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妆具主要装饰技艺举要

根据笔者初步观察,宋元漆木金银妆具的装饰技艺显示出多样化趋势,金银妆具的装饰技艺有凸纹工艺、錾刻工艺与鎏金工艺等,漆妆具的装饰技艺有素髹工艺、雕漆工艺与戗金工艺等,下述将择其主要装饰技艺作详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精雕细刻——錾刻工艺

“錾刻是通过小锤击打錾子,在器表获得具有装饰效果的花纹图案。此种工艺为器物成型之后的加工技艺,伊始于春秋晚期,随后相沿发展于历朝历代。宋元漆木金银妆具表面的纹饰成型当中,普遍采用了錾刻工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细观宋元金银妆具之制法,其錾刻的形式具体包括平钑、剔地隐起和透雕。平钑,即平面雕刻,此形式在金银妆具制作中最为多见,既有在素胚上以錾子走形,形成纹样图案后展示者,如安徽六安县花石咀古墓出土的银奁,其盖面、腹部以及外周均精刻有花卉纹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又有将錾刻完成的纹样进行鎏金加工后再展示者,如苏州吴张士诚母曹氏墓出土的银盒,盒盖面刻划花草纹,上施鎏金。

工艺流程有异,所表露的装饰效果自然亦有所不同,后者在錾刻纹样图案之上作鎏金加工处理,呈现出的纹样图案相对前者而言,更为明暗清晰。剔地隐起,即经由剔地雕刻的方式使主花纹凹陷或凸显,呈现浮雕式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福州市北郊南 宋墓出土的银盖罐,盖面作凹底状的荷叶脉理,为剔地隐成方式而成。透雕, 又可称为镂空,主要是以錾子将纹样图案进行雕刻,剔除多余的部分以形成镂空效果,苏州吴张士诚母曹氏墓出土的银镜架是其代表,银镜架分为前后两部分,方形的镜背内透雕牡丹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金光银色——鎏金工艺

鎏金工艺为中国古代的金属装饰工艺之一,由战国西发展至唐越发兴盛,在唐时又有“镀金”之称谓。明代《物理小识》记载了此种工艺的大体制作流程,即:“镀金法,以汞合金涂银器上,成白色入火,则汞去而金存,数次即黄。”

从宋元采用鎏金工艺的金银妆具来看,其工艺类别可分为局部鎏金与通体鎏金两种。宋元金银妆具中亦有此类装饰效果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内蒙古辽墓出土的银鎏金双狮纹花瓣形奁,奁盖上的双狮以及缠枝花卉纹均施以鎏金,与其类同的工艺技法又见于辽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出土的金花银奁,以及辽耶律羽辽墓出土的金花银盒。

通体鎏金见南宋许峻墓出土的鎏金银镜盒,盒盖与盒身通体鎏金,由于时代久远的缘故,盒身的鎏金薄膜已有所刮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精巧华丽——凸纹工艺

首先需要提出说明的是,多数考古报告认为具有凸纹工艺效果的妆具,是压印或模冲所使然。关于此种工艺的效果形成具体采用何种工艺来实现的,学术界看法不一,既有持压印或模冲之说法,也有捶打之观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暂未有更加直接明了的金银器实物佐证情况下,本文采用杨伯达与朱天舒先生“捶打”之观点。凸纹工艺的装饰效果是用捶揲捶打获得立体感强烈的纹饰。凸纹工艺约伊始于战国时期,于宋代,凸纹工艺已成为宋时金银器制作的一大明显特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元代以后,凸纹工艺在花丝编累工艺的迅猛发展中逐渐趋于消沉。凸纹工艺在宋元金银妆具制作中也表现得十分突出,主要是集中于辽、南宋与元代的盒、奁以及镜架三种类型的妆具当中。关于妆具凸纹工艺体现出来的地域性现象,下述将有专门论述,此处暂且不作展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光彩夺目——抛光工艺

宋元时期有一部分器表无纹饰以及饰有纹饰的漆木金银妆具,其器表均显露出强烈突出的反光效果,此效果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当时抛光工艺的使用。

