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11年7月,北京一个平常的盛夏,对于杨荫杭来说却是极不平常的一天。

他焦急地徘徊着,直到一声清亮的婴儿啼哭传出,提到嗓子眼的心才开始放下。

他的第四个孩子出生了 ,是个女孩。

杨荫杭喜欢得不得了,给她取名杨季康,小名唤作阿季。

当时,杨家是有名的书香门第,杨荫杭更是学养深厚,是有名的律师。

小阿季长大后,好奇请教父亲怎么能做到如此博学?

杨荫杭回答:“哪有什么秘诀,多读书罢了。”

那时的杨荫杭绝对没有想到,自己随口的一句回答会在女儿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

多年后,人们渐渐忘记了这个女孩的本名,却永远记住了她另外一个名字,杨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伟大的翻译家、散文家。

她关于读书、命运、人性与苦难的所得所思,通过文字叙写,至今仍给生者以前行的指引和力量。

今天,是她辞世8周年,十点君给大家带来了她笔下最干净的七句话。

寥寥数语,却直击灵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虽然渺小,人生虽然短促, 但是人能学,人能修身, 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贵在人自身。

从宏观上来讲,人类渺小得没有任何意义。

地球之于太阳系,就像一只跳蚤之于足球场,而我们连跳蚤腿都比不上。

但人类又是伟大的,因为唯有人类才会仰望星空,能思考问题,能自我修炼。

可以为自己的人生赋予更多的意义和价值。

而人类能设定的最伟大的目标,就是“自我完善”。

路遥在写《平凡的世界》时,一个人在荒郊里住了几年,条件简陋到只有一张桌子、一张床。

他虽觉痛苦,但依然凭借着自己的意志,完成了这部震撼人心的巨著。

范仲淹出身坎坷,日夜苦读终于在27岁进士及第,进入仕途又几经贬谪。

面对命运的无常,他没有自怨自艾,而是坚守自我的信念,成就了一代范文正公。

“人生,就是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活着,就需要无止境的成长。”

纵观历史上的那些伟人,哪一个不是在无止境的成长中,做自己的摆渡人。

对我们而言,在不断自我探求中,逐步觉醒,然后遇见更好的自己。

便也不枉来人间一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 碰到困难,我们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 我们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

人这辈子,努力的最大意义,是可以让你的家人,享到你的福。

但很多人活着活着,钱,钱没挣到,家庭,家庭顾不上。

还反过来,把家人当外人,把外人当好人。

看见外人时永远一团和气、笑脸相迎,面对亲人时却总是冷言冷语、冷眼相向。

殊不知,家人,才是我们勇敢生活最大的安全感。

在《我们仨》里,杨绛记录最多的就是,一家人温馨快活的日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忙的时候,一家三口各据一屋,或是安静读书,或是奋笔疾书。

得了空闲,不是出门去动物园游玩,就是聚在一起捉弄对方,研究各种菜式,日子其乐融融。

聪慧如他们当然明白,家人在侧,相知相守,便是人生最曼妙的光景。

随着年纪增长,我们终会逐渐明白,这个世上,除了家人我们一所无有。

外面的饭局再热闹,与外人的关系再好,遇事站在你身后的只有家人。

人这一辈要做的事很多,但善待家人,才是一个人最大的成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

陶虹三十岁时,刚好事业巅峰,身边围了很多人,仰望着她。

等她生子淡出演艺圈,这些人又纷纷对她视而不见。

那时候,她才意识到,这就是所谓的人情冷暖。

“我在三十岁,事业正好的时候,所有人都会仰视你,高看你一眼。

但是当你慢慢淡出别人视野的时候,曾经那些对你充满着过度热情的朋友,忽然见了你以后会视而不见。

这不是一个,是一堆,是一群,是无数个。”

不经一事,不懂一人,这是至理。

当你处在高处时,身边的人都会围绕你,目之所及全是笑脸相迎,看不出真假。

只有落魄一次,身处低谷时,你就会真切地认识到:

人生之难,不在山,不在水,只在人情反覆间。

也许我们都会有这样一段无人问津的日子,如果你正在经历委屈,无需自怜,也无需苛求。

珍惜你的低谷期,你会看到很多真相。

没有谁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有高峰也会有低谷。

你只要默默蓄力,把所有的不平,把所有的愤懑,转化成往上爬的动力。

即使是跪着,也终能登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到了一定年纪,需要的不是轰轰烈烈的爱情,而是一个不会离开的人。

世人皆知,杨绛与钱钟书的婚姻,是历久弥新的美谈。

可在完美的光环下,生死相依,不离不弃,才是他们婚姻的底色。

年少时,一见钟情后而后一起出国留学;抗日战争前,沦陷上海,相依为命;

