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7日至5月20日,由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天津市极致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中心联合主办的“2024年冰峰大会暨青年科学探索活动”进入青年科学探索阶段。从全国各地择优选拔的青年代表在科学家们的带领下,深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海螺沟冰川和青海省阿尼玛卿冰川,接受高海拔和冰上作业技能培训,学习并实践冰芯钻取和保存,就冰冻圈生态、灾害预防、应对气候变化等多项议题开展深入学习讨论,以实际行动倡导公众关注冰川消融与气候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冰川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资源与安全屏障,它所贮存的淡水资源,支撑着地球水循环、生物多样性等人类关键生存要素。青藏高原的冰川被誉为“亚洲水塔”,是亚洲多条主要河流的发源地。海螺沟冰川是贡嘎雪山众多冰川中的一部分,是世界上海洋性冰川最早发育地区之一。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刘巧研究员经过二十余年监测和研究的结论表明,海螺沟冰川2016年至2023年间退缩速率超过了50米/年,并呈现加速退缩和减薄的趋势。

当踏上海螺沟冰川,面对因气候变化导致日益加速退缩的冰冻圈,眼见挺拔的树木颤颤巍巍立在崖畔,青年代表们真切感受到了冰峰大会上科学家们提出的警示:2023年是有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所有主要指标都响起了警报,气候变化所涉及的远不止温度,前所未有的海洋变暖、冰川退缩和南极海冰损失,尤其令人担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阿尼玛卿山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是黄河源区重要的水源补给地。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沿阿尼玛卿雪山建有15个观测站,实时监测气象、水文、冰川和冻土融水等,以此精确计算阿尼玛卿雪山流域的径流量,对黄河中下游用水安全极为重要。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阿尼玛卿冰川的科学考察将为青藏高原,尤其是三江源地区自然环境历史演化提供宝贵的科学依据,对于了解黄河源区的气候变化与环境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阿尼玛卿山一带天气极其复杂多变,刚刚还是风和日丽,转瞬风雪交加,这就大大增加了实地勘探的难度和风险,等待天气的“窗口期”成为科学考察的常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忽风忽雨和暴风雪中等待了三天之后,终于迎来了一片晴空碧日,青年科学探索队伍立即行动,跟随科学家进入冰川积累区钻取冰芯,为研究历史气候数据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探寻科学依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科学院青藏所徐柏青研究员等“老青藏”们在这片雪域热土上,以青春和汗水铸就了为自然环境科学事业的献身精神,此时也正在把这种精神传授给青年一代。登顶后,为了钻取冰芯,徐老师和青年代表一起挖出一个近2米深的雪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钻取冰芯是这次阿尼玛卿科学考察和青年科学探索活动的核心内容,无论是听取当地环保志愿者讲述他们多年来呵护家乡这片净土的故事,还是跟随科学家们顶风冒雪艰难跋涉采集数据,或是在暴风雪中默默的等待,都让专家和青年代表更加坚定获取这份珍贵资料的决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青年代表们针对多项课题进行讨论、研究并撰写了《中国冰川现状与社会关注提升》《山地冰川变化观测及其影响》《冰芯钻取与冰芯储存及冰芯库筹建建议》《冰川警戒:冰川地质灾害风险》等优秀课题报告,体现了中国青年面对世界性问题深入思考、勤于实践、勇于担当的优秀品质,得到了专家们的肯定。

青年代表们表示,科学探索活动为自己打开了冰冻圈和冰川这扇大门,深切地感受到了全球气候变化不再是遥远的概念,冰冻圈的不断缩减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环境。青年科学探索活动不仅仅是一次学习,更是一种赋能,让青年们参与到冰冻圈科学研究与气候变化应对中来,并倡导更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行动,成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新兴力量。

正如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闫世东副主任在“冰峰大会”上指出的:“冰冻圈退缩与气候变化应对,不仅是科学问题,更是系统性全面性的社会问题。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需要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共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