定跟着毛主席主动撤离延安,将延安留给胡宗南,转战陕北。

临行前,看着前来送行的西北野战兵团的领导干部们,毛主席说:“我军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我们要以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

3月19日,毛主席和周恩来、任弼时等人率领西北野战兵团主动离开延安,将延安这座空城,让给了国民党军胡宗南部。

虽然,胡宗南成功占领了解放军总部延安,但他却没有和西北野战兵团发生正面战争。这件事情,在胡宗南的心里七上八下。然而,为了邀功,胡宗南还是将占领延安的事情,向蒋介石做了汇报,并在汇报里添油加醋地讲述了消灭了解放军多少多少人。

很快,胡宗南便在其后的运动战中多次败给彭德怀指挥的解放军,尝到了苦果:

3月,解放军在青化砭战役成功消灭国军约三千士兵。4月,解放军成功于羊马河战役消灭国军约4700士兵;解放军袭击国军根据地蟠龙,在蟠龙战役中消灭了国军约6700士兵,获得了很多火药配给及食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期间,毛主席和周恩来、任弼时等人在陕北安塞县王家湾停留了56天。

在这里毛主席连续致电前方各战场高级将领,部署了各路大军的作战行动,要求各解放区在内线大量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粉碎国民党军对陕北和山东的重点进攻,并准备转入战略进攻,将战场引向国民党统治区,从根本上动摇国民党蒋介石的反动统治。

6月8日,国民党刘戡率领4个半旅向王家湾方向扑来,情况万分紧急。

根据敌情,周恩来判断王家湾是待不下去了。于是,周恩来和任弼时等人制定了一个紧急向东转移的部署,并将部署向毛主席做了汇报。

听了周恩来和任弼时等人的汇报后,毛主席思考了一会儿,果断地说:“我们不能向东转移,敌人就是想把我们向东赶,妄图在东面的大川设下圈套,把我们赶进去,然后前后夹击消灭我们,消灭不了就把我们赶过黄河,我们不能上当!

紧接着,毛主席将他对敌人的看法,讲给了周恩来和任弼时等人,并坚定地说:“现在,我们要向西转移,向靖边城内马鸿逵的部队靠拢。胡宗南打算利用马鸿逵的部队配合刘戡合击我们,但马军听不听胡宗南的指挥还很难说。我们避开刘戡,利用马鸿逵的地方主义,走一段沙漠路。胡宗南想让我们向东走,我们偏偏往西行。天下的路多得很,他走他的大川,我走我的沙漠,谁消灭谁,咱们走着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听了毛主席的分析,周恩来表示同意,说:“好,我们只能边走边看,现在我们先向靖边方向走。”很快,命令便传达了下去。

在随后的两天内,毛主席经历了转战陕北以来,最为艰难的时刻。那时候,毛主席在距离王家湾40里的山上冒雨休息,山上甚至找不到一块可以坐着的石头。远处则不断传来汪东兴率领的警卫排与敌人三个旅战斗之声,以及敌机在战场上空盘旋的声音。

不久后,刘戡所部就占领了王家湾。那天晚上,刘戡就住在毛主席居住过的窑洞里。

在这个窑洞里,刘戡的勤务兵发现了一个写有“李得胜同志”字样的信封。

在拿到那个信封后,刘戡想了好久,才断定“李得胜”就是毛主席,便下令部下启程按照马蹄印向西追击,并要求部队要一个山头一个山头严密搜索,发现蛛丝马迹一定要立即向他汇报。

然而,在大雨的冲刷下,刘戡的搜索部队最终没有找到毛主席的行踪。此时,毛主席已经前往了天次湾暂歇。这便发生了文章开头提到毛主席关心警卫人员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天次湾,毛主席依然保持了他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经常和大家在一起聊天,缓解大家的精神压力。一天,在和周恩来、任弼时等人闲聊,毛主席突然变得安静下来,抽着烟,神情显得非常专注。

看到毛主席在思考着什么,周恩来小声问:“主席,你又在想什么呢?”

听到周恩来的声音后,毛主席淘气头,笑着说:“我在想,我小时候读《水浒传》中梁山英雄好汉的故事,读得入神。可是,有一次我忽然想到,这部小说中有一件事很特别,就是里面没有种田的农民。所有的人物都是武将、文官、书生,从来没有一个农民做主人公。我纳闷了两年,种田的为什么就没有谁去赞颂呢?”

紧接着,毛主席又说:“后来,我想通了,写书的人都不是种田的人!所以我在想,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思想是统治思想,被统治的农民的思想是不能占统治地位的。在那个时代,是不可能产生真正地歌颂农民英雄的作品的。《水浒传》能用这种方式歌颂一些非农民出身的英雄好汉,已经不容易了。这部书能够传下来,也是民间下层口口相传的结果,下层民众用这种方式,竟能让它不胫而走,世代相传,了不起啊!”

听了毛主席的话,周恩来顿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后,毛主席又从《水浒传》谈到了《三国演义》,并就《三国演义》的话题说:“小时候我喜欢看《三国》,读起来就放不下。《三国演义》算是我读到的第一本军事教科书吧。可也受了一点骗,许褚好像不得了。”

毛主席抽了一口烟,继续说:“现在,我发觉他算不得什么。我们警卫排的战士都是种田的农民,我看哪个都比许褚厉害。关云长就不如我们的彭老总!”

