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月25日,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福建馆准备了多套蟳埔簪花材料及传统民俗服饰,供游客打卡体验这一独特的文化习俗。随着“簪花围”的火爆出圈,泉州的大街小巷乃至全国各地的很多景点,都推出了簪花体验。5月23日至27日,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简称“文博会”)在深圳举行。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林洁/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月25日,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一位年轻人正在体验“元宇宙任意门”:戴上VR眼镜、穿上马甲,踏上VR万向跑步机,就能走进1:1复刻的北京天坛祈年殿内部。该装置仅用3平方米的空间,就实现了虚拟世界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及前庭平衡感觉“六感”的真实还原。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林洁/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月25日,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芜湖铁画大师”聂传春现场展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芜湖铁画锻制技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林洁/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月25日,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苏绣文创“引爆”苏州展区,两名年轻的非遗传承人正搭档演出,带来了评弹版《忆江南》和《苏州好风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林洁/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月25日,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现场,正值周末,文博会吸引了很多亲子家庭参加,商家请来小丑给孩子们送礼物。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林洁/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月25日,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孩子们在展馆内的“彩书笼式足球”空间颠球。这个来自足球之乡——梅州的微足球项目,融合了客家“非遗”文化和时尚元素,把社区居民闲置微空间利用起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林洁/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月25日,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小朋友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拿起英歌槌学习英歌舞。被称为“中华战舞”的英歌舞,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林洁/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月25日,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香港创意馆四大区域代表着香港不同时期的文创面貌,彰显香港的文化软实力。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林洁/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月25日,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香港创意馆采用“馆中馆”设计,港中外文化融合,设计师在中式美学的基础上进行了新诠释,现代感十足。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林洁/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月25日,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鹏城之翼亮相。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低空经济已经成为各地竞相发展的新赛道。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林洁/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月25日,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一位外国游客在湖南展馆前驻足观看。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林洁/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月25日,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身着奥特曼衣服的小男孩随着科技展台上的灯光舞动。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林洁/摄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