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道德经和现在通行版为何有巨大的差别?因为当年王子朝带着周典籍的出走,导致周王室的传承出现问题。民间各路人士开始自发收集典籍,自成一派,史称诸子百家。而尹氏也趁机把《天子书》拿出来,取前两卷道经,德经的名字,将其命名为《道德经》公诸于世。

然其道德经错分了八十一章,且顺序完全打乱,没有了天子书原本六卷十八节的范式。后人学起来逻辑不通,思维混乱,以至很多人尝试重新修订,至今未能有统一的顺序。直到周王室传人带着原版出现,在人大和北大的多名教授联合支持下,由朝华出版社重新出版,这才让学习这部经典的人终于找到了根。

天子书六卷,道经,德经,理经,政经,法经,术经。道德两经咱们已经讲完,今天继续理经上节,把理经也讲完吧。下面是原文: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梗韧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细微生之徒也。

兵强则不胜,木强则硬。强大居下,柔弱微细居上。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

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矣己愈多。

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译文:

人在生的时候是柔软脆弱的,人死了之后反而梗着坚硬了。万物如草木生的时候是柔软脆弱的,他们死了之后也是枯槁了。

坚硬的枯木死了,长出了柔弱的小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说,坚强是死亡的象征,柔软细微是生的象征。

打仗如果逞强那就赢不了,木如果强硬了那就会被砍伐。追求强大的都是下面的,柔软细微的都在上面。

值得相信的话都不好听,好听的话不值得相信。智慧的人未必广博,广博的人不是智慧。善良的人不求多,贪多的人不善。

圣人从没有占贪积累的私心,而是以为人愈有而努力,因为人愈有则自己愈有,给予人愈多,自己愈多。

所以,天之道是利万物而不害,人之道是作为付出而不争回报。

解析:

这是理经的最后一部分了,道经是体,德经为用,那理是什么呢?理是相。

王阳明总说:心就是理,这理就是王里,就是这道和德在世间的化相。

那人身上的道,其体相用是如何化现的呢?

天心为体,元神为用,真光为相。这就是三位一体。

三位一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咱们来看这段话,先说,生也柔弱,死也坚强。其实凡夫喜欢着相,他们追求强硬,认为要骨头硬,肌肉强,这样才是优秀,强大才算优秀。但是他们不知道,其实真正强大的是看似柔弱的心。

有人做过实验,把身体的蛋白质复制出来,按照比例结构安放在一起,但是这些蛋白质却没有生命力,一会儿就死掉了。也就是说,其实驱动人体这么多蛋白质运动的,那个气,才是真正强大的核心。

就好像汽车的汽油,好像电动车的电池。普通人看到车子巨大的钢铁车身,觉得这车好硬啊,好强大啊,这是他们着相。没有油没有电,这车就是死的啊,动不起来。所以,真正强大的,是电,是火,是人心,是那些柔弱的生的东西。

车子很强硬,但没有元炁就动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道就是驱动万物发展前进的那个柔弱的东西,可不是那些坚强的钢铁肉体能比得了的。所以,人应该重道而不是重身。

其实人吃饭,就是用先天炁,肾精,把食物消化成后天气,脾精。脾运化的精微能健身体肌肉,但是代价是损耗了元炁。因此咱们的国术内家修习者,饮食都非常节制,不会大鱼大肉的。

但是外行人不懂啊,觉得肌肉大才强大,吃牛肉鸡胸肉不说,还疯狂吃蛋白粉。结果肌肉大了,自以为很美,但是旁人看了却觉得不舒服。为啥呢?因为咱们的本能知道这种变形的没有筋的肉,是靠着耗肾换来的,蛋白粉氮泵吃多了,肾精耗没了,女人从本能就知道这种男人不行,自然难以产生好感。可以说西方健身的很多诱导,是带着不可告人的目的。生育率地下,不孕不育多发,是长期认知混乱的结果。

所以真正的希望让身体变好的人,其实是选择修身,恬淡柔弱,守虚守空的。太极,形意,八卦,核心的练法都是站桩,从来不是健身房的那些动作器具。有很多人被所谓的健身骗了,练几年把身体练废了,看似很多肌肉,只要一停下健身,几个月身体就快速发胖,体能急速下降,还不如普通人,去医院一查全是病。来找我问,后来都是用站桩练好的。

健身产生的不健康肉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柔弱居上,生命的本质就是那柔弱的部分,硬的都是死的,软的才是活的。练过功夫的人都知道,其实咱们内家练的是筋膜。很多人不知道筋膜是啥,其实吃牛肉的时候,那覆盖在肉上的白色膜就是了,这东西覆盖全身,你的呼吸,你的心跳,你的眨眼,你的说话,全都是这东西在控制。肌肉是粗控制,筋膜是微控制,大动作需要肌肉配合发力,固定位置力需要肌肉提供,其他的状态下,都是筋膜主导就够了。筋的速度极快,肉的速度极慢,练家子一身的筋线肉眼可见,健身狂魔看不到筋线只能看到肉球。

肌肉强大,居下,筋膜柔弱,居上。这就是道理。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这个大家都有体会了,说话好听的,那都是画饼啊,难听的话才是血淋淋的现实。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这个很多人不理解,知和博不应该是同时的吗?其实庄子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真正的圣人,不会去把无穷尽的知识遍历一遍,因为那是不可能的。就好像数学题一样,你一辈子都做不完,真正的做法是明理,以理去演化,把公理拿住了,什么题都逃不出这个理字,这才是知啊!

善者不多,多者不善。

其实多少不过相罢了,多是什么多?哪有可以多的东西?少又是什么少?哪里会有少?不求多,不贪多,因为梦里的多都是幻,不在梦里做文章。

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矣己愈多。

人越多,我越多,人越有,我越有。现在有多少人能领悟到这个呢?多少人不怕自己穷,就怕兄弟突然富。看到身边人过得好,自己心里就难受。这是一种嫉妒心在作怪。

真实情况是,你不要想着通过攒钱变富有,这件事自古以来都是行不通的,你只能通过帮助身边的人,让大家都过得好了,你自己才能过得好。试想一下,每个人都自私,都积累,都不愿意付出,大家天天守着自己家,家里有啥就吃啥,有啥就穿啥,有什么东西都积攒,全攒起来,这个社会还怎么发展呢?

你把你家的好东西拿出来,他把他的好东西拿出来,你给我,我给你,这样交换一下,人人都会富裕起来。其实钱就是敦促大家参与到交换之中的一种器具,人都自私,不愿意交换,但是自己不能生产全部物资,只能交换。但是人家不见得愿意换你的东西,只有钱能换一切,就逼着你不得不去赚钱。当然钱后来变成了剥削的工具,这不是钱的错,钱只是工具,善恶取决于用钱的人。

总之大家要记得,给比拿愉快,同时也要记得,是交换而不是施舍。不要不求回报地换,这样是破坏规则。孔子的徒弟子贡做好事不领赏,反被孔子训斥,因为他不领后面的人也不好领,大家都不领,好事就没人做了,这个规则就被破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