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年毛泽东回韶山,墙上有两张父母遗照,为何只将母亲照片带回京

韶山冲,是中国的一个小山村,因为这里是毛主席的出生地而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地方。韶山毛泽东故居坐落在湖南的群山之中。这座土木结构、泥砖墙、小青瓦的建筑,是中国南方常见的农家住房。

在屋子内的墙壁上,挂着毛泽东父母的照片。但令人疑惑的是,在1959年毛泽东回韶山时,当他看到墙上的两张照片,却决定只带母亲的照片回京,这又是为什么呢?后来,毛主席也对他的这一举动给出了解答。

对于少年的毛泽东,带给他更大更深的影响的是他的母亲。虽然文七妹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她一生默默地操持着家务,抚养子女,对穷苦人有同情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经常瞒着丈夫接济贫苦的乡亲。在饥荒年,她对穷人给了不少施舍。即便丈夫不赞成,和她经常发生争执。她还是坚持给穷人施舍,而毛泽东也把母亲的这份品格深深地刻画在了心里。

在母亲的耳濡目染之下,毛泽东也从小就对对弱者极具同情心,也像母亲一样帮助别人。

少年毛泽东从小被寄养在文家,在这里他接受了文家的影响。这里人口众多,不仅给了毛泽东很好的资助,也给予了他不少家风上的影响。在这里,毛泽东接受了真善美的影响,他感受到了人和人之间的美好、善良、诚挚以及母性的温暖和慈爱。

而对于父母,毛泽东感受到最多的就是母亲。在毛泽东出生之后,母亲对他疼爱有加,在母亲的呵护下,毛泽东在不知不觉中渐渐长大。长大后的他们也和母亲最能聊得来,他们母子的想法在很多方面都是一致的。

毛泽东也风趣地表示,他家分为两党。一党是他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是毛泽东、母亲和弟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父亲是一位墨守陈规、性情暴躁、且非常严厉的人。他经常打骂毛泽东和两个弟弟,骂他们懒而无用。在生活上也对孩子们很苛刻,不让母亲给他们吃蛋和肉。

在干活的时候,父亲就像一个监工,一看到他们闲着就要骂。在毛泽东六七岁一直到13岁的时候,他白天要在地里劳动,晚上还要帮父亲记账。

渐渐地毛泽东长大了,和父亲的争执也越来越大,他总渴望出去外面见见大世面,为此他们经常发生争吵。

在这个问题上,母亲非常支持毛泽东,也在帮助毛泽东劝说父亲。最后,父亲终于被劝动,毛泽东也有了出去的机会。离别的时候,母亲深情地说道:“我石三伢子是有出息的,将来是要干大事的。”

在母亲的鼓励和教导下,毛泽东也逐渐在外面闯出了名堂,学了不少知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以说,如果没有母亲,毛泽东不可能会有之后的成就。

所以他对母亲的感情很深,在15岁那年,母亲生病的时候,他还专门去进香许愿。在母亲患病期间,毛泽东还特意把母亲接到了长沙治疗。期间,两兄弟带着老母亲到照相馆合影留念。

当母亲去世后,他日夜兼程地赶回了老家,毛泽东心如刀绞,泪如泉涌,当即作出一首《祭母文》。

毛泽东曾在致好友的书信中赞扬母亲:世界上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利己而不损人的,可以损己而利人的。自己的母亲则是属于第三种人。可见母亲对毛泽东的影响力。

当然,虽说母亲给他的影响最大,给了他谦和温厚,可父亲带给他的也不能忽略。

他的父亲身上集中了克勤克俭、刻苦耐劳等优秀品格。所以对于少年的毛泽东来说,父亲给了他棱角和阳刚之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毛泽东的心里,母亲的地位是要比父亲高的。所以在1959年,当毛泽东回乡,在故居看到墙上贴的两张父母的遗像。毛泽东只拿走了母亲那一张,要带回北京。

身边的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问他为什么,毛泽东笑着说道:“我想我妈。小时候,父亲老打我。”

虽说,毛泽东对父亲性格的自私自利、武断专行的一面进行过斗争。但在生活中也充满了父子情深。在父亲由于母亲逝世而极度悲伤的日子里,毛泽东把父亲接到了身边照顾他。

还在父亲50岁生日之际,特意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请来好友为父亲祝寿。在建国后,毛泽东也曾多次回乡祭拜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