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太美啦!”“就像个大花园!”

“一点儿也不臭!”

5月26日

结合第二届全国城市

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体验活动

福州晚报写作训练营的小营员们

走进红庙岭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

参观红庙岭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展示馆、

厨余垃圾处理厂

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协同处置项目

探秘“垃圾的旅行”

并在老师指导下写出一篇篇佳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走进红庙岭

探秘“垃圾的旅行”

出发前,领队老师给小营员们上了一堂“行前指导课”。“我们今天去哪里?要干什么?有哪些需要关注的写作点?”还让小营员们对活动目的地展开了想象:“你家的生活垃圾去哪儿了?你觉得处理垃圾的地方会是什么样子?......”带着悬念,小营员们开启了本次探秘红庙岭研学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当车辆行至

红庙岭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入口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上的这行大字

园区内,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

四周草木葱茏,金鸡菊开得正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营员们首先走进厨余垃圾处理厂

了解家家户户

每天产生的厨余垃圾如何处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该项目副总张生向大家介绍,每天约500吨厨余垃圾运到这里,经预处理系统破碎、分离技术,最大程度分离出有机物,去除厨余垃圾的杂质和不可降解的物质,再采用干式厌氧发酵技术,沼气经净化后发电上网,脱水后的沼渣富含养分及有机质,采用好氧堆肥技术进一步转化为腐殖质,可作为市政绿化的营养土或有机肥的优质原料。

“真是大开眼界,刷新了孩子的认知。”同行的家长感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红庙岭园区

垃圾处理的“托底工程”——

生活垃圾焚烧协同处置项目基地

讲解员骆明丽带领大家参观了中控室

只见数字大屏上,各部位工作实况、

所有实时监控数据尽收眼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垃圾吊控制室,巨型吊爪可以抓起坑中8吨重的垃圾,让小营员和家长们直呼“太震撼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营员们了解到,进入园区的生活垃圾,经过能量循环和转换,可以变废为宝,产出电、绿化基肥、生物柴油、环保透水砖等,让资源化利用得到最大程度提升。

“通过数字化手段应用,垃圾也能成为财富。”家长赵澜表示,参观后端处置设施,让孩子们接触到未知领域,对垃圾分类有了更具象、更生活化的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参观过程中,小营员们通过数字化设备体验分类互动游戏。大家还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知识有奖问答,现场氛围十分活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参观宣教中心

生态理念滋养童心

本次研学活动的最后一站是参观红庙岭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展示馆

在红庙岭宣教中心主任彭时蒸的讲解下,小营员们了解了上个世纪90年代福州选址、谋划建设红庙岭垃圾综合处理场的生动故事,以及红庙岭从“垃圾山”一步步成为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的蝶变过程,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福州的孕育和生动实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彭时蒸介绍,红庙岭通过构建“三个循环”,实现各厂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资源循环利用、污染物近零排放。园区年发电约7.8亿千瓦时,折合节约标准煤约31.6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77.6万吨。发电量相当于晋安区七八十万生活人口一年的用电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太酷了!”“好神奇!”小营员们纷纷表示,要从我做起,小手拉大手,做好垃圾分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照片 >

名师指导写作

现场评出“最佳写手”

在名师指导写作之前,省环保志愿者协会导师勾仁良图文并茂为大家带来一节《垃圾分类环境教育课堂》,还指导大家动手体验“瓶”空再造,将废弃的空瓶子改造为漂亮的多肉植物花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着一件件漂亮的作品,小营员张若芃说:“原来垃圾也可以变得很时尚环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写作时间到,来自福州实验小学的郑骏姮老师为小营员们上了一节指导课

“今天在红庙岭的奇遇,你们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仔细观察、用心感受。”郑老师引导大家运用发散思维,可以谈谈对垃圾处理厂的印象、垃圾变废为宝的旅行以及红庙岭今昔对比、绿色循环带来的美好生活改变乃至数字化技术在红庙岭的应用等。

“最重要的是记得升华主题,思考为什么会有如今绿水青山的红庙岭,如何助推垃圾分类低碳生活新时尚。”郑老师提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照片 >

“正当我们伸懒腰时,突然一个巨大的抓手从天而降,把我们抓了起来……”

“到处鸟语花香,极具现代化的垃圾处理厂太大,曾经垃圾围城的现象早已不见……”

“从以前的人工填埋,到现在零填埋、近零排放,基本只要在中控室内操控机器运行就可以了……”

“孩子们的作文角度不同,各有特色!”郑老师最后“艰难”评出“最佳写手”“写作小能手”“观察小能手”,予以颁奖表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家长们纷纷表示

此次红庙岭研学之旅

通过沉浸式体验

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生态文明的种子

赞!赞!赞!

福州晚报记者 赵铮艳 周桃茂/文

叶诚 芦懿/摄

新媒体编辑 郑锦銮

监制 管慧 林亦敏

福州晚报新媒体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注福州晚报,获取更多资讯

点亮

转发分享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