解放后,经历种种磨难,思想改造运动,下乡运动,文革风暴……

行将木就时,钱钟书病重入院。

杨绛向上天祈祷:“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

而钱钟书留给杨绛的最后一句话是,“绛,好好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爱情,在年少时是大把玫瑰的刹那惊艳,和甜蜜相拥的情不自禁。

但走过人生半程,就会发现,我们不再吵着想要轰轰烈烈的爱情,想要的只是一个永远不会离开的人。

是能陪你欣赏流岚晚霞,也能陪着你共担风雨,是彼此下意识的惦记,是无论你回不回头,他都在。

这样的爱,或许不够浓烈,却温暖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论人生上到哪一层台阶, 阶下有人在仰望你,阶上亦有人在俯视你。 你抬头自卑,低头自得, 唯有平视,才能看见真正的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巨大落差的社会里。

出生与家庭,长相和基因,情商和机遇,充满了不平衡。

可以说,生活的苦与累,一小半源于生存,一大半源于不平衡的漩涡。

不甘心落于人后,小时候比成绩好坏,长大后比工资高低,比房子大小,争个面子。

但老话也常言,“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者智也”。

意思是一个人的智慧是建立在,认清自己,知道自己是谁的基础上。

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就不会忘乎所以,迷失方向;

知道哪些是自己的能力边界,接纳自己的不足,然后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

能自知,才是一个人最为清醒的自觉。

世界参差百态,无论我们生活得如何,有人更胜一筹,也有人望尘莫及。

你仰望别人的同时,也会成为其他人眼里的风景。

与其在别人的世界里迷失,不如摆正自己的位置,欣赏自己的风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坚强,于是乎,在假装坚强中,就真的越来越坚强。这是真的。

1966年,杨绛在动乱中被批斗。

头发被剃成了阴阳头,挂着“牛鬼蛇神”的牌子游街示众。

没过多久,又被下放到农村扫厕所、住茅屋、睡冷炕。

这样的艰难和苦楚,几乎伴随了她的一生。

年轻时历经战火流离,中年时历经漫长的动荡磨难,行至暮年又先后送别女儿和丈夫。

很多人都担心她,会被丧亲之痛击垮,但88岁的杨绛却反过来安慰她们:

“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我压根儿不能逃走,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个人的人生,都会有一段异常艰难的时光。

但在痛苦面前,所有的抱怨都是无用的。

人总是要在哭的时候没人哄,才学会勇敢;累的时候没人帮,才学会独立;疼的时候没人陪,才学会坚强。

所谓成长,就是不断崩溃,又不断重建的过程。

这是生命的被迫扩容,但那些杀不死你的,也必将使你更强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个人都有一段特别艰难的时光,挺过来的,人生就会豁然开朗; 挺不过来的,时间也会教你与它们握手言和。

晚年的杨绛,在丈夫和女儿相继离世之后,深居简出,一个人过着隐士的生活。

她深知悲痛是不能对抗的,不如活好当下,其余的交给时间。

于是她写了纪念亲人的回忆散文《我们仨》,在回忆中找寻家的足迹。

又把钱钟书留下的,7万多页天书般的中外文书稿,整理得井井有条。

走到人生的边上,她愈战愈勇。

2007年,她又以96岁高龄推出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

里面有一句话: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边缘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

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说,人生百年,不过都是经历。

回首这一生,我们爱过、笑过、痛过、受过伤,流过泪。

但当你经历的足够多后,慢慢地你会发现,时间,终能愈合所有的伤口。

不断积累的时间,会一一化解生活带给我们的一切辛酸和苦难。

所以,不要为过去的事情自怨自艾,也不要沉浸在当下的负面情绪里。

你只要活好当下,其余交给时间。

时光不语,但可治愈一切;岁月不居,却不辜负真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6年5月25日凌晨,杨绛先生离世,享年105岁。

著名文艺作家吴泰昌感怀:

“杨先生的长寿曾让人误会,她是个永生的人。

而她的远去,唤起了我对这位良师贤友最厚重的尊敬与无限涌来的伤悲,更唤醒这世间对于她虽历尽坎坷却始终充盈向上之气的敬仰。

先生一定走得很放心,舍不得的却是我们。

我们爱杨绛,爱她的文字,爱她的生活态度,但更欣赏她的坚韧与智慧。

无论顺境还是逆境,无论赞美或是诋毁,她始终不妥协,不慌张,不迷茫,淡定从容,且以优雅过一生。

她把自己的一生,活成了一个典范。

如今又成为一份珍贵的药方,递到每个受困于生活,失意的、迷茫的人面前。

在未来的日子里,也愿我们都能保持内心的淡定从容,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

那些你遇过的人,扛过的事,穿过风雨,都会成为你生命中最曼妙的风景。

点个“在看”,谨以此文,缅怀先生。

你最喜欢杨绛哪一句话?欢迎来留言区一起分享吧。

作者 | 小嗲

主播 | 素年锦时,微信公众号:素年锦时FM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