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 /孟桥

编 / 李禄源

巴黎奥运会临近,运动品牌们纷纷加速赞助布局。在头部运动员签约格局稳定的情况下,这一次,品牌将目光看向了此前少有关注的难民代表团。

北京时间5月22日,耐克宣布与奥林匹克难民代表团中来自喀麦隆的女子拳击运动员辛迪·恩甘巴(Cindy Ngamba)签下合约——就此,后者也成为了耐克签下的第一位奥林匹克难民代表团成员。

与此同时,耐克还宣布将与国际奥委会IOC、奥林匹克难民基金会(Olympic Refuge Foundation)达成合作,成为奥林匹克难民代表团官方装备供应商。

在品牌最新发布的一则难民运动员相关宣传片中,恩甘巴占据C位。同时在影片中出镜的,还有同样来自难民代表团的柔道运动员穆罕默德·拉什诺内扎德、自行车运动员埃耶鲁·格布鲁、以及 800 米跑运动员佩里娜·洛库雷·纳康。

「别管我们从哪里来,关注我们要到哪里去」是这则60秒短片的核心传播语境。而通过这部宣传片,耐克也想要探讨一个不平等的现象:难民运动员通常都被他们的过去定义,却忽视了他们身上同样具备的韧性、勤奋和实力。

的确,以往从观众的角度出发,他们对难民运动员的赛场成绩并无太多期待。顺着这个逻辑,多数人也认为品牌签约难民运动员,纯粹在为他们的故事买单——此前安德玛签约马尔迪尼,就是一个先例。

但从恩甘巴与耐克的这次签约,我们却看到一个趋势:在未来,品牌单独为难民这一身份和他们的故事买单的情况会越来越少。在奥运难民代表团成为常态的当下,品牌眼中「运动员身份」的重要性,将远大于「难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Cindy Ngamba 图源:Nike

我们不妨顺着这次签约,先来看看辛迪·恩甘巴的故事。

为远离战火,1998年出生的恩甘巴在2012年选择逃往英国。不幸的是,在逃难过程中,她的身份证明和移民文件丢失,就此成为黑户,这也为她的拳击生涯埋下了隐患——为了获取难民的身份,恩甘巴在英国挣扎了很长时间。

初到英国,恩甘巴由于自己的年龄、体重和口音在学校频繁被同学嘲笑。为了排解压力,15岁那年,她在博尔顿找到了一家拳馆,从那一刻起她便认定,拳击将成为自己奉献一生的运动。

但现实生活不是鸡汤故事,对于恩甘巴来说,拳击在很长时间里都没能真正成为她生活中的那颗「万灵药」。

在拳馆的前两年,教练不允许她接触跳绳和有氧类之外的训练。一方面,是因为当地人对难民的刻板印象,让教练并不看好恩甘巴;另一方面,也确实是因为恩甘巴处于超重状态,在减重之前无法进行系统的拳击训练。

好在梦想与现实的割裂并没有让恩甘巴放弃。拳台近在眼前而不得,两年时间的磨砺反而帮助恩甘巴更加明确了自己对于拳击运动的执着是出于真爱,虽然只能进行基础练习,但恩甘巴无时无刻不在脑海中模拟着拳台上的一招一式——这一切也就导致了,当两年后她真正有资格带上拳套,距离成为「完全体」也仅差一步之遥。

但恩甘巴的难民出身,差点让这一步成为永恒。

2018年,20岁的恩甘巴与兄长肯耐特·恩甘巴(Kennet Ngamba)在一次例行的签字检查后,意外被逮捕被送往位于伦敦的一所难民营,按照流程,他们将会被遣返回喀麦隆。

「想象一下,你本来想着签个字就能回家度过一天,可突然就被戴上手铐,关进了一辆货车。」对于当时的经历,恩甘巴这样回忆道。

最终拯救恩甘巴的是两件事。

其一,恩甘巴果断与定居在巴黎的叔叔通了电话——后者在巴黎政府任职,这番交涉起到了关键作用;其二,恩甘巴在18岁就宣布出柜,她的同性恋身份导致英国政府无法将她遣送回喀麦隆,因为在那里,同性恋属违法行为,最高面临五年监禁。

那场风波之后,一起重回正轨,恩甘巴也开始兑现自己的拳击天赋。25岁前,恩甘巴已经获得了三个英国业余中量级拳击冠军的头衔——这是继娜塔莎·乔纳斯 (Natasha Jonas)之后,唯一达成这一成就的英国女性业余拳击运动员。

恩甘巴在业余拳赛上的三个冠军,开始为她收获一些与职业拳击手同台训练的机会。前面提到的娜塔莎·乔纳斯、中量级冠军尚特尔·卡梅伦、奥运会金牌得主劳伦·普莱斯都曾与恩甘巴进行过对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Nike

