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想查小米SU7成绩?还得等等

5月23日下午,小米集团发布了2024年一季度报,这也是小米SU7上市后,该集团交出的第一份财报。

报告期内,小米集团实现营收755亿元,同比增长27%,连续两个季度同比双位数增长。同期,集团整体毛利率达到了22.3%,同比提升了2.8个百分点;净利润41.73亿元,同比微降1%,经调整净利润65亿元,同比增长100.8%,创单季历史新高。

具体来看,今年一季度由于出货量增长和高端化战略,小米集团的手机业务营收同比增长32.9%至465亿元。同时,手机业务的毛利率同比提升了3.6个百分点至14.8%。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米14手机户外大屏广告)

小米的另一项核心业务IoT与生活消费品的营收,同比增长21.0%至204亿元。在该项业务中,只有智能电视和笔记本电脑收入同比变化不大,而平板、智能大家电收入分别同比大增了70.5%和46.0%。

财报电话会上,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表示,今年只是IoT业务爆发的第一年,接下来两年,该业务会继续暴涨,在海外市场也成长空间巨大。据悉,小米今年启动了“小米之家海外拓展专项”,有意把在中国实现的新零售在海外复制。

互联网服务业务方面,截至报告期,其全球月活用户数达到6.58亿,同比增长10.6%。该业务在今年一季度还给小米集团贡献了80.5亿元的营收,创下单季度的历史新高。

虽说这是小米智能电动汽车上市后的第一份财报,但算算日子,在这份财报里,小米SU7只出现了三天,贡献的成绩几乎可以不计。也因此,在一季度财报中,小米对于汽车业务披露的内容并不多。

但在财报会上,相比于智能手机、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互联网业务三大业务,小米SU7却成了外界关注的焦点。据卢伟冰透露,从第二季度起,小米将开始公布一些与汽车业务相关的具体数据。

据「市界」观察,在降本增效措施下,今年一季度,小米集团的整体费用为122亿元,如果剔除掉25亿元的新业务投入,核心业务的费用约为96亿元,费用率是12.8%,而上一年的费用率是13.3%。

在控制费用的同时,为支持造车等新业务,小米集团继续加大了研发投入,在报告期内支出了52亿元,同比增长超25%。

一个有意思的数据是,东吴证券研报显示,小米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季度研发费用正在接近“蔚小理”。去年二季度开始,该业务的单季研发投入便超过了小鹏汽车。

02、新车型已在研发中

尽管一季度财报电话会上,小米集团没有披露汽车业务的详细数据,但也提前向外界释放了一些信息。比如一个最吸睛的数字是:截至4月30日,小米SU7累计锁单量达到88063辆。

卢伟冰称,截至4月23日的用户中,女性购买用户占28%,但女性车主的比例实际有40%~50%。而BBA用户占到了29%,苹果用户占到了51.9%。在小米SU7的标准版、Pro版和Max版三个版本中,标准版订单量占比30%,Max版占比超过40%。

5月15日,也就是距离小米SU7首批交付42天后,该车累计交付量已经达到了10000辆。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样的交付效率对于一款新车来说并不慢,但对于一款爆款车型还远远不够。

据小米汽车官方App显示,目前小米SU7标准版和Pro版在锁单后的预计交付时间为29~32周,SU7 Max则需要33~36周。而在4月初,新车刚上市时,上述三个版本锁单后的交付时间分别是19~22周、18~21周和28~31周。

爆单就是容易面临产能的考验,2023年问界新M7上市后也遇到过类似问题。

还记得去年9月问界新M7上市首月,大定就超过了6万台。为保证新车按时交付,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称,整条供应链新投入10亿元以上,增加了2万多人,工厂每天22小时开足马力生产。据悉,该车上市次月,月产能就突破了万辆。

小米汽车解决问题的思路也差不多。卢伟冰称,目前小米汽车工厂还是单班,下个月就要开启双班制,以确保6月实现单月交付1万辆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米汽车工厂)

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曾说过,小米汽车工厂每小时可生产40辆小米SU7。按此估计,采用双班制后,工厂每个月的产能将会提升至2万辆左右的水平。

据悉,为了让核心供应商能够支持工厂的产能爬坡,小米汽车已经开了几轮供应商会议,目前看效果还不错。面对此前提出的年内交付10万辆新车的目标,卢伟冰表示,“10万是我们保底要交出去的,12万是我们要去挑战的。”

