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宽阔的护城河▲

位于淮河流域的寿县,自古以来就要与水患斗争。旧时楚国建城,多为方城或长方城,但寿春却是一座圆形城池,正是为了防范洪灾。

水患曾让寿县古城墙饱经沧桑,但在某些时候,又反过来保护了城墙。上世纪,城墙曾被视为落后产物遭大范围拆除,只有少数幸存,但寿县古城墙恰恰因为防洪这一保护民众安全的关键作用,所以即使在拆毁城墙最为激烈的时候,也始终安然无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城墙下的坡地▲

城门与瓮城门的各种错位,正是为了减轻洪水的冲击力。此外,城墙外筑有8米宽护城平台,又称泊岸,古人赞其“若匹练之横亘也,若生铁之熔铸也”。泊岸的条石边沿下又有4米高护坡与护城河相连,这两个缓冲区有效减少了城墙的压力。但这还远远不够,寿县古城最倚仗的是繁复的排水系统,也就是“涵闸+月坝”的组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月坝▲

寿县的涵道是重要的排水系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记载两涵道情状:“涵洞方体,宽0.6米,深0.8米,长50米,其一端连接内河,另一端通城外,经过城墙石堤部分深1 5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月坝的台阶▲

从宾阳门沿内城街道向北行不远,就可以见到东北角的旧时月坝遗址。它位于城墙下,目前已经修葺一新,如小公园一般。拾阶而上,便可见到层叠如小山包的月坝体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小山包的月坝▲

寿县月坝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所谓“月坝”,是以城内涵段的转角角顶为圆心,向上建筑一砖石结构的圆筒状坝墙,直径达7.7米,在全国可谓独一无二。它能保护涵闸,避免内河积水,也可随时开关闸门控流,以防倒灌等风险。因为虹吸原理,洪水即使高出城内地面,城内污水也一样能够排出城外。当年兴建的月坝有三处,除了我眼前的东北角之外,西北和西南还各有一处,但如今西南月坝已经不存。

站在月坝前,可以见到“崇墉障流”的匾额,它来自清光绪年间,西南角还有一块“金汤巩固”的牌匾。月坝内有石阶,可拾阶而下,便于清扫等应急处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崇墉障流▲

因为这种复合式的防水体系,寿县在淮河肆虐的时代屡屡上演神奇。1954年淮河洪水。人们甚至在寿县城墙上洗脚。1991水灾,寿县城外一片汪洋,城墙上标识的水位线甚至达到了海拔24.46米。但即使如此,被洪水浸泡数月的古城仍然屹立,也无内涝之忧。人们将之形容为水面上的一只木盆,庇佑着城中民众。

因此有人戏称,寿县就是古代的“海绵城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城墙下的泊岸▲

图源 |叶克飞摄

作者| 叶克飞

编辑|二蛋

本文部分首发于澎湃新闻

星标公众号 ☝️戳这里

一代默片女神,她比烟花寂寞

这座“以大学为美”的城市,曾主导德国的战后崛起

一个有趣的人,最不爱的是做官

享誉世界的他,曾将千余画作冲入马桶,大量名作被红卫兵劫掠

每年享受318天阳光的中世纪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