由于自身的出色表现,英国拳击队甚至希望将恩甘巴纳入其奥运团队,为此还向内政部写信申请授予她英国公民身份。

可以说,博尔顿是恩甘巴的福地。她的拳击事业在博尔顿走上正轨,与博尔顿拳击界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并在博尔顿大学拿到了犯罪学学士学位。

这是恩甘巴的成长故事。让我们设身处地站在她的立场上想一想,如果有选择的机会,没人会选择难民的身份。

时至今日,以英国公民身份参加奥运会仍是恩甘巴最大的愿望。只能说,通过难民代表团参加巴黎奥运会,恩甘巴的愿望也只是实现了一半,但好在她的人生已经在自己期望的方向中走上正轨了。

那么至此,让我们再换一个视角,从品牌的角度去看待难民运动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氪体此前发布的文章中,我们曾经简单探讨过难民运动员的出路问题,能被品牌看中并签下,绝对算得上是他们最好的结局之一。

在恩甘巴之前,品牌签约难民运动员最为著名的案例,就是安德玛签下尤斯拉·马尔迪尼(Yusra Mardini)——这名出生于叙利亚的游泳运动员的故事,我们在此前那篇文章中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而她之所以能够迎来美好的结局,是因为自身的故事足够有传奇性,加上姣好的形象,为她带来了聚光灯效应,吸引到了品牌的注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尤斯拉·马尔迪尼 图源:UNHCR

但这样的故事,却不具备可复制性。

正如耐克在那条短片中想要探讨的,难民运动员们初登场时,大众目光往往聚焦在他们所受的苦难与挣扎的故事上,对于他们能够取得怎样的成绩,并不抱有期望——这一点,品牌其实也是如此。

毕竟,难民运动员难以获得与其他运动员同等的训练资源,指望他们能像其他运动员一样在奥运赛场上通过夺牌来为品牌获取曝光度,本身就不切实际。因此在过去很长时间里,品牌签约难民运动员也只是为了故事。

问题是,这类故事在大众层面的共情力并不具备持久性。

再看个例子。东京奥运会田径男子800米预赛上,难民运动员詹姆斯·希恩杰克「一摔成名」——当他准备切线到内道时,意外与邻近选手碰撞倒地,起身后仍坚持跑完全程,以2分02秒04最后一个抵达终点。

随后,希恩杰克的故事被媒体挖掘。7岁时父亲死于战乱、居住村庄被焚烧殆尽,一时间,他从战场到奥运舞台的事迹被口口相传,感动了无数人。

然而现实是,詹姆斯·希恩杰克的名字没过多久便无人问津。人们对于难民遭遇的同情和感动是真实的,但并不保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希恩杰克在那场比赛后跪倒在田径场上 图源:Reuters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奥运,甚至体育本身都是难民们指望摆脱这个身份的一块跳板。有能力脱离难民身份的运动员绝不会长期满足于当个「难民」;而那些不能取得成绩的,又无法长期处于聚光灯下。

马尔迪尼如此——她此前连续两届通过难民代表团参加奥运比赛,在成功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后便不再继续以难民身份参加今年的巴黎奥运会;恩甘巴也是如此——以英国公民身份参加奥运,是她最大的愿望。

既然如此,品牌没法只为短暂的感动和「难民」这一身份买单。这也是奥运难民代表团成立至今已来到第三届,其中被品牌签约的个人难民运动员少之又少的根本原因。

但是在耐克签约辛迪·恩甘巴这件事上,我们看到了一些转变——恩甘巴的难民故事和其它难民运动员相比,算不上是跌宕起伏,然而即便没有难民身份,她也有能力单纯用拳头劈开自己的未来。

正如上文所说,恩甘巴是三项全国赛事的冠军得主。从入行至今,她也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天赋和耐力。即便目前为止她的成绩仍达不到让品牌直接买单的级别,但她身上所蕴含的竞技潜力,却是其他难民运动员所不具备的。

而在另一方面,恩甘巴也与詹姆斯·希恩杰克、甚至尤斯拉·马尔迪尼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她的一身本领,包括与体育世界的联系,都是在西方世界建立的。这也就意味着,她经历过完整正规的体育训练,经历过现代体育标准的考核,甚至在英国经历过高等教育,同时也对西方体育世界的一些规则有所了解。

恩甘巴收获的与顶级拳手合练的机会,以及英国队向她抛出的橄榄枝,都在印证这一观点:无论是对英国还是耐克而言,在他们眼中,恩甘巴身上所具备的「潜力运动员」这一属性,要远比「难民」身份重要得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England Boxing

跌宕起伏的故事,依旧能够在短时间里让人动容,但真诚与纯粹,更为长久。

正如那则短片想要传达的,「别管我们从哪里来,关注我们要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