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南阳县县委书记魏兆铭接到一个大消息,毛主席要亲自视察南阳县。这让魏兆铭压力倍增,他只是小小的县委书记,有何荣幸接见这样一位大人物呢?而且毛主席亲自点名,要魏兆铭来做汇报。

这让魏兆铭即刻把南阳县所有的民生资料全部搬来,挨个背诵,直到滚瓜烂熟。不久,魏兆铭便与南阳县其他领导共同接待了毛主席,虽然魏兆铭还是很紧张,但他准备了多日,所以现下还算胸有成竹。

岂料毛主席和蔼的提出了几个问题,但是这几个问题却让魏兆铭彻底傻了眼,结结巴巴了半晌一个字也答不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毛主席到底问了什么问题,让准备充足的魏兆铭如此措手不及?没有回答出毛主席问题的魏兆铭又有怎样的下场?这些问题的背后,又有着什么深意呢?

毛主席的南阳情

毛主席对魏兆铭提出的这三个问题,其实不止魏兆铭,在场的所有人都十分意外。只听毛主席第一个问题便是要求魏兆铭说出“二十八星宿走南阳”中,谁是为首的那一个。

这让魏兆铭傻了眼,因为这个问题属于民间传奇,毛主席怎么会问他这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见魏兆铭答不出来,毛主席不慌不忙的接着问道:“那你怎么辨别南阳和襄阳?”

魏兆铭更摸不着头脑,他也不清楚襄阳和南阳的区别。

看着浑身僵硬的魏兆铭,毛主席不急不缓的又提出第三个问题:“诸葛亮归属的答案是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道历史问题让魏兆铭头冒虚汗,他默默的低下头,不敢直视毛主席的眼睛。其他在场的人更是大气不敢喘,连魏兆铭都回答不了的问题,他们又如何对答?

要知道魏兆铭1924年出生,刚刚成年就加入了我党。党内发展期间,由于魏兆铭的表现极为优异,很快就成为我党的中央人物。所以在1955年,魏兆铭仅31岁便成为了南阳县委书记。

但如今大家都为魏兆铭捏了一把汗,现在来看他的汇报工作全泡了汤,又在毛主席面前出了这么大的丑,谁都无法再保证魏兆铭是否还有前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在场的人都百思不得其解,一个小小的南阳县,至于让毛主席这般重视吗?他的这些问题到底有什么用意呢?

别看南阳虽然是县城,但曾经也是一座古城。古代称之为“宛”,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衔接着豫鄂陕三省,是豫鄂陕三省的交界地带,在古代是重要的交通枢纽。

在周王朝时期,为了以防诸侯国进犯,周天子曾经将南阳视为核心防线。而且南阳不仅地理环境优越,同时地表层温厚,极适合农耕,因此南阳在古代不仅作为中原地区,也是重要的粮仓储备地,所以南阳也是兵家竞争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在解放战争时期,毛主席便对南阳就十分重视。当时解放战争已进入白热化的阶段,毛主席曾亲自致电陈谢,要求他集中主力军队,向南推进后,抢险把南阳为首的汉水流域攻占,如果能够成功,将会将大大的推进胜利的脚步。

从这里便可以得知毛主席对南阳有多重视,同样也可以看出南阳具有极大的战略价值。

但如今作为县委书记的魏兆铭回答不出这些问题,看起来确实是他的失职。可是毛主席的这些问题,即便是南阳当地人也未必答得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好在当时在场的还有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吴芝圃,他见局面如此尴尬,即刻起身开口回答毛主席的问题:“如果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南阳的条件自古以来都极具优势,而且南阳的人口在南阳也占据了很大的比重。所以南阳的发展有很广阔的空间,同样也具备前景。”

随即吴芝圃还讲述了南阳的名人诸葛亮的生平,缓解了刚刚的尴尬局面。毛主席听得也是连连点头,笑容愈发和蔼。

这才让一旁不知所措的魏兆铭缓缓的松了一口气,但还不等魏兆铭真正松口气,毛主席又开始“刁难”魏兆铭:“历史你不太了解,那么作为南阳县的县委书记,你应该知道当地的民生问题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问题正中魏兆铭的下怀,他这几天可是一直苦背民生资料,刚想开口一雪前耻的时候,岂料毛主席却问他:“你应该知道南阳农村的社员,他们每个人每个月吃多少香油,用多少米粮呢?”

要知道魏兆铭了解的民生资料都是一串串大方向的数字,他哪里晓得村民们吃什么,用什么?更何况还精确到几斤几两?这是毛主席在与他开玩笑还是强人所难?

但毛主席收敛了一贯和蔼可亲的笑容,神情变的愈发严肃,魏兆铭的情绪跌宕起伏了半晌,才恍惚的明白毛主席这个问题的真正用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们共产党人的宗旨便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更是要贯彻“为人民服务”的方针,而魏兆铭作为共产党,作为南阳县第一县委书记,却连人民的吃喝用度都不清楚,事到临头才知道抱佛脚,这像话吗?

此时的魏兆铭脸上一阵红一阵白,他深切的理解了毛主席的用意,于是鼓起勇气从座位上站起来,向毛主席深深的鞠了一躬,郑重的表示自己的歉意与失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简简单单的几个问题,就拆穿了这些书记干部的临时伪装。而南阳县只是其中之一,在此之前毛主席还曾去过其他地区进行视察,他们又要面临毛主席怎样的考验呢?这些干部是否能对答如流?毛主席的这些问题背后到底有没有其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