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第十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在北京举行,红星新闻记者从主办此次论坛的全球化智库(CCG)方了解到,本届论坛聚焦“冲突时期的全球化发展”,面向国际社会阐述中国坚定做动荡世界中的稳定力量,促进中美欧及“全球南方”合作,维护地区和平,凝聚全球和平、发展、文明互鉴共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十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在北京举行(图片来源:全球化智库)

谈全球化:

更具包容性、可持续性和高效性

CCG创始人兼理事长、国务院原参事王辉耀在开幕致辞中说,全球化带来了繁荣、和平与发展,但遗憾的是,全球化的吸引力已经不如从前,尤其是在过去十年间,全球化遭遇逆风,经历了各种挑战。

王辉耀表示,全球化对于促进发展和解决这些问题至关重要,但需要更加具有包容性、可持续性和高效性的全球化,为实现这一目标,来自各国的利益相关方必须要通过对话与合作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

中美交流基金会总裁周建成认为,当前人类正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信任与合作正在逐渐减弱,“我们需要共同努力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比如卫生、气候变化、经济不稳定等一些威胁。与此同时,我们看到了去全球化、脱钩正在逐渐抬头。”

周建成说,尽管中美整体的关系仍然处于紧张状态,但是中美之间的接触正在逐渐恢复,尤其是学术和民间交流的恢复、航班频率的增加。他表示,真正的信任只有在愿意相互倾听、互相理解分歧,并且找到共同点,也就是求同存异的情况之下才能够实现,这才是真正的尊重、相互的尊重、相互的信任。

谈中欧关系:

在复杂全球化场景中找准角色定位

在此次论坛上,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也围绕“聚焦中欧在全球化日趋复杂的角色定位”,发表他对于全球化发展的看法。

于运全认为,首先,中欧应做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共倡真正的多边主义。在全球化进程面临着诸多挑战和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只有倡导真正的多边主义,才能推动全球化朝着平衡、包容、可持续的正确方向发展。真正的多边主义是构建公平公正的国际秩序的重要基础,也是推动各国携手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前提。维护世界和平、践行多边主义是国际社会最大公约数。

其次,中欧应做全球发展的开拓者,为世界经济复苏提供新动能。当前,世界经济正面临着多种挑战,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受到冲击,导致“去全球化”“逆全球化”等杂音甚嚣尘上。全球经济复苏是推动全球化走上正轨的关键一步。中欧作为全球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和贡献力量,开展科技创新合作将助力中欧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欧应推动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的合作,持续加大技术创新和经贸合作,助力双方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为世界经济注入信心。而展望未来,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不会变,经济全球化的大方向不会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也不会变。中欧将携手在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共同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让世界各国人民共享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成果。

最后,中欧应做交流互鉴的实践者,共创文明和谐世界。文明对话作为人类交流与理解的桥梁,承载着共同发展的期望与责任。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中欧希望通过开展切实有效的文明对话,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和问题,实现世界和平与发展,让人类文明不断向前推进。

减少分歧和对抗

不搞针对第三方的小多边组织

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主任王立勇说,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曾经经历了一个全球化甚至是超级全球化的时代。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化进程出现了新的发展态势,在对全球化的研究中出现了许多新提法,比如反全球化、逆全球化、慢全球化等等。

王立勇分析称,据统计,在全球化高速发展时期,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的增长率总体要快于全球GDP的增长率,但最近若干年来情况发生了明显变化,世界各国的GDP增长率较慢,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的增长率更慢。而目前,大国关系、战略认知、各类非传统安全问题均面临挑战。

王立勇认为,需要建立正确认知,消除偏见,淡化战略认知中的竞争和对立色彩,建设性地看待双方关系,构建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需要鼓励多方参与,增进平等协商,拓宽和丰富国家行为体和非国家行为体参与解决全球问题的方法路径,提升“全球南方”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和影响力;需要减少分歧和对抗,不搞针对第三方的小多边组织,增进互利合作,共同破解全球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信任赤字。

红星新闻记者 付垚 北京报道

编辑 郭宇 责编 李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