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未平,一波再起。本就复杂多变的中东局势,似乎正在迎来新一轮风云变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月20日,伊朗总统莱希坠机身亡一事,引发了国际局势剧烈动荡,也给本就复杂多变的中东乱局,增添了新的变数与风险。

尤其是,伊朗总统坠机一事,究竟是意外,还是“人为制造的意外”,目前都不清楚,而美国和以色列已经先后表态,此事与他们无关,这给紧张局势增添更多复杂意味的同时,也令伊朗总统坠机身亡一事变得更加疑点重重了。

然而,正当伊朗总统坠机身亡一事持续引发关注之际,中东又发生了一件重大事件——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再度迎来了“被捕危机”。

20日,国际刑事法院检察官宣布,已经就以军对加沙发动军事行动一事,向该法院申请逮捕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和以国防部长加兰特,理由是他们涉嫌犯下战争罪。

同时,被申请逮捕令的,还有哈马斯的3名高级官员,理由是涉嫌犯下大规模杀戮罪和劫持人质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简单来说,对于此轮巴以冲突2个涉事方的高层,国际刑事法院都做出了“申请逮捕令”的举动,大有一番“各打五十大板”的意味。

至于相关逮捕令能否得到实施,还得看国际刑事法院的法官最终是否会签发逮捕令。

对于此事,以色列方面表示了强烈抗议与不满,称国际刑事法院的举动不会影响以军对加沙的军事行动,即便签发了逮捕令,以色列也不会执行。

哈马斯则对国际刑事法院的这一举动表示了“强烈谴责”,要求相关检察官撤销申请。

这里要注意,国际刑事法院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不同,它是根据《罗马国际刑事法院规约》成立的,旨在对犯有战争罪、反人道罪等罪名的个人进行起诉和审判的组织,目前有121个成员国,而该组织签发的逮捕令,理论上只对成员国有效,并且121个成员国有义务履行该组织签发的逮捕令。

不过,以色列与美俄等国都不是该组织的成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就是说,如果国际刑事法院通过了对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等人的逮捕令,并不能立即实施逮捕、因此无法造成实质性影响,除非内塔尼亚胡等人离开以色列,去到该组织121成员国境内,就将遭到逮捕。

更要注意,英法德日韩、意大利、加拿大等大多数西方国家都是国际刑事法院的成员。

因此,如果逮捕令被签发,内塔尼亚胡等人就相当于无法访问这些国家了。当然了,不排除特殊情况出现,例如英法德等国给内塔尼亚胡开一个临时豁免的口子。

不过,对于国际刑事法院申请对以总理等人发布逮捕令一事,美英法德这次的态度不一,已经开始了“选边站”。

首先,美国一如既往的支持以色列,表示相关申请逮捕令的行为是“荒谬的”,美国反对这一举动,并认为以色列在对加沙的行动中“不构成战争罪”,同时还对国际刑事法院发出了抨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国发声后,英国政府也表示,对申请逮捕令持反对态度,并称这一举动无助于停火、解救人质。

其次,法国外交部表示,支持国际刑事法院做出的任何决定,并支持该组织在任何情况下打击有罪不罚的现象。

再次,比利时和德国则表示,在加沙犯下的罪行必须受到严惩,不论肇事者是谁。

很显然,对于“申请逮捕令”一事,西方阵营存在明显分歧。

怎么看?且谈2点粗浅看法吧。

1,国际刑事法院对哈马斯、以色列高官申请逮捕令,既表明了当前巴以局势的紧张,也体现了战火带来的严重后果,令这一国际组织也看不下去了,这才出手干预。

不过,由于国际刑事法院的特殊性,不论申请逮捕令,还是后续可能通过逮捕令,对于紧张局势来说,究竟是起到缓和作用,还是会令局势进一步升温,目前还是未知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美英法德等国纷纷“选边站”,背后大有门道。

一方面,美国再次力挺以色列,与其一贯主张相符,英国与美国在对外方面几乎亦步亦趋,美英的表态,或许会给国际刑事法院法官造成压力,从而影响申请逮捕令进程。

另一方面,法国表态支持国际刑事法院,无疑是与抨击该组织的美国对着干,不难看出,法国除了支持国际刑事法院之外,还有趁此机会扩大在西方影响力与话语权的用意。

至于德国与比利时等国,做出的表态相对比较中立,并没有偏向美英或放过,表明其并不想介入此事,卷入风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不可忽视的是,美英法德等国纷纷选边站背后,已经体现了西方对巴以问题的分歧,尤其是前不久,联合国大会对巴勒斯坦入联决议进行表决,美国和以色列投下反对票,英法德日韩等各自投下了赞成票或弃权票。

可见,西方早已不再是铁板一块,内部的分崩离析已经开始凸显了。

至于国际刑事法院最终会作何决定,中东局势将如何发展,一切还是静观后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