除了小米汽车一期工厂昼夜不停,二期工厂也正在推进中。按照规划,小米汽车在北京经开区分两期规划建设整车制造工厂。

今年4月,「市界」实地探访过小米工厂,二期工厂就在一期工厂马路对面的京东物流园旁。目前,该区域已经进入拆迁阶。根据计划,二期工厂将年内动工,2025年完工,年规划产能15万辆。

而在销售和服务方面,小米汽车会全面加速选址和开店,其计划是2024年年底建设219家销售门店,覆盖46座城市;143家服务中心,覆盖86座城市。

在财报会上,新车型也成了媒体关注的重点。据卢伟冰介绍,新车型确实在开发中,但目前公司的全怒经历还是放在小米SU7的交付上,且内部对于新车型有严格的保密制度,现阶段不方便透露更多。

03、要站上智驾制高点

除了小米SU7的交付情况,整场财报会上,外界聚焦在小米汽车身上的另一个点,是其智能驾驶的进展。

5月18日,雷军与汽车博主“说车的阿飞”驾驶一辆小米SU7 Pro,由上海世纪大道附近开往杭州交付中心,进行全程直播。这次直播的主要目的是展示小米城市领航 NOA( 自动辅助导航驾驶)功能,顺便也实测一下小米SU7的续航和能耗。

在直播过程中,雷军透露小米的城市NOA将在5月底陆续推送给,首批将会开通10个城市,到8月会有更多的城市开通。

此外,雷军也反驳了关于小米智驾方案采用第三方公司的传言,“我们自打一开始就立下目标,小米所有的智能驾驶要自己研发。”

卢伟冰在23日的财报电话会上也吐露,三年前集团决定造车的时候,团队就判断未来智能化一定是制胜点,当时小米组建了两个团队,一个做智能驾驶,一个做智能座舱。

“智驾方面我们投入非常坚决,第一期的投入差不多是47亿元,今年的投入预算差不多在15亿元。”卢伟冰估计,这样的投入规模可能还不够,目前还有加大预算的趋势。

小米汽车的目标是,2024年挺进智能驾驶行业第一梯队。而要这一目标顺利完成,小米汽车的智驾团队需要吸纳更多的人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米SU7北京车展五一巡展奥森公园站)

近日,据36氪汽车报道,前图森未来中国CTO王乃岩将加入小米汽车,向小米技术委员会主席、小米汽车自动驾驶负责人叶航军汇报。

虽然小米官方暂未公布,但多家媒体表示已从接近王乃岩的行业人士处确认了这一消息。「市界」也从消息人士处获悉,王乃岩将主要负责小米汽车偏预研向的工作。

所谓预研,通常是指在项目立项之后到开发工作完成之前的前置性研究工作,涉及对项目将采用的关键技术进行提前学习和研究,目的是尽早发现和解决开发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技术障碍。

面对王乃岩加入小米汽车的消息,不少业内人士表示期待。因为在被誉为“全球自动驾驶第一股”的图森未来,王乃岩作为初创团队成员之一,起初担任公司的首席科学家,慢慢工作重心从技术岗位转移到团队管理。在他离开图森未来前,主要负责公司在中国的算法团队,主管研发。

在前同事的眼中,王乃岩对智驾全链条理解充分,对当下主流的端到端技术方案,也有独到的见解。而端到端技术正是小米智驾的核心,它去掉了中间模块计算和信号传输的时间,使系统响应更快,提升了驾驶的流畅性和安全性,也更加拟人化。

而对小米集团来说,若这位技术“大牛”真的加入,那么除了解决技术问题,也有助于吸引人才加入。据悉,王乃岩在图森未来任职时,经常活跃在各个平台上做技术分享,有不少同事就是通过他的文章加入了图森。

虽然没有过多的官方披露,但卢伟冰在电话会上表示,小米汽车今年将会坚定投入自动驾驶,预算大约是15亿元人民币,而整个第一期投入会达47亿元。目前小米智能驾驶团队规模已超1000人,目标是今年年内增加至1500人,到2025年进一步扩充至2000人。

据官方介绍,小米SU7智能驾驶开启交付44天,激活率达82.39%,里程超过258万公里。相比之下,智驾行业第一梯队的小鹏,2023年高速智驾的渗透率为94.7%,城市智驾的渗透率为83.2%。而更多技术人才的加入,或许会给小米汽车在智驾方面弯道超车带来更多机会。
(作者 | 刘冬雪,编辑 | 田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