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中点问题解法探究

2024年东湖高新区五调第23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周在微信群里对2024年武汉市东湖高新区五月模拟考试第23题的解法进行了探究,这道题属于典型的双中点问题,通常情况下,双中点问题可关联的解法非常多,例如构造中位线、中线倍长、相似三角形等,作为几何综合压轴题,对学生构图要求比较高。

因此我们对解法研究的重点是,如何让学生想到?包括在讲题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想到?在观察学生思考解法的过程中,如何“断点续传”?在讲完之后,如何帮助学生归纳整理?

题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解析:

01

(1)对于△ABC∽△EDC中的比例线段,我们选择底:腰,即BC:AC=DC:EC,这一组比例线段恰好是△CBD和△CAE的对应边,再加上∠ACB=∠ECD,于是得∠BCD=∠ACE,所以△CBD∽△CAE;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2)条件“M、N分别是BE、AD中点”,极易让人联想到三角形中位线,再加上求证AE=2MN,也确实是中位线定理结论之一,至少形式上很像,但MN本身并不是图中任何三角形的中位线,所以构造中位线是首选方法;

方法一:

延长BA至点F,使NF=BN,再连接EF,如下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方法的好处就在于,直接构造出△BEF,使MN是它的中位线,这样我们得到了EF=2MN,于是只需要证明EF=AE即可;

由BN=FN,DN=AN可得BD=AF,而在第1问的结论中,我们有△CBD∽△CAE,于是得BD:AE=BC:AC,交换比例内项之后得BD:BC=AE:AC,再将其中的BD替换成AF,AC替换成AB,得AF:BC=AE:AB,这一组比例线段恰好是△AEF和△ABC的两组对应边;

同样在第1问结论中,我们有∠CBD=∠CAE,再加上∠CBD=∠ACB,所以∠ACB=∠CAE,所以AE∥BC,由平行可知∠EAF=∠ABC,因此△ABC∽△EAF,即△EAF也是等腰三角形,两腰分别是AE和EF,完成了思路闭环,最后得到AE=2MN;

方法二:

取DE中点G,连接NG、MG,如下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严格讲,方法二和方法一属同类方法,只不过构造中位线的位置有所不同,由辅助线作法,我们很快能得到AE=2NG,于是接下来我们的任务是证明MN=NG;

方法一中某些结论在这里不再重复证明,我们首先得到两条中位线,分别是NG和GM,它们是△ADE和△BDE的中位线,所以NG∥AE,GM∥BD,则∠MGN=∠ANG,再加上已经证明过AE∥BC,则NG∥BC,于是∠ANG=∠ABC,仍然由△CBD∽△CAE得BD:AE=BC:AC,将其中AE替换成1/2NG,BD替换成1/2GM,得GM:NG=BC:AC,我们又一次得到△ABC∽△MGN,即△MGN也是等腰三角形,所以MN=NG,最后也得到AE=2MN;

方法三:

连接EN并延长至点H,使HN=EN,连接BH,如下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只不过换了个方向构造新的中位线,显然BH=2MN,于是我们的任务是证明AE=BH;

首先可以证明△ANE≌△DNH,所以AE=DH,顺便证明AE∥DH,由前面方法一中AE∥BC,得DH∥BC,所以∠BDH=∠ABC;

依然由△CBD∽△CAE,得BD:AE=BC:AC,将AE替换成DH,AC替换成AB,得BD:DH=BC:AB,再加上夹角∠BDH=∠ABC,得△ABC∽△BDH,即△BDH是等腰三角形,所以DH=BH,然后证明了AE=DH,最后得到AE=2MN;

03

(3)在充分理解了整个图形内在联系之后,本小问直接可以秒掉了,取AB中点N,则直线MN为点M运动轨迹,如下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AE∥BC,且MN为△ABE中位线,所以点C到直线MN的最短距离,即当CM⊥MN时,这个最短距离恰好是△ABC斜边上高的一半,因此结果是1/2.

解题反思

我们不妨将第2问的三种方法复盘,发现无论哪一种,都是构造出新的中位线,完成了某两条线段的2倍关系,方法一是将AE转换成EF,而EF与MN之间的2倍关系非常容易得到;方法二是将MN转换成NG,而AE与NG之间的2倍关系容易得到;方法三是将AE转换成BH,因为BH与MN之间的2倍关系容易得到;

而在转换过程中,我们都是通过构造出新的等腰三角形来实现等量代换,方法一中的△AEF,方法二中的△MGN,方法三中的△BDH,都起到同样的作用,如下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三角形都与△ABC相似,并且我们都采用了同一种判定方法,即两边对应成比例,夹角相等。

相似三角形在几何综合题中经常遇到,所以我们有必要从课标中寻找对其的难度标高,从而精准命题或者有效备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课标中,对于名词“了解”解释如下:

从具体实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或举例说明对象.

在图形相似版块中,①②④⑤⑥均定义为“了解”,而对于③则是“掌握”,对于⑦则是“运用”,并且给出了例81,如下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就是最为典型的“运用”题例,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相似三角形,并利用其中的成比例线段的关系来解决问题。

本题中的相似三角形,基本符合新课标中对相似内容的要求,只是个人认为其中需要交换比例项稍微拔高了一点,但在几何综合压轴题中,这一点可以接受。

至于在命题中设置几次相似,并没有规定,只要符合课标要求即可,但涉及到比例式的变换,例如合比、等比性质,则明显超纲,或者需要多次交换比例项,人为增加恒等变形复杂度,并不符合新课标。

本题中第2问的辅助线添加,尽管有三种不同的添加方式,但它们的证明过程大同小异,基本可算同一类方法,如果帮助学生归纳总结,构造中位线,进行等量转换是其核心,至于在哪构造,如何转换,就看学生思考方向了,毕竟题目条件中出现“两个中点”,“线段2倍”等关键词,也是暗示学生朝这个方向去努力,导向正确,解法不难得。

尤其是对于在思考过程中,没有想到构造中位线的学生,则需要仔细询问他们原本的意图,是否偏离了主线,然后从偏离的那个点开始,换条路继续,直到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