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改稻为桑1.0版本,毁堤淹田,胡宗宪直接无差别将自己人马宁远、严党的淳安、建德知县、织造局的河道监管李玄全部斩杀。

胡宗宪自己也从改稻为桑的困局中脱身,那么浙江改稻为桑还要搞吗?

严世蕃识人不明

答案是肯定的,浙江巡抚、布政使由郑必昌、何茂才接任,他们都是严党的人。

杭州知府空缺,严党对这个职位颇费了些功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朝堂清流一直掣肘改稻为桑,因此严世蕃在挑选人选的时候,没有直接起用严党的人。

就像张居正所说,朝野皆知改稻为桑乃是剜肉补疮的行为,大家只是迫于严党的权势而不敢反对。

此时翰林院的高瀚文提出“以改兼赈,两难自解”的方略,正中严党下怀。高瀚文提出这样的方案,妥妥地就是站在了严党阵营。

在严世蕃的眼中,高翰文是素人,没有任何过往政绩,在翰林院这种清苦的地方,想要出头一定会不择手段的。

如果改稻为桑失败,严世蕃也想用这个清流出身的翰林做替罪羊。所以他大胆放心地派他去杭州,也没有想到高翰文会中途叛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严世蕃的眼中,高翰文既然想出来当官,就一定会不择手段,强推国策,不顾百姓死活。所以他不担心高翰文反戈。

事情都会有万一,高翰文是一个官场素人,他是完全不懂官场的水有多深。

在高翰文出发去杭州前拜访小阁老时,他的倒戈就初见端倪。

高翰文会见严世蕃时,满眼都是疑惑,平时他也不攀附权贵,也和小阁老没有什么情谊,他想不明白小阁老,为什么要送这么珍贵的文房四宝给他。

其实高翰文只是单纯想一展宏图,实现自己人生抱负,他不会罔顾百姓。

只是他对浙江官场一点也不了解,好在他还不傻,听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驿站高翰文遇到了第一位政治导师,胡宗宪。这位明白人,给他分析了浙江的形势,还手把手教他该如何应对。

正是因为这个,高翰文到了浙江,直接拒绝省里的议案,搞得郑必昌、何茂才一头雾水,小阁老这是派了什么人来。

之后高翰文遇到海瑞,明白了自己“以改兼赈”会导致民反,会让他送命之后,毅然倒戈。

谭纶慧眼识英雄

谭纶举荐海瑞、王用汲,是在裕王妃的建议下推荐的。

当时裕王觉得浙江都被严党把控了,派两个知县去淳安、建德能有什么作用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是裕王妃有远见,提出要给淳安、建德派两个好官。

裕王的老师徐高张,眼光未必盯着两个县,这个任务就落在了谭纶的身上。

王府詹事谭纶,推荐人才也很有技巧,他并没有急吼吼地列举海瑞的优点,而是先背诵了一篇海瑞的文章,立刻引起了张居正的注意。

这位神童立刻想到了胡宗宪的奏疏中,引用了海瑞文章中的两句话。

文人之间有了共鸣,就会产生好感,然后才介绍海瑞的为人及家庭状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甚至,谭伦在多年未见海瑞的情况之下,能够精准推测出海瑞的心意与顾虑之处。

张居正对这个人充满了好奇,并提出了让海瑞出山的方案,这就是谭纶的智慧了。

在提出海瑞这个候选人时,他难道就没有想过解决方案吗?

谭纶作为詹事,地位不如徐高张,说话分量也不如他们,他将问题抛给张居正。比如他提出赡养海瑞母亲的问题,大概率事情会落在他身上,换了张师傅提出赡养海瑞母亲的责任,就变成由国家来管,裕王和裕王妃也赞同。

张居正给海瑞戴“公之母乃天下人之母”这样的高帽,这样的书信的说服力更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海瑞也更容易接受。

由裕王决定任用海瑞,海瑞便有了裕王这个后台,到浙江之后也是一份保障,别人也不敢轻易动他。

谭纶被清流称为国士,平时一定要注重收集人才,结交朋友,以备不时之需。

尾声

反观严党,最后的失败就是没有用好人。

严党来说,从上层到基层,几乎人人贪墨,完全不拿百姓当人看。严世蕃长久地呆在那样的氛围里,自然会觉得所有官员都是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在判断高瀚文的为人时也就容易“想当然”。

事实上,这种“想当然”也存在于清流党中。当谭伦指出出任淳安的官员不仅要好还要敢扛上时,张居正下意识地点评说这样的人不好找。

谭纶推荐了当时名不见经传的海瑞,扭转了清流在浙江的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