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来自郭声健、邓茜的《让艺术教育回归“以美育人”本位》,是对其进行梳理与精简后的版本。

谈及艺术教育,我们往往思索“怎么做”,这篇文章则围绕艺术教育的功利化、技术化倾向,由其后果反推“为什么”需要「以美育人」,以及这一理念落实到教学中,需要直面的几个问题。

捋清「以美育人」背后的逻辑,是十分有必要的,只有理解它,才能真正重视它、实践它。这篇文章思路明晰,循循善诱,还引用了大量名家论述,可读性很强。从中,我们或许也更能体会“艺术启迪”的必要性。

导 语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学校美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然而,作为学校美育最为重要的内容,基础艺术教育能否担负起这样的使命?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艺术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无美之教,艺术教育异化的后果

如果说,学校其他学科的教育要实现心悦诚服的“美美之教”并非易事,那么对于艺术教育,这应是情理之中、理所当然。

然而,现实并非如此乐观,压服、慑服的“无美之教”在学校艺术教育中并不少见

艺术教育的异化

功利化,指原本最不功利的艺术教育,变成了“应术”教育,常规课堂教学疲于应付,却乐于应赛、应评、应考。

技术化,指原本最具温度的艺术教育,变成了“技术”教育,所需培养的审美、情感、人格等内在品质被技术训练淹没。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异化呢?

我们认为,一方面,身处功利化的社会与教育大环境,艺术教育不可能独善其身,而且艺术教育长期不受重视,的确也急需依靠功利来给自己正名。另一方面,以美育人,滋养心灵润物无声,它见效慢,且看不见摸不着;而追逐与操练技术,能够立竿见影,让人看得清清楚楚

就这样,功利化催生了技术化,技术化又强化了功利化,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导致最不功利的艺术教育变得急功近利,最富情感的艺术教育推崇技术第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艺术教育异化的后果

一是,被功利绑架

一个人必须得到了审美的自由,才能称得上是个独立和完整的生命。吊诡的是,教育原本应该是帮助我们去寻求这种境界,但是往往会令我们陷入泥沼,种种与审美毫无关系的附加值反而成为主体,从而让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尽了阻挠与折磨。

——席慕蓉(当代画家、诗人)

艺术本是令人愉悦的,艺术教育理应最能给人带去快乐。而一旦片面的功利追求成为主体,在学校、教师和家庭的夹击下,艺术学习难免让学生感到紧张、痛苦。

二是,被技术占有

你那时候就知道我是活在你心里的,你能感受到我们的融合,并且愿意随时用某种方式表达出来。等你长大一些的时候,你渴望更多地了解我,可是那些音乐课和音乐教材让你接收别人的看法,而放弃了自己体验。

你学得越多,自己的感觉就越少。你练习得越多,演奏得就越少,很快你就把我忘了。这不能责备任何人。你的父母和老师认为他们所做的对你来说都是最好的,不过这种学习方式破坏了你许多天赋。

——维克多·伍顿

(贝斯手、四次格莱美奖获得者)

充满美感与情怀的艺术变成了冷冰冰的技术,在机械式操练中,孩子的灵性、热情被消磨殆尽,也无怪有人调侃“学了一门技术,恨了一门艺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是,被规则束缚

音乐不仅诉诸思维,而且关联情绪和身体;而教学,至少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往往使学生的头脑与身体分家。音乐的长处在于展现,而学校教学强调的是告知;音乐推崇的是微妙、变化、创新,而教学的常规要求按部就班、符合惯例。

——克里斯·希金斯(音乐学家)

在功利、技术的驱使下,艺术教育墨守成规,把富有生趣的艺术教得很枯燥,把释放天性的艺术教得很压抑。而学生所期待的自我展现与创造艺术的机会,也往往被无情剥夺。

四是,教师心灵被忽视

上至国家的课程改革,下至地方与学校的教研活动,我们更关注“怎么教”,恨不得通过专家名师的示范指点与手把手传授,再加上教师自身的刻苦研习,把有关教学方面的“武功秘籍”让一线老师们统统领会掌握。

