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与焦裕禄齐名的县长,张钦礼曾在当地人民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为何在1979年,会被判刑13年?

张钦礼离世之后,为何会有十万人自发前来送葬,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张钦礼,出身于一个朴实无华的农民家庭,自幼便勤奋刻苦,好学不倦。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他毅然投身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0年代,张钦礼担任河南省兰考县县长,与焦裕禄一同领导全县人民开展艰苦卓绝的治沙、治水、治碱斗争。

张钦礼深知兰考县生态环境的恶劣和人民生活的艰辛,因此下定决心要彻底改变这一现状,他深入基层,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勇于改革创新,提出了“三治”方针:治沙、治水、治碱。

他亲自带领群众植树造林、修建水利设施、改良土壤,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经过几年的努力,兰考县的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风沙、盐碱、内涝等自然灾害得到有效控制,农业生产也实现大幅增长。

张钦礼积极推动兰考县的经济发展,引进外资和技术,发展特色产业,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同时,张钦礼还注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通讯等条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张钦礼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学校设施,提高教师待遇,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

同时,张钦礼积极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组织文艺演出、电影放映等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张钦礼的领导下,兰考县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昔日黄沙漫漫的兰考县变得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成为全国闻名的先进县,张钦礼被誉为“英雄县长”,与焦裕禄齐名。

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波将张钦礼推向了深渊。七十年代末,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改革开放的启动,中国政坛发生深刻的变化。

一些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的干部开始复出,一些曾经风光无限的人物则因各种原因受到审查。

张钦礼不幸成为这场政治风波的受害者,1979年,他被指控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犯有严重错误,被判处13年有期徒刑。

张钦礼在政治上遭受沉重的打击,他在群众心中的地位并没有因此降低,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他的贡献和价值。

许多曾经受过张钦礼帮助和关心的群众纷纷为他鸣不平,呼吁上级部门重新审查他的案件。

1980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法制建设的加强,张钦礼的案件得到了重新审查。经过深入调查核实,上级部门认定张钦礼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并没有犯有严重错误,决定撤销原判、恢复名誉。

此时的张钦礼已经年事已高、身体欠佳,2004年5月7日,他离开这个世界,兰考县人民无比悲痛。

人们自发地组织起来,为这位他们心中的英雄送行,原本宽敞的街道,因为人群的聚集而显得异常狭窄。人们手持白花,默默流泪,为张钦礼的离世而悲痛不已。

当灵车缓缓驶向张钦礼的家乡时,道路两旁早已站满前来送行的群众。他们中有的是张钦礼生前的同事和下属,有的是受到他帮助的普通群众,还有的是从四面八方赶来的陌生人,共同的目的,就是为送这位英雄最后一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估计,前来送行的群众达到十万人以上,这个数字,足以彰显张钦礼在兰考县人民心中的地位,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当局决定提前进行葬礼安排。

张钦礼的精神和贡献将被兰考县人民永远铭记,他的形象将在人民心中树立起不朽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