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要去看伐?”

独居老人梅菊仙又像大半年前

第一次遇到陈开元一样问他

这次她加了一句“侬是好人!”

陈开元是一名陪诊师

去年下半年因梅阿姨右眼突然失明

(视网膜脱落)

俩人才认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上海独居阿姨右眼突然失明!“我一个人,需要有人管…”这个职业30万人急需,缺口太大→

梅阿姨平时独居

自从陪她看病后

梅阿姨对陪诊师有了信任感

周末、节假日

经常打电话问问他们忙不忙

就像长辈关心小辈一样

小陈们有空就来望望伊

早就该复诊的梅阿姨

在电话里迟迟拿不定主意

5月中旬

小陈拎了只西瓜上门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陈眼尖,看到放在电视柜上的眼药水,问有没有坚持滴,梅阿姨说滴了也没用,老样子。小陈劝她,“眼睛虽然看不好,滴了眼药水至少不会再加重,听话!”

拿出笔,小陈在药盒外描上“放冰箱”几个粗字,关照天热了,药水放在外面可能失效。痒的时候不能撸,眼睛很小气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开元仔细叮嘱梅阿姨眼药水要放冰箱。

梅阿姨说:

“我一个人,需要有人管!”

走进医院大门

梅阿姨表情“严肃”

像个听话的孩子跟着陪诊师一步不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陈在

梅阿姨做检查也心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梅阿姨有轻度听力障碍

医生的话全由小陈大声转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走出医院

梅阿姨表情放开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在

梅阿姨右眼恢复了视力

生活里也多了“管”她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到小陈走了,梅阿姨有点不舍。

去年6月开始,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为辖区内无子女、失能、独居老人推出了17项居家养老菜单式服务,其中就包括陪医就诊、指导使用新型电子设备等一些非常“解渴”的项目。

“那时还没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我们全靠爱心和责任心,边摸索实践,边开展服务。”街道“陪医就诊”推出不久,陈开元的“师姐”陈小娟便走进上海开放大学,接受了“养老服务陪诊师”的培训,通过考核后持证上岗。现在,彭浦新村街道30余位陪诊人员,由持证人员领头、带教,边学边干,开展陪诊实践,随着专业培训开班频次的增加,大家依次参加学习后获颁上岗证书。这一模式目前在本市不少街镇也有复制和推广。

上海目前独居老人达30万

全市持证上岗陪诊师不足一千人

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测算

陪诊师缺口高达12万

好消息是,上海开放大学联合上海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正进一步厘清和规范陪诊师的工作规程和工作标准,起草制订《陪诊师从业技能标准》《陪诊服务规范》两项标准,年内有望发布。陪诊师这个职业,将越来越“专”,越来越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月19日,2024年度上海养老服务陪诊师培训在上海开放大学开班,进一步填补陪诊师人才缺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拿到“上海养老服务陪诊师”证书的人员给有意愿从事陪诊服务的志愿者进行专业指导。

陪诊师陈小娟有着多次陪诊经历,她发现,老年人看病过程带着焦虑和恐惧,培训前不知怎么照顾他们的情绪,刚巧,培训课专门开设心理疏导和情绪缓解的课程。陪诊对象往往年龄偏大,很多老人得过脑梗,不愿意出门不愿意走路,连穿衣服都不愿意。虽然由他们提出看病陪诊的需求,但前一小时与后一小时的想法又不一样,到了路上又犹豫了,甚至进了医院盐水吊了一半,非要拔针回家。碰到这样的事情,他们就是心理医生,使出十八般武艺,慢慢哄着,让频出状况的就医过程能够完成。

出门万般难,陪诊过程中还时常有小情绪,但回到家,老人又会悄悄塞来一块巧克力,意思都在里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临走,梅阿姨还要塞把巧克力给小陈。当着梅阿姨的面小陈吃了一块,悄悄说,不吃她会不开心的。

近两年

陪诊师作为一种新兴职业

逐渐进入大众视野

但“临时家人”“换汤不换药的黄牛”等

伴随其而来的争议也越来越多

作为潜力巨大的就业方向

行业未来该如何发展?

陪诊师行业规范与监管探索正在进行中

4月19日,上海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与上海开放大学共同推出陪诊师培训,参与培训即可获得陪诊师结业证书。这是继上海开放大学去年9月首开养老服务陪诊师培训后再一轮培训,课程较之前进行了相应的更新和完善,在基础知识板块,增加了老年人生理特点及陪诊风险防范相关课程;在专业技能板块,增加了医疗急救基础技能相关课程;此外,还完善了陪诊实训教学,内容包括陪诊的全流程实操演练及生命体征观察、抱扶和搬移等技能操作。

上海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会长徐启华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市场需求量很大、人才缺口多,我们计划今年6月向社会开放陪诊师培训。”同时,上海开放大学联合上海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正在起草《陪诊师从业技能要求》和《陪诊服务规范》两项团体标准,将对陪诊师的综合素养、培训内容、服务要求等提出细化要求,以期推动陪诊服务的专业化、规范化。这两份标准和规范分别对陪诊师的准入条件、基本素养、专业培训、服务项目提出了细化要求。例如,陪诊师的服务必须包含诊疗前、诊疗中和诊疗后三个环节,每个环节均有规范性的操作要领,缺少了任何一项,雇主都可以主张权益。

郑雪倩谈到,建立陪诊服务相关行业规范,可以考虑把“陪诊员”这一职业收录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制定统一标准及准入条件。未来也可以通过三种不同的行业发展方向明确监管主体,实现有效监管。

一是针对患者对陪诊师个人的行为,可以建立互联网平台对陪诊人员进行备案,帮助患者寻找有资质的陪诊服务,同时也对有准入资质的陪诊人员进行专业性培训和规范性监管,确保患者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二是公司或平台提供服务的,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定期监督公司是否合法经营,可以参考劳务派遣公司、护工公司、健康咨询公司来管理。三是医院与第三方平台合作,第三方与医院签订合同(参考医院护工)及医院拓展第三方服务的范围,依托医院来监管,有利于规范诊疗秩序,更有利于约束陪诊服务诚信经营。

据记者了解,目前三种发展方向在各地均有探索。

刘国伟介绍,他们对课程进行整改后,下一步计划将打造针对陪诊师的商业化专业服务平台,类似打车平台、外卖平台,做好患者与陪诊师两端的对接。“培训的目标是就业,如果没有就业的话,始终形成不了闭环,培训便毫无竞争力也毫无意义。”

面对老龄化逐步加快的社会现状与陪诊需求的日益壮大,国内许多医院陆续推出了针对某个科室或某类人群的志愿陪诊服务。上海浦东新区人民医院在2018年便推出了“星陪诊”服务,组织医院志愿者、护工以及社会志愿者进行公益陪诊,为老弱、行动不便等有困难的就诊患者提供一对一的全程陪诊服务,主要服务对象为周边社区居民。

浦东新区人民医院社工部主任杨瑛告诉记者,目前医院的志愿陪诊团队有50余人,但医院的病患很多,到了诊疗高峰,志愿陪诊依然很缺人手。受人员限制,公益服务没法照顾到每个有需求的人。

未来是否会将志愿陪诊与商业有偿陪诊相结合?或与第三方平台合作?面对记者的询问,杨瑛说,他们在等待政府给一个比较明确的针对陪诊行业的政策支持或引导,以便后续开展工作。

本文综合自:上观新闻、中国青年报

相关作者:蒋迪雯 谭思静 刘昶荣

微信编辑:佳思敏

校对:泰妮

◢ 猜你喜欢↓↓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