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继续讲周公天子书,也就是被尹喜篡改的道德经的原版书。今天讲第三卷理经卷,初节部分。

卅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

三十根辐条插在轮毂上,让车轴和轮毂产生了空隙,所以可以用做车轮。

捻植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

捏陶土制作容器,因为陶土中间是空的,所以才能有容器的作用。

捻植以为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

开凿门窗,因为门窗是空的,所以才能有房屋的功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所以,有可以作为利,无才能作为用。

其实人需要用的是无,但是无是有产生的。就比如说咱们的生命,我们用的是精神,是思想,是意识。这些都是无,但是无从何来?无从“有”,也就是这物质化的身体产生出来的。

现代科学证明了,人脑的思想和心绪的变化,本质都是电波,从心电图和脑电图可以看出心脑的活动。所以我们的思想本质就是电波,或者说电磁波,电磁波也就是光。光是虚无的,无体积无质量,但却有用。

光无体积质量,但是却有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我们想用这个虚无,恰恰需要这个有的实质身体,身体里有很多复杂的物质结构,其本质是受虚无的心脑意识所操控,但其也是心脑能活动的根基。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我们的生存需要空间,空间可以是荒野,可以是草原,可以是高山,可以是平原,我们哪里的空间都能用。但是这些空间中,只有用有,也就是混凝土钢筋,围起来的这一块,才最适合我们生活,才是对我们最有利的。

有本身是无用的只是有利,有用的是有产生的无。

可以看出,有之利在其内部产生了无之用,辐条在轮毂内部产生了无,捻植为器在器内部产生了无,户牖在屋内产生了无。这个无之用,在内而不在外,所以人也要有内外之别。下面的内容讲内外之求。

天地有无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色使人目盲,五音使人耳聋,五味使人口爽。

五光十色让人眼盲,靡靡之音让人耳聋,山珍海味让人失味。

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

在田野间驰骋狩猎让人心狂意乱,奇珍异宝让人做出互相妨害之事。

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所以圣人的治理,应该是向内收回而不是向外投射,所以要去彼(声色犬马)取此。

人啊,向外求,贪慕外面的声色美食,喜欢打猎游戏和奇珍异宝,都会让自己变得麻痹狂躁,让心不再平和。所以圣人应该向内求而不是向外求。

为腹就是内守,就是回光;为目就是外放,就是贪痴。

外面的东西,有利但无用。里面的东西,有用但无利。那么问题来了,你是追求利,还是追求用呢?圣人说“去彼取此”,外面的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看似属于你,但从来没有真正成为你。只有里面的东西,才真正有用,才值得你关注,值得你用功。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能了解他人,只是聪明。能了解自己,才是智慧。

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

能战胜他人,只是力量大。能战胜自己,才是强者。

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

能知足的人,才是真正的富有。知其不可而强行做的人,是有志于外。

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忘者,寿也。

不迷失其本原所在,才是持久。死后还不被遗忘的,是长寿。

烈士纪念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要分清内外:你向外投射的一切,付出的一切,得到的只是外物。你向内求,静思定心,才能得到真正的成长。

你学习知识,了解别人,那最多就是智。你挑战别人,打败别人,最多就是有力。

你静坐内守,认清自己,那才算是明悟。你内省自身,战胜自己,那才是真的强。

因此,你对外的行为,要适可而止。能知足才是富,发现不可却要强行作为,那就是志了。这里周公没有否定志,毕竟人各有志嘛。

但是人不能失去其本原,失其所那就难以长久。还有什么是寿,死而不忘者寿,只要香火还在,那这人就相对于还在世,薪火相传嘛。所以古人从来不畏死,只怕被人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