抛光工艺属于器表处理工艺,然在一定程度上,工艺技法也属于装饰艺术、。由于使用抛光工艺的宋元漆木金银妆具,所占数量较大,且器表光亮照人已然成为了妆具一大明显特征,将抛光工艺列入装饰工艺中进行论述,自然也是有理可依的。金银器抛光工艺以切削与锉磨等方式将器物表现得光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在唐代已所发展,如何家村出土的小银罐器已表现出通体光亮的装饰效果。在宋元金银妆具中,更可知晓此种工艺维持着持续发展之势,如江苏吴县元墓出土的柿蒂形银盒,其器表无纹,而是通过抛光工艺达到镜面反射的高光装饰效果。

宋代漆器抛光工艺由于其时“推光漆”的新创制而达到发展顶峰,在宋元漆质妆具中可一睹其装饰风采,如上海市青浦县元代任氏墓出土漆妆奁,通体无纹饰,髹黑漆,整体透露出光泽,尽显光滑细腻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珠光宝气——金珠焊缀与镶嵌工艺

金珠焊缀其做法是把由加热方式,使金银材质受热融化而获得的颗粒状圆珠用焊缀方式将其依附于器物表面,此种精细费时的工艺在唐代金银器中极其流行。镶嵌则是将宝石、琉璃等物嵌于器物上。

金珠焊缀与镶嵌通常相互结合使用,这种情况在辽代首饰制作中也可见到,如梦蝶轩藏的镶绿松石辽代金指套,该指套中央镶嵌圆形绿松石,并以绿松石为中心金珠焊结成字形,且沿着指套边缘处亦缀有作细密排列状的金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宋元妆具中,同时采用金珠焊缀与镶嵌者,可见吐尔基山辽墓所出的嵌宝石鎏金包银漆镜盒,其制作工艺极为精湛繁复,此镜盒具体做法首先应是将錾刻好纹样以及完成镂空处理的鎏金银衬,通过捶揲的方式将其固定于黑色漆木胎骨之上。

在此基础之上,再将玉石、彩色琉璃以及宝石嵌入镂空之处,可以直观地看出,在镂空之处的外缘依其形分布排列圆形装饰物,此种圆形装饰物与前述金指套所焊缀的金珠装饰几乎一致,可推测出在镜盒的装饰制作中也大量使用了金珠焊缀的装饰技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赤峰市敖汉旗熬音勿苏乡朝阳沟墓葬出土的金盒,其圆环状的联珠纹亦是采用了金珠焊接工艺制作而成。

质朴无华——素髹工艺

在宋元漆质妆具中,通体光素一色的妆具不在少数,这些单色漆妆具主要是髹黑漆与朱漆,多见于盒类、奁类、梳篦和镜架之内,如无锡市郊北宋墓出土的漆盒、南宋许峻墓出土的梳篦和福州市北郊南宋墓出土的镜均通体髹黑漆,上海市青浦县元代任氏墓出土的漆盒则是盒内外均髹朱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目前出土的漆妆具实物资料来看,其实漆妆具中以髹黑漆者最为普遍,朱漆者并不多见。另外,也有表里异色的妆具,如江阴北宋瑞昌县君孙四娘子墓出土的花瓣形漆盒,其通体光素无纹,器表髹黑漆,内里饰朱红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繁缛细腻——剔犀工艺

剔犀是将朱漆和黑漆或黄漆相间反复厚叠髹涂于漆器底胎,待干即可雕镂。宋元漆妆具中采用剔犀工艺者,以南宋和金代的盒类与奁类妆具为主。

并且,宋金两代的漆妆具大多选择云纹抑或卷草纹此类回转流动的纹样,作剔犀工艺表现,如江苏武进村前南宋墓出土的剔犀镜盒,其通体厚雕云纹,髹黑漆,在剔刻断层处显现朱、黄富于变化的色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同金代墓中则出有一件通体雕饰卷草纹的剔犀妆奁。需要指出的是,在浙江绍兴东湖出土了一件牡丹纹镜盒,研究者认为这件镜盒是国内目前所知唯一一件宋代剔黑实物。

然镜盒的剔刻层又显共计七层的朱、黄漆,其由剔犀工艺制作而成的可能性比剔黑工艺似乎更大些由宋元时期漆木金银妆具的造型、纹饰图案与工艺技术三方面的分析可知:

宋元时期妆具种类驳杂,以其实用功能为参考标准,可划分为收纳置放用具、照容用具、调脂挖取用具以及梳理修整用具四大类别,且各类妆具存在着多样的造型样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并且,着重分析了宋元镜架、铜镜与镜盒三者的具体使用方式,考证了部分器具作为妆具的实用功能以及部分妆具的造型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