可我们很少去关注诸如“我是谁”“我为何而教”“我为谁而教”“我爱不爱学生,学生爱不爱我”等无关“教学武功”而关乎精神、心灵层面的更深层次问题。

教育的本质是心灵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

(哲学家)

只有用情怀、美感让教师从沉闷的例行工作中苏醒,找回内在的灵性、激情和创造力,他们才可以带给学生更深刻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美美之教,艺术教育归本的要求

新时代艺术教育亟待回归育人本位,特别是在依然有50%左右的农村学校孩子享受不到最基本的艺术教育权利的背景下,应使那些无谓消耗在追逐功利、技术上的艺术教育资源,转而投到更需要的地方去,实现美育公平。

我们需要切实改进学校艺术教育——

在教育目标上,必须从热衷功利转向虔诚育人;在教育行为上,必须从膜拜技术转向崇尚艺术;在教师定位上,必须从“武功高手”转向“心灵捕手”

有了「以美育人」的期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还需要思考与澄清以下几个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教学目标

训练职业艺术人&培养业余爱好者

这个问题其实无须讨论就可得出结论,苏霍姆林斯基的那句名言“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人”可谓尽人皆知。

艺术教育又有自身独有的使命,那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与人文素养。进一步说,我们认为应该是培养业余艺术爱好者。

所谓业余爱好者,就是为了爱好而非为了报酬去从事或参与某种活动的人,在某种活动上仅仅具备有限的能力或知识的人,把一项追求、研究、科学或运动当作娱乐而非专业去从事的人。

我虽是个门外汉(或许该说正因为我是个门外汉),在欣赏音乐时,总能抛开一切成见侧耳倾听,直接体验音乐的美好,任其浸透身心。听到好的部分,能感受到一股幸福甜美涌上心头;听到坏的部分,只会一阵怅然失落。

如果有余力听得更深入些,则不忘思索这好是好在哪里、坏是坏在何处。除此之外,音乐的其他要素对我都没有太大意义。

——村上春树(作家)

对于业余爱好者而言,一些专业性强的“音乐的其他要素”的确是意义不大的,而我们的艺术教育恰恰把重点放在这上面了,以至于既没能培养出业余爱好者,又不可能培养出专业艺术家。

普通学校艺术教育是面向人人的基本素养教育,能够让所有学生都保持对艺术的喜爱并具有一定的艺术审美素养,这就是教学目标所在。而培养职业艺术人的任务自有专业艺术教育、社会与家庭艺术教育去承担。

况且真正具有发展潜力的职业艺术人,首先一定是一个业余爱好者,因而普通学校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业余爱好者,本身就是对专业艺术教育的最大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教学内容

教材规定的内容&学生需要的艺术

这个问题不属于二选一的单项选择题,而是多项选择题,我们所持的观点是:艺术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既要依据课程标准与教材,也要满足学生自身的艺术需要

教材内容是专家们经过千挑万选汇集而成的,必然有其教育价值,但艺术绵延数千年,丰富多彩,硕果累累,几册数十页上百页的教材肯定无法将其浓缩与包容其中。

另外,学生的艺术需求多种多样,艺术爱好五花八门,教材编写者也很难全面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

所以,我们的教材更多是从专业体系的角度去进行内容筛选与编排,却忽视了学生作为一名业余爱好者的热切期待。

学生没有学到与他们生活相关的、有用的和有意义的功能性欣赏知识。他们所学的都是短命的,因为这些东西是用抽象的术语来表达的,或者是很难或不能对他们的美好生活有促进作用的死板的内容。这样的音乐教育无法从内心深处打动他们。

——托马斯·里吉尔斯基

(音乐教授、学者)

如果学生对学校艺术教育不领情,他们喜欢艺术却不喜欢上艺术课,很大程度上就是教学内容与他们的现实艺术生活需要相脱节造成的。

我们认为,对于以培养业余爱好者为己任的学校艺术教育而言——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以满足其对艺术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以满足其艺术的表现欲,培养学生的享受意识以满足其艺术的成就感,这些是学校艺术教育应该给予学生最珍贵的东西,但恰恰又是当下最为缺失的方面。

无论是艺术好奇心、表现欲还是成就感,都必须紧密对接学生自身的艺术需要来设计教学,才能使其萌芽生长。

让学生此时此刻在学校艺术教育中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这是我们每个艺术教师、每堂艺术课、每次艺术活动都要首先考虑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教学方式

