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突然出现

频繁眨眼、伸舌头、噘嘴

吸鼻子、摇头、耸肩

等奇怪行为?

家长要注意了

这可能不只是

孩子调皮、好动或搞怪

而是患上了抽动症

而抽动症的出现

有时与孩子的情绪和心理状况有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情绪引发抽动

8岁的珊珊(化名),因“肢体不自觉抽动伴皱鼻子、清嗓子,脾气暴躁1个月”被父母带来就诊。

据描述,孩子在1个月前和学校的小伙伴闹矛盾后,回家就开始皱鼻子,挤眼睛,做鬼脸,身体还不自觉抽动,1周之内脾气也变得特别暴躁,骂脏话,注意力也不集中,导致模拟考试成绩下降。

起初家里还以为是孩子学了不好的习惯,严厉教育了一番,但过了3周后发现并未见任何好转,所以决定到专科医院就医。经过院内医教结合的诊疗后,珊珊目前的症状已经基本控制住了,看着孩子的变化,珊珊的家长也放心不少。

什么是抽动症?

抽动症是一种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

家长如何判断孩子只是调皮搞怪,还是患上抽动症?

如果只是孩子行为搞怪,这是可控的,是能自主停下来的;而抽动症是不由自主的,罹患病症的儿童往往会发出和做出自己不想或不能控制的声音和举动,尤其需要注意5-10岁的学龄前、学龄期儿童。

抽动症的症状

运动性抽动

一块或多块肌肉快速地、无意义地收缩,或更有目的性的一组复杂动作。常见有:眨眼、噘嘴、皱鼻、摇头、耸肩、拍手、举臂、踢腿、挺胸、收腹、扭腰等动作。

发声性抽动

突然出现的无意义的噪音或声音,或无意义的单词、短语等,是由于呼吸肌、咽肌、喉肌、口腔肌和鼻肌的抽动引起的。常可发出:吸鼻声、清嗓声、咳嗽声、尖叫声、犬吠声、咕噜声、污秽言语等。

感觉性抽动

患儿在运动或发声性抽动之前有局部不适感或先兆,例如压迫感、痒感、痛感、热感、冷感或其他异样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抽动症与情绪的关系

抽动症多发于5-12岁儿童神经发育期,这种疾病不仅影响儿童的身体功能,还会对其情绪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

1.增加抽动症症状的频率和严重程度:患儿在情绪激动、焦虑或紧张的时候,通常更容易出现抽动症状。可能包括眨眼、头部运动、喉咙清嗓、肢体扭动等。情绪波动可以导致这些运动或声音的增加,使症状更加明显和频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加剧抽动症的不可控性:情绪的波动可能使抽动症患儿感到更加难以控制他们的症状。这可能导致他们在社交场合或公共场合更加尴尬,因为他们难以抑制抽动行为。

3.引发或加剧心理症状:情绪问题还可能导致抽动症患儿出现心理症状,如抑郁和焦虑。这些心理症状可以进一步加剧抽动症的负担,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抽动症治疗不及时的影响

有些家长认为“抽动症只是个小毛病,长大后就好了”,还有家长认为小孩子哪里会有什么情绪问题?要么是夸大其词,要么是现在的孩子太脆弱,不需要过于关注,等待自愈就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研究显示,一部分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进入青春期后,不但抽动症不能自愈,而且在成长及发病过程中还伴随着学习、社交、心理和身体上的不同损害,导致治疗难度增大。

影响学习

课堂上不自主地抽动和发声导致注意力严重下降,势必导致学习成绩不佳,最终厌学、逃学。

影响心理

由于孩子的异常行为会引起其他小朋友嘲笑、歧视,导致自信心缺乏,心生自卑感,与人交往困难,久之则性格孤僻,出现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部分患儿长大后甚至发展成精神分裂。

影响身体

长时间的抽动会导致局部肌肉变形和僵化,恢复缓慢,严重者甚至会影响骨骼的正常发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时,也温馨提醒各位家长,要重视孩子的情绪问题,千万不能认为孩子年纪小什么都不往心里去,小孩子有时是很敏感的,尤其现在学习压力很大,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也会更高,孩子难免会感受到压力和焦虑,如果不良情绪难以得到排解,很可能会引起一些行为发育或心理发育疾病,如:抽动症、抑郁症、情绪障碍等。

因此,家长若关注到孩子日常出现怪异的“小动作”,或是发现孩子情绪有异常,应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进行综合评估,尽早干预,不要耽误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