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大家好,这一期要说的是《自证陷阱》

在心理学的广阔领域中,自证陷阱(self-fulfilling prophecy)是一个引人深思的概念,它解释了一个人的信念如何能够影响其行为,从而使原先的预期变成现实。这种现象不仅令人着迷,同时也揭示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如何塑造我们的现实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

自证陷阱的定义

简而言之,自证陷阱指的是一个循环机制,其中个体的期望影响其行为,致使这些期望成为现实的原因之一。这个概念最早由社会学家罗伯特·K·默顿于1948年提出,他将其定义为一个错误的定义或假设在引发一系列行为后,最终导致这个原本错误的预言实现。换言之,这是一种“因信仰成真”的现象。

2

自证陷阱的工作原理

想象一下,如果一位老师相信某个学生在数学上特别有天赋,即使这个学生只是表现平平,这位老师可能会给予更多的关注、鼓励和资源。作为结果,该学生可能真的在数学上取得显著进步,这不是因为他们天生的能力,而是因为老师的信念和相应的行为使之成为现实。

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消极的情境。如果一个管理者认为某位员工不是很能胜任工作,即使没有确凿的证据支持这一点,他可能会减少对该员工的支持和机会。由此,员工的表现可能真的会下降,因为他们没有获得成功所需的资源和鼓励。

3

自证陷阱的类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证陷阱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取决于预期的性质。它们通常分为两种类型:个人级别和社会级别。

个人级别的自证陷阱关注个体如何通过其行为实现自己的预期。比如,一个人如果坚信自己能完成马拉松比赛,这种信念可能激励他进行更加坚持不懈的训练,最终实现目标。

社会级别的自证陷阱涉及社会范围内的信念和预期,这些信念和预期影响了群体或整个社会的行为方式,从而导致某种现象的出现。举个例子,金融市场的泡沫经常是由于人们相信某种投资会升值,并基于这种信念行动,推高价值,最终导致泡沫形成。

4

克服自证陷阱

认识到自证陷阱的存在和影响是克服它的第一步。个人和组织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减少自证陷阱的影响:

1.意识到偏见:了解自己的先入之见和假设可能影响你如何看待他人和情境。

2.获取反馈:寻求和倾听不同的观点和意见,这有助于挑战和调整你的预期。

3.设置实际目标:确保你的期望是基于实际情况和个人能力的。

4.鼓励开放性:促进一个开放和包容的环境,让人们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疑虑。

结论

心理自救

自证陷阱揭示了我们的信念和行为是如何相互作用以影响现实的。通过理解这一现象的工作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监控我们的预期,培养更加积极的信念,从而创造一个更加积极和有成效的现实。在这场心理的迷宫中,了解自证陷阱的存在是找到出路的第一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联系方式

接纳、理解、改变

Accept, understand, change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不配得感(亦称为冒名顶替综合症)

心理学上有一种效应叫:穿针效应

心理学上的障碍症:双向情感障碍症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反刍思维

心理学上有一种效应:蝴蝶效应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皮格马利翁效应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心理内耗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述情障碍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皮肤饥渴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