专业化训练模式&业余化学习方式

先分享一个例子:

郭曲曾是武汉大学的工科生,之前从未有过任何的专业音乐学习,大学期间,他参加各类音乐表演与创作活动,跨专业考上了世界顶级的现代音乐学院——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以几乎满分的成绩毕业后回国,很快就成为国内电子音乐的领军人物。

具体到音乐学习,很多人尤其是学院派的专业学生大都是在有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开始音乐实践(演奏、创作、制作等)的,而我则刚好相反,很多时候是在自己的探索与实践中找到了那些理论,学习顺序不同,知识结构的形成顺序也不同。

我认为通过我这种“野路子”性质的学习路径所获得的学习效果不一定理论不扎实,反倒是在课堂上孤立学到的理论知识,有可能因为疏于实践而很容易被忘记。我的音乐学习真正的是在“做中学”“乐中学”。

——郭曲(电子音乐制作人)

或许,正是因为从未接受过正规的专业音乐教学与培训,正是这种实践参与性强的“野路子”学习方式,使得他的音乐天赋没有遭到破坏,音乐学习热情没有被浇熄,才成就了这位理工男的跨界成功。

培养业余爱好者的普通艺术教育如果采用专业化的教学方式,势必会导致前面所讲的技术化问题,即热衷于套用“权威、高效”的教学方法,专注于学生的技能训练与提升。这就意味着育人目标的极大弱化,属于本末倒置了。

所以,我们必须探索真正适合培养普通公民和业余爱好者的业余化学习方式。

这不是说要放弃艺术本身的专业性标准,恰恰相反,是想让艺术学习更加贴近学生的现实艺术生活,更符合业余爱好者的学习规律,使得指向更明确、定位更准确,以便更加高效地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教学评价

知识技能的掌握&美感体验的获得

自2015年开始,国家相继开展了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的试点工作和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几年下来,各地已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总体看来进展并不理想——应试教育倾向不可避免地渗入其中

死记硬背知识、突击复习备考、标准化测试等,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而且把艺术教育所特有的创造性、情感性、润物无声的育人特性等排除在评价体系之外。

我们习惯于,也擅长于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这也容易操作,可美本身不等于知识,美更是一种精神、心灵层面的体验

美能解脱知识的负担,美的学习,不是增加,反而是拿掉;多,常常不美,少,往往更接近美,因为少,所以留出比较多的心灵空间来容纳感受,也因此这样的感受才可能深厚。

——蒋勋(画家、诗人、作家)

蒋勋举了一个亲身经历的教学案例:

美学考试时,譬如考到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有些学生能融合所有相关知识,作出详尽的解答,然后得到高分。

而有一位学生在考卷上并没有写下太多答案,可是他清楚地记得,当他在课堂上放出这首乐曲最后一个乐章,那位学生一言不发地坐着,满脸都是泪水。

虽然那位学生分数不高,可他曾经在音乐里热泪盈眶——在我们的生命里充满了必须被打分数、排名次的逻辑,也许只有美这个领域,能让我们从现实的压挤中抽离吧。

并不是说艺术教育不能给学生进行分数评定,也不需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但这绝不能成为评价的主要依据乃至唯一依据。我们应该把评价重点放到「以美育人」的成效上面,放到学生美感体验的获得上面。具体该如何测评,则需要我们积极探索与实践。

比如,如何增加艺术表现与创作的评价分量,怎样让艺术评价贯穿艺术教育教学全过程,如何构建多元化的艺术评价机制而让学生乐于参与并享受其中,等等。

我们相信,一定会有真正能体现艺术教育本质特点与规律的评价方式存在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上,我们对艺术教育为什么必须以及怎么样回归育人本位的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

总而言之,普通艺术教育的目标定位是:让艺术带给孩子们快乐,滋润孩子们的心灵,培养爱艺术、会欣赏、敢表现、有创意的业余艺术爱好者。只有这样,艺术学习才能够长久,从而真正发挥它独特而重要的育人功效。

参考文献:

郭声健,邓茜.让艺术教育回归“以美育人”本位[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10):90-9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