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军事的时间久了,加上又从事了新闻媒体行业,有时候自然就会进入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状态。比如关于各国海军的发展这件事情,当你关注多了各国今年造了什么舰明年下水了什么船,再到每一型战舰采用了什么设计,有了什么改进,都具备哪些作战能力这些细节内容之后,虽然可能会成为具体海军装备的斗兽棋专家,但是在各国海军发展战略和使用方式上,没准却会产生误解。

▲ 这不再过一阵,观察“新伯克”也要成为一门显学了

这种误解不仅出现在一般的爱好者中,有些时候甚至也会出现在坐庙堂之上的决策者那里。毕竟军队建设原本是国家大事,除了精通军事的军人团体外,政治家和国民代表们也要在这一过程中出谋划策。然而战争艺术是如此错综复杂,别说普通人会被各种花里胡哨的新概念和新技术给带到沟里,不同军兵种甚至是本军种的军人们也会在后人看来显而易见的选择上犯糊涂。

▲ 比如这眼下是个人就看不顺眼的濒海战斗舰……

个中原因,说穿了可能很简单,一是各种难以提前预知的变故情况,二则是后来人容易忽略,甚至也无法想象的各种影响政策决断的因素。比较常见的一个全世界多少都发生误判的例子,大概就是上世纪50年代后期各国对于导弹技术的极度乐观与对空战模式的颠覆性认知。由于我们如今空空雷达领域的几种主要的制导方式在那个时候先后被投入实际产品中去,当时无论是民间还是军方都有大量的人认为未来空战将是导弹和按钮的天下,航炮这种东西马上就要成为空战博物馆的座上宾了——结果大家都低估了复杂电子设备的技术难度而高估了人类的发展速度,导致在上世纪60年代越南战争等现代化战场上,高技术的F-4B因为没有航炮只能带着一堆烧火棍干着急,而被看作是旧时代产物的米格-17和F-8“十字军”这样的炮战机反而在这时候一度大杀四方。

▲ 尽管最终空战还是向着人类设想的方向进化了,但谁都没法小瞧“过去”的技术

这种战略上的错误认知连带在军事科技上的跑偏,结果就会是在面对危机的时候尴尬得“无用武之地”。冷战时期英国政府对航母作用忽视导致的皇家海军航母力量的衰败,直接引发了英国对海外领地控制的弱化,并以马岛战争的形式公开表面化;冷战后的美国海军也在天下无敌的无所事事中,为了更好地进行美军的力量投送而研制了包括“朱姆沃尔特”级导弹驱逐舰和濒海战斗舰等新装备,结果面对崛起的海上新对手时措手不及,陷入了技术发展和作战体系上的极大被动。

▲ 与后人诟病的相反,CVA-01的下马中,不乏职业军人们的身影

作为一个引领全球海军力量和科技发展的超级大国,美国海军即使出现了严重的战略误判,其存量依然冠绝全球,其海洋霸主的地位也不会被轻易撼动。但对于后来的追赶者们,他们家底更薄,力量更弱,在事关海军发展的战略决策问题上更经不起失误。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后进的海军国家在追赶的过程中往往在战略上不仅高度谨慎,一定程度上甚至到了顽固迂腐的地步,往往全身心盯着对手亦步亦趋的原因。

▲ 毕竟追赶者本钱更小,不精打细算是不行的

这么做的用意自然十分明显,那就是对假想敌对手有极高的针对性,至于缺陷也一看便知,一旦处于领先的对手变更套路或者预想的战争形式发生变化,作为追赶者的一方因为作战力量有限,跟随调整的难度自然也就更大。一战中的德国和二战中的日本在海上力量的运用中都多少有这样的困境。德国庞大的公海舰队在一战中原本想象要和执行近距离封锁的皇家海军反复拼消耗,结果却被远程封锁的皇家海军困在北海和波罗的海里徒劳无功;日本则在间战期针对美国海军制定了繁复的九段渐减作战,并且发展了一整套有针对性的武器装备体系,然而偷袭珍珠港的成功让太平洋战争变成了以航母为核心的海空大战,漫长的岛屿争夺战则让破交战和反潜战成了战争的主要形态。最终的结局也很明显,谁更能适应海战形态的变革,谁就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 潜艇和航母最后成了这场大海战的主要输出

正所谓人类每一次战争都在使用为上一次战争准备的武器,海战的高成本高门槛更加剧了战例本身的稀缺性,这种情况就更加显著。1895年甲午海战时,交战双方还在围绕海战阵型的问题,试图吸取1866年利萨海战的经验教训;一战的海战中,各国都以日俄战争时期的海战经验指导作战,但海战的形态发生了根本改观;二战中各国海军都想着1916年日德兰式的海上决战,结果要么像美日那样打成了航母大战,要么就跟意大利海军一样尝试了很多次,最终一次像样的仗也没打成。更有甚者,1982年的英阿马岛战争已经过去了39年,尽管这场战争中也很难说有多少真正海战的成分,但它依然被我们当做仅有的“现代海战”样板反复研究。不难想象,如果未来有一天真的发生了一场当代技术条件下的海战,它一定会和我们眼下的设想和分析有着巨大的差异。

▲ 除了反舰导弹和舰空导弹这些新玩具之外,马岛战争的很多作战手法还很二战

2020年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围绕纳卡地区的战争某种程度上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在战火爆发的第一天,几乎全方位占据优势的阿塞拜疆军队除了投入日后名声大噪地察打一体无人机之外,也投入了成建制的机械化地面部队进行传统的地面进攻。这表明在阿塞拜疆乃至支援的土耳其军队眼里,在无人机支援下的大规模地面进攻作战才是对于这场战争最初的想象——当然亚美尼亚军队在地面作战中的顽强抵抗很快让这种“堂堂进攻”有点儿伤不起,于是战争最后变成了我们从媒体那里看到的那样,原本只是辅助打击手段的无人机精确打击成了战争的主角。由于这种一招鲜的战法在小国互搏的战争中竟然颇为好用,结果“无人机制胜论”又成了不少国家热捧的概念,并成为引导不少国家继续建军和想象未来战争形态的关键参考……

▲ 在实战中调整打法,可能是唯一适应未来的途径

至于未来战争到底应该是什么样,也许最稳妥的答案,就是谁也说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