听到毛主席和周恩来、任弼时等人在聊《水浒》和《三国演义》的事情,江青在一旁插话到:“我听说必成(此时,周恩来化名胡必成)同志4岁读唐诗,9岁读完《水浒》和《三国演义》,而且能背诵许多精彩段落。”

听了江青的话,毛主席一下就提起了兴趣,看着周恩来问:“是这样吗?”

对此,周恩来诚实地说:“主席,是这样,我喜欢古典小说,不满9岁就读了许多,特别是《水浒》和《三国演义》。”

从周恩来那里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毛主席带着佩服的口吻说:“那你读这些书比我早,我十几岁才开始读《水浒》和《三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想到毛主席刚才说过的那些话,周恩来又说:“可我当时读这些书,就没想到那个问题:为什么没有一个农民做主人公?直到刚才,我才听到了这个问题,得到了答案:写书的人都不种田!

8月,在沙家店战役中,解放军消灭了国民党部队6000多人,从根本上扭转了陕北的战局。此后,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

毛主席率领中央机关转战陕北,安定了民心,使人民群众看到了希望,鼓舞增强了陕甘宁边区和全国各解放区军民的战斗意志,提高了人们必胜的信念。

后来,在毛主席的指挥下,解放军又先后进行了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歼灭了国民党在华北的有生力量。

陈永贵:今后再也不会有毛主席那样的人了

1949年3月,毛主席率领中央机关进驻北平,开始了解放全中国的战略思考和实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0月1日,毛主席登上天安门城楼,向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从此,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

在建国实践的过程中,毛主席非常注重从工、农、兵之中选拔领导干部,让他们代表工农的意志,为广大工人、农民和士兵发声。其中,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例子,就是大寨的陈永贵。

在毛主席的提议下,陈永贵从大寨村的党支部书记,成为了国务院副总理,在12为副总理中排名第七。

在毛主席领导中国共产党推翻三座大山之后,陈永贵才获得了解放。所以,在陈永贵的心里非常崇敬毛主席,一心一意听毛主席的话,跟着共产党走。

大寨是一个山村,解放前,这里穷山恶水,七沟八梁一面坡,自然环境非常恶劣,群众生活十分艰苦。

在担任了大寨的党支部书记后,陈永贵一直按照党的指示工作,改变了大寨靠天吃饭的面貌,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爱戴,在群众中有着很高的威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山西省委决定,在全省宣传陈永贵这个典型,推广大寨的生产管理经验。

1963年,大寨大队遭遇特大洪水。

那时候,特大洪涝灾害几乎毁灭了陈永贵带领群众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大寨,梯田被全部洪水冲垮,庄稼和土壤全部被大水冲走,就连群众的房屋也被大批冲毁,70%的农民无家可归。

面对如此巨大的灾难,山西省委决定从国库中调出一批救济粮和救济物资,从地方财政上再拨一部分救济款,对大寨进行扶持。然而,陈永贵却拒绝了省委的救济,决定带领大寨人民从头干起。

看到群众一个个耷拉着脑袋,陈永贵鼓舞道:“咱们人没有少一个,人还在,这就是胜利。只要人还在,地冲垮了可以重修,房子冲垮了可以重建!”

在陈永贵的带领下,大寨人民战天斗地,干出了很大的成绩,不仅抢修了梯田,抢种了庄稼,重建了房屋,还奇迹般地在大灾之年获得了大丰收,平均亩产达到700多斤,总产量达到了20多万斤,比上年有了明显的增产,满足了口粮充足,还上交给国家12万斤粮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4年初,《人民日报》发表了《大寨之路》的通讯报道,配发了社论。

3月,在前往南方视察途经邯郸时,毛主席从山西省委书记陶鲁笳的口中得知了大寨,也知道了陈永贵这个人。

5月,在南京听取国家计委领导小组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初步设想的汇报时,毛主席说:“山西有一个陈永贵当党支部书记的大寨大队,陈永贵领导的大寨大队,就有一种精神,他那里就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12月26日,毛主席破例拿出稿费举办了一个生日宴会,邀请了在北京开会的陈永贵、钱学森等人。

席间,毛主席向在座的人介绍了陈永贵:“陈永贵有实践经验,有知识,他才是真有辩证法,他是聪明的,而我们的大学里读的那些书,越读越蠢。我们的一些干部脱离群众,就很蠢,就没有陈永贵这样的水平。

吃完饭后,毛主席又向陈永贵介绍了他的老战友曾志,这是非常少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9年,在毛主席的提名下,陈永贵在九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1972年,在党的十大上,毛主席又提名陈永贵当中央政治局委员。1974年,在四届人大上,毛主席再次提名陈永贵,担任了国务院副总理。

1976年,得知毛主席的身体状况时,陈永贵十分担忧。他一方面想办法打听毛主席的病情,关心着毛主席,一方面按照毛主席说过的话努力工作,回报毛主席对他的信任和提携。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陈永贵心里万分悲痛,在困难面前从不流泪的壮汉,痛哭失声,好几天茶饭不进。

在陈永贵的心里,毛主席是他的大恩人。换句话说,如果没有毛主席就没有他陈永贵的今天。

1980年9月,第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接受了陈永贵关于解除其国务院副总理职务的请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晚年,陈永贵居住在北京,保留了副总理的生活待遇。

在提到毛主席对一个普通农民干部的赏识和重用时,陈永贵说:“今后,再也不会有毛主席那样伟大的领袖,会把一个农民作为国家的主人,捧到那样高的地位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